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年鉴的网络化趋势出发,分析了年鉴网络化对年鉴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带来的改变,同时指出,网络版年鉴绝对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年鉴,纸质年鉴和网络年鉴须长期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2.
武建华 《沧桑》2011,(5):128-128
近日,运城市地方志办针对今年确定的年鉴编纂、二轮修志等重点业务项目,实施“网络提速”工程。要求各个重点业务板块要在已有的网络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目标,完善流程,促进各项业务编纂大提速、大发展、大跨越。市级综合年鉴编纂要从资料征集、稿件编辑加工、校对排版印刷等各个阶段和环节,全面实施网络化办公操作,努力缩短出版周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对年鉴出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新时代年鉴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性年鉴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创新,跟上时代步伐。专业性年鉴作为全面记录各行各业工作进程的大型史册,与关系国家运行、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紧密联系,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动新时代专业性年鉴创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该文以《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为例,研究探讨新时代专业性年鉴如何创新发展并通过创新发展进行价值提升,认为可以尝试辅以增刊或者增设专题等多种方式开辟市场化服务途径;打造“年鉴+培训、会议”等模式,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打造行业专业智库,打响自身品牌;积极运用新技术,发展年鉴的电子化、网络化出版,建立年鉴数据库,探索多媒体融合出版。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志》2007,(11):12-12
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年鉴》编辑部编纂的《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已于日前出版发行,2007年卷即将出版,欢迎各地方志机构、文化科研机构、高校图书馆、志鉴界同仁和关注地方志、年鉴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订购。《中国地方志年鉴》2002年创刊,大16开本,精装,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全国地方志与年鉴事业发展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中国地方志年鉴》2006年卷设特载,特辑,专记,大事记,方志编纂与出版,年鉴编纂与出版,志鉴资源开发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与库馆建设,协会学会活动与理论研究,法规条…  相似文献   

5.
当前,年鉴内容选择和出版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年鉴编纂出版转型、创新发展成为年鉴界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以地方综合性年鉴为例,从两个方面论述年鉴的转型:编纂转型,是要从记录和宣扬政绩转向全面记录社会现实,其中的关键是减少宣传味,增强客观性和实用性;出版转型,是要从传统出版转向数字出版。不但阐明了年鉴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必然性,还描绘出年鉴数字出版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提出“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目标后,海南年鉴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取得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随着年鉴事业不断发展提速,高质量发展既是地方年鉴编纂出版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年鉴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梳理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历程,总结经验和不足,从“快”“质”“面”“用”等方面对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应对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商务年鉴>是我省众多年鉴中的一个分支,多年来,始终把年鉴出版工作同我省外经贸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现已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成为了记载、传播我省外经贸业绩实要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网络出版业的兴起和市场化运作,年鉴出版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形势,在新形势下,<黑龙江商务年鉴>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精品战略,多出精品,才能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事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打造精品年鉴,需要具备多方面要素的组合,才能达到尽善尽美,本文就此说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从1986年创办《江苏经济年鉴》至2020年,《江苏年鉴》走过了35年的发展历程。该报告回顾了《江苏年鉴》运行机制在35年间从专业年鉴到综合年鉴、从图书出版到期刊出版、从纸质中文版到数字化英文版、从一刊多鉴到一鉴多品、从业务指导到协作研讨、从政府主办到部门主办、从独立建制到隶属归并、从经费包干到全额预算八个方面的主要变化,为当代地方年鉴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案例。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当今全球的发展潮流,任何产品、技术都要考虑到互联网。年鉴作为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发挥年鉴信息优势上,尤其要注重网络的运用。 网络如何为年鉴带来效益,或者说,如何在网络中体现年鉴的新经济性? 发展网络年鉴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 任何一种年鉴能否在网络中站稳脚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打造年鉴品牌三个方面,说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作者认为年鉴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创新是战略,即决定年鉴事业发展全局的策略;规范是战术,即解决年鉴编纂出版技术性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年鉴编纂规范化要服从、服务于年鉴事业创新发展大局,年鉴事业创新发展也要统筹兼顾年鉴编纂规范化,引领和促进年鉴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近代研究学者张垚说"真实才是历史的灵魂"[1]。《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第三章第十八条强调"年鉴资料应真实""未经核实的资料不得收录"[2]。真实性验证是年鉴编纂的基础工作,一本年鉴从撰稿单位到编辑部到出版社,经手至少百余人。"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复杂过程"[3],每个人都可能站在自身角度或代表单位的立场叙述事件,由此引发冲突、不一致。同时,信息化社会,网络信息处理工具众多、信息使用低门槛可能模糊信息时空、难分其真伪,  相似文献   

