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仓道”不仅是一个包括主道、旁道、支线和延长线的交通系统概念,而且是一个与米仓道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设施和由此体现的人地关系系统概念,在历史时期存在时空变迁,其历史地位在北方入蜀陆路系统中仅次于剑阁道,并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米仓道是历史上从今陕西汉中循濂水河谷翻米仓山再循南江河谷入四川的一条重要通道(图一)。虽然,这条古道在历史上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此道陡险难行,历代就未设驿站,至今已荒芜。又因资料短缺,故迹难寻,对它的考古研究甚为簿弱。笔者去年对米仓  相似文献   

3.
古米仓道考     
米仓道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献记载北起汉中、南抵巴中的主干线外,还有米仓道接木门道、米仓道接金牛道的路线。米仓道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化商旅内涵十分丰富,在国内古道网中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4.
梳理和考辨入蜀古道“金牛道”上和“米仓道”上的两个以“萧何追韩信至此”而得名的“韩溪”,论证“米仓道”上的“韩溪”得名于萧韩故事更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5.
四川南江有“韩溪”,传说得名于萧何追韩信故事.传“韩溪”谷口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的2012年米仓道考察中发现密集的栈道、桥梁和砅石遗存,可知这里确实是古代交通道路经由的重要地点.通过“韩溪”发现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米仓道的走向和作用,是有意义的工作.讨论韩信脱离刘邦军是否有南行的可能,对于理解秦巴山地古代交通结构的特征,也会有所推进.或许米仓道和金牛道的关系,也可以由此得到进一步说明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米仓道为古代蜀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单一孤线,而是多线复合的南北向交通网络.沿线碑文、题刻、栈道、铺递遗存遗迹等资料和传世文献记载揭示,历史上通南巴等川北地区与陕南汉中曾长期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米仓道各重要线路承担着连接巴—汉一带各州、郡、县治所的交通功能,是官府人员往来和政令文书递送的主要通道,亦是民间行旅通商路线,因而具有官道或官民共用道路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古"蜀道"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长安至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和傥骆道等组成;另一部分由汉中至成都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等组成。其中金牛道与米仓道在三国时期属于蜀国范围,是蜀地北接中原的重要道路,也是魏、蜀两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纽带。这两条道路上留下了众多的三国遗址,诠释着三国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勇"的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文物》1981年第10期发表的《成都市出土"太平百钱",铜母范》一文中,作者认为"太平百钱"是"东汉末期张鲁行天师道(或称太平道)"时铸造的,不确。流行于西南的张鲁的天师道与流行于东方的张角的太平道是初期道教中很不相同的两个教派,"张鲁以太平命钱,与所行的道名有关"这一论点是难以成立的。 "太平百钱"应为蜀汉时所铸,武昌黄武六年(227年)吴墓出有该钱,故该钱的始铸年代当不晚于此。"太平百钱"流通量大面广,但主要流通于川西,应为官铸。  相似文献   

9.
巴中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处,秦时属巴郡宕渠县,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始置巴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清化郡,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人多有驻足巴中。他们不仅在此建造寺庙、开窟造像、装彩题词,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艺术珍品,也给我们研究南北交通关系、化交流以及商业经济等留下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今天西部重要的化旅游资源,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遍布巴中各地的古代摩崖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10.
巴中石窟开凿之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中是四川佛教摩崖造像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巴中处于关中地区与四川盆地联系纽带米仓道的要冲,历史交通对巴中石窟的开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隋唐两代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巴中石窟开凿兴盛的原因,决定了巴中造像的风格主要来自于西京,但也有少量河西传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古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人蜀的焚道,自甘肃人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人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道路,泛指古时人蜀的水陆通道,这是广义上的蜀道。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上的特指概念,即由关中经过汉中通往四川的陈仓道、褒斜道以及由汉...  相似文献   

12.
《太平御览》卷三二二(中华影印本第二册,页五)引《墨子》云:墨子曰:墨子为守,使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虽善为兵,而不肯以知兵闻也).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括号内为《大平御览》原注,《御览》编者用“以知兵闻”释“以兵知”.此十四字原为双行排列,在“以兵知”下.注意“闻”字.《御览》这条引文,“墨子曰”,是错误的.这条引文不出于《墨子》书中任何地方,不是墨子说的.也不是《墨子》佚文,因为它见于《淮南子》,作为《墨子》佚文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7,(2)
银雀山一号汉墓所出竹简中,有与今本《尉缭子》相合的竹书六篇。其中,《兵令》篇与《尉缭子》的《兵令》上下相合,但其简式为两道编绳,字体接近草书,与其他五篇完全不同,而与篇名和《兵令》同见于一块篇题木牍的《守法》《守令》等篇相同。因此,《银雀山汉墓竹简》(待刊)将《兵令》与《守法》《守令》等篇合编为一书,而未将它收入简本《尉缭子》中。(为了读者方便,此次发表释文,仍将《兵令》篇附入)其他五篇为三道编绳,用正体抄写,但书  相似文献   

14.
益州地区,古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民殷国富。但在东汉末年,益州的统治者“赋敛烦扰”,“贪残放滥,取受狼籍”(《三国志·刘二牧传》引《汉灵帝纪》),使生产受到很大破坏,激起马相、赵祗所领导的益州黄巾军起义。在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的二十七年中,刘璋手下的东州兵“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缺,益州颇怨”(《三国志·刘二牧传》引《英雄记》),又激起赵韪等人的反抗。刘备率军入蜀前,益州地区的生产虽然没有象黄河流域遭受到那么大的破坏,但整个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王大妈要和平》是抗美援朝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这首歌的创作者是现已八旬高龄的著名作曲家、《白毛女》曲作者之一的张鲁。在一个酷热的夏日,我拜望了张老,听他娓娓道出这首歌的创作与演唱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孙子兵法》) 以实录地情为己任的地方志书向有重视载录军事活动的优良传统。广东省现存的355种州、县、厅、乡土旧志中,大多数都专设兵防、武备、戎政等项类目,并在舆地、建置等部分中反映有关军事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占有各该志书相当的篇幅,是书内十分重要部分。如:10卷本的清康熙《香山县志》中设卷九兵防,下分卫所、屯田、前山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子有句名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国家的安危和兴衰与国防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110年时间里,世界上大大小小的近20个帝国主义列强,抓住我们"有国无防"这一致命弱点,对我国发动了数百次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8.
<正> 日本《地理科学》杂志在1987年1月出版的第42卷第1号上,以《江南与孟加拉》为题发表了广岛大学名誉教授米仓二郎先生在昭和61年度(1986年)日本地理科学学会秋季学术大会上的发言摘要。 这篇发言指出,其所谓比较地志学,是首先对地球上两个相似区域进  相似文献   

19.
<正>一概况观音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朱元乡(图一)。通江县今属巴中市管辖,东连万源市,南接巴中市平昌县,西临巴州区、南江县,北通陕西省汉中市南郊以及西乡、镇巴二县。历史上从汉中入蜀的古米仓道穿境而过。境内摩崖石刻造像丰富,以盛唐造像为盛~([1]),此后时有开凿。其中,距通江县城东55公里的朱元乡观音岩,海拔约365米,在其西侧崖壁脚下开凿有上、下两层共4龛摩崖造像,面向西北,最低  相似文献   

20.
张鲁亮相于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三国志》中的《张鲁传》,让中央委员认真学习。他还写了批示,一次是1958年12月7日,一次是同年12月10日。《三国志·张鲁传》573字,毛泽东两次批示,是它的三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党的全会上,把一个没有多大名气的古人传记,当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