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铁铮 《文史天地》2012,(11):71-75
我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读大四时参加的1960底到1961初河北赵县的“整社运动”,令我终身难忘。 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了“共产风”。1959年庐山会议的“反右倾”使这股风更加泛滥起来,国民经济出现了少见的困难局面。为了扭转形势,中共中央1960年11月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要求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运动,  相似文献   

2.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信》,要求在全国农村开展整风整社的群众运动,并从中央国家机关抽调万名干部下放,协助整风整社,纠正“五风”。作为新华社抽调的下放干部之一,我经历了这个运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1960年11月,党中央颁发《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要求深入开展以贯彻“十二条”为中心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以及时纠正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使中国广大农村尽快走向复苏。为了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十二条”精神,中共张家口市委及时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4.
韦大林 《百年潮》2007,(3):34-37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徽先后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即“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及“农村税费改革”的试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5.
1959年至1960年问,安徽农村同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冷静地总结分析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要扭转危局、复兴农村经济,光靠反“五风”是不够的,必须彻底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在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意见之后,省委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后又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态支持,于1961年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了“责任田”亦即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一年,粮食大丰收,农村非正常死亡现象得到了制止。正当省委意欲继续推行“责任田”时,1962年2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试行“责任田”被指责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免除了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责任田”被强令改正。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我应安徽老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安徽老年报社的邀请,以81岁之身,在距上次15年之后,重上著名的风景胜地黄山,引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回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徽在20年前揭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序幕的情景,也是《人民日报》在当时对安徽改革进行大力宣传的情景。小平同志曾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段历史之所以值得回忆,主要意义在这里。6月8日一到蚌埠,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蚌埠原是凤阳县的一个小镇,凤阳是农村“大包干”的发祥地,我立即想起了当时曾经流传全国的“要吃米…  相似文献   

7.
提起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包干”的开始实行,人们只知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而真正起步却是皖西肥西县的山南。《安徽“大包干”是怎样起步的?》介绍了发生这一惊天动地事件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吉晓华 《安徽史学》2012,(3):114-117
在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安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先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推行了"责任田"和"大包干"的改革。但是,由于政治背景、群众基础、两代领导人态度的不同,两次改革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责任田"试行失败,"大包干"推广成功。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代,围绕责任田问题,中共中央一直有着比较激烈的论争,这其中,主管农村工作的《邓子恢保荐责任田》,更是一波三折。他数次谒见毛泽东,直述责任田的好处,毛泽东说“我受了一个半钟头的训”;他据理力争,却一再被斥为“右倾”、“刮单干风”。40多年后回顾这场风波,仍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何理 《百年潮》2006,(11):26-31
1960年冬,我还是南开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学生,在教育革命的高潮中被"拔青苗",安排到本系作助教.为贯彻中共中央1960年11月发出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指示信")的要求,在农村开展"整社"运动,以求迅速扭转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冬至1961年春,我随历史系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干部参加了河北省委组织的工作团,到邯郸地区进行农村"整风"、"整社".这段经历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1.
张德 《百年潮》2012,(3):29-30
正1960年11月,党中央颁发《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要求深入开展以贯彻"十二条"为中心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以及时纠正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使中国广大农村尽快走向复苏。为了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十二条"精神,中共张  相似文献   

12.
陈者香 《百年潮》2010,(12):55-59
安徽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农村改革:一次是以曾希圣为首的省委所试行的“责任田”;一次是以万里为首的省委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后一次改革,作为一个信号,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改革,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前一次改革,同样是一次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3.
大跃进时期,安徽是受左倾错误折腾的重灾区,出现过“重新挎起讨饭篮子”“背井离乡”的惨景。1961年,安徽实行责任田,大范围成功。不久,却遭受无情打击,责任田被迫彻底“改正”。1977年6月,万里主持安徽工作,大胆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安徽农村重又“风调雨顺”,始有“要吃米,找万里”民谣的流传。责任田的内容很简单,可是,它在安徽及中国农村所经历的风雨却是非常复杂和惊心动魄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本文所要触及的深义。  相似文献   

14.
“大包干红手印”,被作为一级文物珍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可《南方周末》在 1998年6月 12日却突然登出《翻案文章·大包干红手印是真是假》的“解密新闻”,并以“翻案文章”加在标题之中,公然宣称“这件藏品的真实性十分可疑。原件到底在哪里?”一时报刊纷纷转载,全国轰动。 乘着国庆节、中秋节小岗人纷纷回家过节的机会,我专程来到小岗村,采访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 在大包干发起人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家中,我见到了一张张小岗村和小岗人20年来珍贵的历史照片,其艺术性、新闻性和历史价值让人震颤。…  相似文献   

15.
中央档案中保存着一份1935年10月份发布的《中央为目前反日讨蒋的秘密指示信》(以下简称《秘密指示信》)。近几年来,这份文件引起了党史界的关注与重视。因为从内容来看,《秘密指示信》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新任务是“抗日讨蒋”,“总的策略方针是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它一反过去“下层统  相似文献   

16.
40年前,伟大的改革开放从安徽农村悄然揭幕。回首40年的辉煌岁月,安徽农村改革饱经磨难,历尽坎坷,高层的压力,舆论的讨伐……关键时刻,始终关注这场改革的小平同志,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嘱,明确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邓小平登临黄山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锤定音,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拙作《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一文(见《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考析》),对陈独秀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思想与活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近读《安徽史学》1985年第五期,上有《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一文(以下简称《亦谈》),对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为此,我写了这篇《再论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与《亦谈》作者商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和国上空红日高照,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感觉。安徽这片苦难的土地,开始复苏,处处显示出生机,同时也充满矛盾的斗争。最明显的是农村大包干的实践与争论,对与错,是与非,是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几乎每个人都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当时,以万里同志为首的中共安徽省委,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凤阳小岗和肥西山南农民的创造,肯定了实践证明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大包干。但是当时“左”还有很大的市场,不仅持“左”的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心有余悸的人更多。恰在此时,《人民日报》加“按语”在…  相似文献   

19.
偶然在网上看到李敖的一段文字:“今天是2000年5月11日,我把整整五年前由汪荣祖初稿,由我定稿的一篇《请勿乱评》刊出在《李敖电子报》,做为我性好追杀的一次记录。这篇文章是回复香港《亚洲周刊》的,可以看出荣祖和我的功力和‘掌风’。”我是当年《亚洲周刊》那篇文章的作者。想不到事隔多年,以大师自许的李敖仍对此文耿耿于怀,想来那篇文章也并非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治史四要素     
治史四要素戴逸《安徽史学》办得很好。我记得“文化大革命”以前,《安徽史学》就有了,起初刊名为《安徽史学通讯》。当时全国省一级的史学刊物还是极少的,所以安徽办历史刊物是有传统的。我那个时候经常看《安徽史学》,因为那个时候刊物比较少,除了《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