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盛京皇宫,多年来有很多中外专家学者对这座独特的宫殿建筑群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和考证,诸如对各建筑的始建年代、分期以及使用等等。而对建筑细部的文化艺术内涵、设计思想、空间透视序列的安排等更深一步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仅从皇宫建筑中独特的继思斋这一局部入手,来论述上述问题以及皇宫建筑装饰艺术和布局中的文化内涵。继思斋位于盛京皇宫西所的中部。到目前为止,就其盛京宫廷建筑的研究已长达半个世纪之多,但皇宫建筑中的道教布局和艺术装饰,尚未见前人专文论述。因此笔者就这方面的一点空白撰文论述。一 工字布局继思斋…  相似文献   

2.
李理  尚文举 《收藏家》2013,(12):3-10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在关外的发祥之地,在清初时期称为"盛京皇宫"。在这里,不仅建有最具满族特色的皇家宫殿建筑,还收藏有大量明清历史与宫廷艺术珍品,这其中既有清入关前开国汗王的御用器物、武器装备,也有清中期宫廷礼器以及皇帝御用服饰、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以及明清书画等艺术珍品,从而形成沈阳故宫博物院数量丰富的国宝珍藏。2013年8月21日至9月12日,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2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沈阳召开。为迎接"全运会"在沈举办,并更好地向广大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沈阳故宫博物院经过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特别选取馆藏精品文物,  相似文献   

3.
盛京皇宫这一皇家宫殿建筑群,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化。盛京皇宫整体上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以大政殿与十王亭为布局,科学地运用几何透视原理,是后金时期建筑美学的重要成就,属于盛京皇宫早期建筑,带有浓郁的满、蒙、藏化融合特点。“中路”建筑与之相适应。“西部”建筑为雍正年以后增建,突出了汉化“四合院”特点,反映了满汉化融合。整个盛京皇宫与紫禁城宫殿建筑相比,体现了满族特殊的历史及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清前期皇宫精典建筑成就的研究,来进一步挖掘本原化内涵,以发现和确认皇宫早期建筑内檐满族独创的装饰艺术图案。同时,在朝鲜史料中发现清前期皇宫彩画颜料的来源,这些填补清官建筑研究领域空白的“小课题”是本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沈阳故宫系清代“盛京宫殿”。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崇德元年(1636)初具规模,清乾隆时期又有所增建。全部建筑七十余所,三百多间,是现存的清代唯一的按满民族风格和需要设计建造的皇家宫殿,布局规整严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一些宫殿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引用佛教艺术题材,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其建筑的艺术性,并与其它建筑特点一起,体现了清代特别是清初宫殿建筑的风格。本文仅就沈阳故宫建筑满族风格中的佛教题材特点略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沈阳清故宫,是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在东北塞外营建的最大一座皇宫。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满、蒙、藏等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同时,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汉族文化,也为满族人民,包括其统治阶级学习和吸收。因此,在沈阳清故宫内,不仅在大内宫阙,楼台亭榭等建筑中多采用大木架结构,飞檐,斗拱等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而且诗文题  相似文献   

7.
沈阳故宫是清迁都北京前的帝王宫殿,也是清迁都北京后皇帝到东北地区巡幸和祭祀祖陵时使用的行宫。其自1625年兴建,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最后一批增扩建工程竣工,建筑活动经历清入关前后两个时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三个朝代,前后持续158年,最终形成几个时期宫殿建筑并存的积累式面貌,占地6万多平方米,东、中、西三路并列,共有清入关前后建筑100余座、500余间的庞大建筑群,表现了明显的"分期建造,相互融合"的特点。沈阳故宫不仅体现了多元文化,还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如满族高处筑房的生活习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与中原传统的皇宫规制的融合构成了皇太极皇宫的空间形态,是北京故宫之外全国仅存的两大古代宫廷建筑群之一。  相似文献   

8.
香玉 《神州》2014,(4):66-69
<正>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清入关前的皇宫,清入主中原后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作为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皇宫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以鲜明的满族特色著称于世。沈阳故宫占地六万多平方米,现在古建筑114座。在清朝,这里是皇家禁地,1926年始辟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沈阳故宫被联合  相似文献   

