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虞之子燮你改国号为晋后,晋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晋国国势强盛,疆域扩大。到春秋晚期,国中权卿争权夺利,互相兼并,最终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立。在晋国历史上,董氏家族世代为其史官。从先秦史官的职责来看,无论是从事占卜、掌管典籍、辅助治国、劝谏国君还是记载国事,都是涉及当时国家重大政治内容的活动。由此可见,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董氏家庭成员的政治活动,探讨严明国史官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戚城与卫国孙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戚城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 ,分为“东戚”、“西戚”。东戚城址位于今河南濮阳县戚城村 ,曾是卫国公族孙氏的封邑 ,在东周列国争霸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孙氏家族依靠晋国 ,长期盘踞卫国政坛 ,古文献屡有记述。戚城是中华孙、戚等姓氏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3.
晋国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中少见的国内没有公族而主要依靠异姓贵族统治的国家。在晋国几百年的历史中,曾经先后出现过十几个世家,但大部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最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晋国这些世家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4.
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公室出现衰弱迹象,而卿大夫家族则日趋强大,公室与世族之间以及世族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各世族均致力于内部的争权与兼并,“坠命亡氏”者比比皆是。赵氏,时为晋国强卿,也在“下宫之难”中遭受灭族之祸。历史上,对“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涉及的范围众说纷纭,颇多疑点。对于“下官之难”的诸多疑点,有必要依据典籍文献,并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晋国的相关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王利明 《沧桑》2014,(3):47-49
《左传》所载周天子列国卿大夫非正常死亡获得谥号,首先其必须是公族世卿,其次均有后嗣继承其卿位,最后是卿族争权而非与国君。  相似文献   

6.
晋悼公复霸     
正在春秋晋国历史上,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与他的复霸事业,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公元前574年,取得鄢陵之战大捷之后的晋厉公,忘乎所以,汲汲于强化君权,结果造成公室与诸多强卿大宗之间矛盾的激化,双方兵戎相见,整个晋国政局陷入一片血泊之中。次年,晋厉公本人被栾氏、中行氏所弑,给这场残  相似文献   

7.
畅海桦 《沧桑》2009,(1):16-18
范氏原是晋地古唐国遗留的著名宗族,西周后期由于政治避难而逃奔晋国。从春秋中期时范氏得到晋侯重用,直到三家分晋时的37年前,被驱逐出晋国政坛。期间,范氏除长期担任晋卿外,还拥有世代担任晋国理(法)官的权利,一直是春秋时晋国举足轻重的宗族,其兴灭对晋国的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范氏家族的兴衰中,勾勒出晋国政治、法律、经济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和亲政策从严格意义上讲始于西汉,盛于隋唐,终于清代。而“和亲”一词在先秦时的著作中已经出现。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栾氏,而固与范氏和亲”。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与范氏两个贵族联合起来对付栾氏所进行的和好行动,并没有姻亲关系。《周礼》记载“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同样这里的“和亲”也没有姻亲关系。而真正名实相符的和亲政策,始于“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现代《辞海》释义“和亲”为:“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9.
六朝政权对疆域内各区域的治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时岭南出现的"家族统治"现象就是一例。就地域来源而言,可将之区分为在地豪族的"世袭式"统治和侨人家族的"断续式"统治。在地豪族控制州郡主要凭借的是家族势力及在地方上的领导力;而侨人家族的出任,主要是朝廷欲借重该家族与岭南吏民的"义故"关系。家族治下的岭南地方权力构造是在地豪族联合,抑或侨旧家族合作来控制地方,实际反映了岭南地方豪族势力的强大。岭南家族统治的出现和延续,虽有其弊端,但能降低中央控制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成本,在非常时期稳定地方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
(顯)公簋及其铭文的发现,对厘清晋国早期历史上的诸多问题,比如叔虞封唐后的爵称、燮父所改"晋"的由来、叔虞封唐及燮父"侯于晋"的地望、"唐伯侯于晋"之"唯王廿又八祀"为何王纪年、公家族与晋国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在春秋众多诸侯国中,晋国是十分特殊的。晋国自封虞封唐起立国,到三家分晋,享国六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晋国经历了南征北战、外侮内乱,逐渐建立起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晋献公鉴于曲沃代翼的历史教训,以及国内桓庄二族的现实威胁,采用大夫士蒍的计策,诛灭群公子,同时将自己的儿子驱逐出国,使晋国成为了一个内无公族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杨涛 《四川文物》2023,(3):36-46
2018年12月,河南汤阴羑河东周墓地M1出土的“工■王姑发”剑,是迄今为止第一把有明确铭文确定的吴王诸樊剑。根据墓中出土器物的形制特征,结合吴王诸樊在位时间,确定M1墓葬年代为公元前560年至前500年前后。这一时期汤阴羑河所在地域已为晋属,且为晋国卿族中行氏家族封地。M1墓葬规格较高,墓主为高级贵族卿大夫阶层,且墓葬方向与中行氏姬姓贵族墓葬方向一致。综合来看,汤阴M1墓主人应为晋国中行氏卿族。  相似文献   