12.
赵群虎 《沧桑》2014,(2):1-3
年鉴时效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使用价值。为推动年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年鉴利用率,就要努力缩短年鉴出版周期。为此,年鉴工作者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制定年鉴编纂详细方案,加强年鉴编纂队伍建设,强化合作意识,建立健全年鉴工作管理制定,在年鉴组稿、编辑、校对、设计、出版、印刷、发行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优势,创新年鉴出版形式。  相似文献   

13.
在第四次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奖中,省级年鉴质量大多不高,结合省级年鉴的实际情况,从创新框架、完善体例、充实内容、减少差错四方面分析和探讨省级年鉴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成风,缘起于西方的统计年鉴传入中国,并为政府部门、学界、实业界所接受,中国年鉴进入初创探索时期。之后,中国年鉴进入相对快速发展时期,部分政府部门、民营出版机构、学校、研究机构等纷纷创编年鉴,中国年鉴发展一度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直到1949年,艰苦动荡的时局遏制中国年鉴发展势头,中国年鉴发展进入低谷期。民国时期的北京(北平),顺应时风,创编数十种年鉴(年刊),在中国年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以国家图书馆藏的民国时期北京年鉴(年刊)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民国时期北京年鉴发展历程,从出版主体、经费来源、体例编排、内容特色四个维度提炼出民国时期北京年鉴的特点,从沿革研究、量化研究、法规研究、行业研究角度剖析其价值。力求为民国时期中国年鉴的搜集研究、创新转化提供先行探索,也为现今年鉴在资料收集、保存、开发利用上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邢玉波 《黑龙江史志》2012,(20):10+12-10,12
年鉴创新已成为年鉴界探讨的热点,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今天,年鉴编纂究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并进行创新,本文用与时俱进的观点从年鉴的出版形式和年鉴内容两个方面对年鉴创新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加快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是提高我国年鉴出版产业竞争力,使其参与国际图书市场竞争的重要步骤。而决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市场集中度。从目前国内年鉴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看,年鉴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弱。本文试对影响我国年鉴出版产业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年鉴编辑人员要与时俱进,要树立权威意识、独家意识、图片意识、人本意识、网络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  相似文献   

18.
年鉴要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可从强化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可读性、实用性、时效性,转变观念,突出年鉴个性,加大宣传力度,出版电子版年鉴方面人手,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9.
走进新时代的地方志踏上新的征程,年鉴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由依法编鉴阶段进入依法治鉴阶段,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国家图书出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在原有一些制约年鉴事业发展的老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出现了年鉴出版书号申请难、出版费用上涨等新情况,与"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构成了亟待解决的新矛盾。面对新挑战,年鉴工作者要创新思想,科学谋划,依法治鉴,在紧抓年鉴前期工作如规划、征稿、编纂等环节质量进度的同时,也应在年鉴后期工作如排版设计、出版印刷等环节"掌握时间主动权",前后相辅相成、无缝接轨,力促提质增效,打造精品年鉴。  相似文献   

20.
众所公认,许家康先生是近年来我国年鉴编纂理论研究及推动年鉴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长期从事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和年鉴编纂理论研究,致力于领导开展全国性的年鉴理论研讨会、评奖会,建立中国年鉴网和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极大地推动了学会工作和各地年鉴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年鉴理论,著书立说,创新年鉴内容和形式及年鉴编纂出版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年鉴编纂和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研究并拓展许家康年鉴学术思想,对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加强年鉴理论创新与学科体系建设,我国年鉴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