9.
清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相比,突出特色是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区满族风格,是中国宫殿建筑传统在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运用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满族社会特征和生活习俗。位于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组群,始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当年,是整个宫殿中形成年代最早,最具满族早期政权特色的建筑。以清宁宫为典型代表的帝后寝宫沿用着满族传统住宅的建筑特点和使用功能,在主要建筑的分布和造型装饰方面也鲜明地反映着当时满族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
沈阳故宫是清(后金)入关前后修建的一座皇家宫殿建筑群。自1625年大政殿肇创至1783年西路建筑落成完工,历时158年。沈阳故宫建筑大致可分为清入关前、后两个时期,其入关后增建的行宫又分两次完成,至清末共有古建筑130座左右。民国年间,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又有少部分建筑被拆除,尚存112座。新中国成立后,因管理需要,陆续增建一些近现代建筑。盛京皇宫的保护修缮自创建那天起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申遗"成功前后,每年投入在古建保护维修的资金均在700万元以上,本着保护文物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修缮原则,尽可能多的保存大量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的干预文物建筑本身,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论乾隆拓改盛京皇宫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年间,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乾隆在位期间,不但对其龙兴之地盛京皇宫不断进行维修,而且于十年至十三年增建中路东西所,四十三年移建太庙,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增建西路建筑,使盛京皇宫成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风格独特的宫殿建筑群。乾隆将“敬天法祖”思想从虔诚的信奉到付诸实施,乃至大刀阔斧创造性的发挥,使一座人去楼空的留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再度辉煌了二百余年,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的功绩。一 增建宫殿规制不僭越前朝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制度等级森严,从建筑的规模、形…  相似文献   

12.
盛京作为清朝的“发祥”之地,既有清初遗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盛京皇宫,又完整地保存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以及他们父祖的陵寝——盛京福陵、昭陵和兴京永陵。清朝入关后,自康熙皇帝开始举行“东巡”,谒陵祭祖,中经乾隆、嘉庆,直至道光皇帝,先后四帝十次东巡。  相似文献   

13.
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相似文献   

14.
满族从白山黑水不断南迁进而建立清王朝,所凭借的不仅仅是所向披靡的八旗劲旅,还有基于共同文化、信仰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爱新觉罗家族延续三百年的萨满祭祀,以及满蒙联姻的国策,使得清宫信仰呈现出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并重的局面,清代宫廷建筑也因此留下了深厚的宗教印记。相比北京紫禁城的佛堂林立,清宫信仰在盛京宫殿更多地体现于建筑形制和装饰结构上。  相似文献   

15.
沈阳故宫的建筑分三期,即努尔哈赤时期的东路建筑:大政殿和十王亭,皇太极时期的中路建筑:台上五宫和崇政殿、大清门、文德坊、武功坊,乾隆时期的西路建筑:戏台、文溯阁及东西所、太庙等。从这三期建筑中,可以看到清入关前后沈阳故宫建筑风格上的变化,体现在单体建筑门和外檐装修门上,与汉文化传统宫殿中的各种门不同,满族建筑风俗表现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风格独特。沈阳故宫的门,既可见到满族建筑风俗的痕迹,又能领略到传统宫殿的风貌,是满汉民族文化结合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梁莹 《沧桑》2010,(2):145-147
盛京,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肇兴之地。这里修建有清朝远祖以及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即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统称盛京三陵。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即永、福、昭三座皇家陵寝的建筑以及相关典章制度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肇兴过程中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满族及其前身女真族的文化特征。盛京三陵体现的文化是满、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向渗透的文化,反映了一种进步的中华观。本文从陵寝建筑和丧葬习俗角度、满汉文化两个方面论述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盛京,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肇兴之地。这里修建有清朝远祖以及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即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统称盛京三陵。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即永、福、昭三座皇家陵寝的建筑以及相关典章制度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原王朝传统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肇兴过程中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满族及其前身女真族的文化特征。盛京三陵体现的文化是满、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向渗透的文化,反映了一种进步的中华观。本文从陵寝建筑和丧葬习俗角度、满汉文化两个方面论述盛京三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宁宫是清入关前后金及大清在盛京皇宫中的帝后寝宫及萨满祭祀神堂。作为清代第一座皇家祭祀之所,它经历了由氏族部落的民间家祭演绎为皇家族祭的历程,它留下了皇太极时期在此进行萨满祭祀的史迹。清代宫廷萨满祭祀模式在这里发端,清代宫廷祭祀礼仪在这里出典,然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清代宫廷建筑的管理机构与官员状况、宫廷建筑工程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列举了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工部等处的部分档案,这些档案内容涉及紫禁城宫殿楼阁、苑囿行宫、陵寝、坛庙寺观、盛京皇宫及与宫殿建筑有关的河道、沟渠、园林、道路等的兴建和维修状况。这些清代档案是我们现今研究清代宫廷建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我们保护维修现存宫殿建筑的可靠依据,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盛京天坛建于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它表明满族统治全国的决心。本文在探讨盛京天坛之建立、规制、修葺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位置选择了阳天定位法,它的规制为圆形、三层,天地分祭。作者同时指出,清入关前是堂子祭天和冬至圜丘郊天并举,而且是重前者轻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