13.
刘亮 《文史月刊》2012,(6):39-39
春秋时期,晋、鲁、卫、曹4国的使者同时出使强大的齐国。 巧的是这4国使者都有点儿生理缺陷:晋国执政中军统帅酃克独眼,鲁国上卿季孙行父秃顶,卫国上卿孙良夫是个瘸子,曹国公子姬首罗锅。  相似文献   

14.
李延军 《文史天地》2014,(12):40-43
正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有《吴问》残简九枚,记载了吴王阖闾与孙子之间一段简短而深刻的对话,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阖闾问孙子:"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下同)孙子说,"范氏、中行是(氏)先亡","智是(氏)为次",然后是"韩、巍(魏)为次",最终"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要知道,当时正是六大卿族驰骋晋国、  相似文献   

15.
<正>晋文公(前697—前628),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一生坎坷,历尽磨难而矢志不渝,流亡经年而终成大器;他内修外治,靠守诺重信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中原霸主。绛县是晋国重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它是晋国中期的重要都城,晋国公族的灭亡之地,八位晋公的执政之所,更是以晋文公为代表、晋国霸业的龙兴之地。在绛县,自古流传着“槐泉老子下村儿”之传说,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梅 《安徽史学》2011,(3):119-123
<正>何谓"公族"?依据宗法分封制,公族是指君王的宗法血统组织,即历代国君的直系后裔,这是公族的基本义,涵盖的范围比较宽泛。同时,公族还是一个职官名,自周初设置的职掌教训同族子弟的公族大夫,亦省曰公族,这是以其职掌对象之名来名其官。公族一词的两种涵义,在其使用过程中,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相互区别,各有所指。  相似文献   

17.
"假途灭虢"事件众所周知,"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典故即是由此而出。一般对该事件讨论的重点在其策略上。虞国如果明白晋国的意图,不借道,似乎就可以避免灭国的危险。但实际上晋国的目的不仅仅是灭虢,更是要控制所借之道——虞坂颠軨道。这条道路在新石器时期可能已经存在,对晋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交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侯马盟书     
《文史月刊》2014,(11):F0004-F0004
春秋。 右:纵8.5厘米,左:直径5厘米。 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 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权卿们为寻求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盟誓”活动频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书5000余件,文字可辨者650余件.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闾,亦因南明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专权误国"之名而蒙辱于后世。马士英堂兄马士升、其子马銮,在士英当国时拒入官场,保全了马氏家族的名节和裔脉。  相似文献   

20.
再议辉县琉璃阁春秋大墓的国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琉璃阁春秋大墓随葬青铜器形制和纹饰的排比分析,对其年代进行了推断;根据墓葬规模以及随葬礼乐器的规格对墓主身份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论证了墓主应为春秋中晚期晋国的范氏卿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