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隋唐类书、古注所引《战国策》之“魏公叔痤病”“靖郭君善齐貌辨”二章佚文与今本明显非出自同一版本系统。《战国策·靖国君善齐貌辨》较《吕氏春秋·知士篇》几同复制,若《战国策》非袭自《吕氏春秋》,则相反之说和二者同源必具其一,那么《史记》关于《吕氏春秋》书成后“布于咸阳市门”的记载便不能成立。《春秋后语》乃晋孔衍据《战国策》和《史记》熔铸而成,但其所载“魏惠王死”“魏公叔痤病”二事皆无今本《战国策》点睛之笔的评论性结语。多种证据表明,今本《战国策·魏惠王死》等五章袭自《吕氏春秋》,其中《魏惠王死》一章吸收了《春秋后语》的成果,时间在安史乱后至宋初之间。  相似文献   

2.
战国之初,晋国分为三,这三国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积极参与者。关于韩、赵、魏三国在战国时期的活动,历来主要依靠《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记载去了解。而《史记》的战国部分矛盾之处较多,《世家》、《六国年表》和《列传》之间的不相吻合处,前人曾有过不少质疑。《史记》和《战国策》之间,亦有不相吻合处。这些疑点是研究战国史久欲解决的问题。自  相似文献   

3.
余在书库整理古籍中,所见到研究古代史的旧籍,有司马迁的《史记》各家书目著录的版本很多,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刻本,是有集解索引正义,商务印书馆曾以影印,除百衲本《二十四史》外,尚有单行本按原书尺寸一样大影印.《史记》起唐虞三代,而实绩可详者,实断自《春秋》而取材于左氏,《通鉴》则托始于战国,而《左传》下离战国一百三十多年,中间一无史籍,《战国策》又片断记载,不著事实发生年代,前此另有蜀汉谯周《古史考》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两书皆佚,以后宋胡宏《皇王大纪》罗秘《路史》吕祖谦《大事记》金履祥《通鉴前编》等,残至清初则有马宛斯(骕)仿宋代袁枢  相似文献   

4.
杨夏月 《沧桑》2013,(2):184-187
战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从大分走向大合的阶段,各诸侯国都在新与旧的交替中经历着战争的惨烈与变法的阵痛。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出现了一批特殊人物——战国策士,张仪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史记》和《战国策》中有大量关于张仪的文字记载,张仪的事迹在二书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从文本出发归纳张仪形象的共性与差异,可以进一步探究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的内在动因与深刻用意。  相似文献   

5.
《文献》2021,(3)
关于《燕丹子》的成书年代问题,有"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唐以前说"等观点。《燕丹子》之"《汉志》无载"及与《史记》孰先孰后这两大问题,是探讨成书年代的关键。本文在对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作辨析和分析后,认为成书于汉初。探讨《燕丹子》的成书年代,还应包括记载荆轲刺秦事的五国史文,它们构成了秦亡之后文人论议和民间口传的历史基础,也作为刘向编校《战国策》和太史公编纂《史记》的战国材料。燕太子宾客在战国末期和秦初撰作《燕丹子》的可能性,极其渺茫。  相似文献   

6.
洛阳发现战国晚期的成君鼎,作器者"成君"与《战国策》、《史记》所载周报王时的"成君"当是一人。鼎铭筮数《剥》卦是商周互体卦的珍贵资料.也是我国古代"制器尚像"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1973年12月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未标书名,共分二十七章,有一万一千多字。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左右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我们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战争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是值得重视的。因为这种合纵连横战争,都是一定阶级为推行一定的政治路线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本文先就史料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关于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将别为一文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史记》所载苏秦史料的真伪高云海苏秦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当时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和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关苏秦活动的史料,以往主要见存于今传本《战国策》及司马迁的《史记》之中.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类似于今...  相似文献   

9.
帛书《别本战国策》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别本战国策》二十七篇是一部珍贵的史料,其中只有十一篇可与《史记》、今本《战国策》对勘,另十六篇久己失传,连司马迁也未曾见过,可见这部文献已经堙没两千多年了。此书之出土,使我们在研究战国史的时候开拓了新的眼界。战国时代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是儒家路线同法家路线进行激烈斗争的时代。研究战国史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就史料情况言,却不免令人有棘手之感。旧有文献对这个时代的记载相当简略,零散而混乱,传说纷纭,矛盾百出,某  相似文献   

10.
将新出清华简《金縢》与传世本及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可证成王即位时已为少年,"襁褓说"不能成立;周公"居东"为"避居"而非"东征"。汉代古文《尚书》较之今文《尚书》,更接近原初的《尚书》本。孔子没有删订过《尚书》,也没有作过《书序》。清华简《金縢》以"志"为名,表明公元前300年前后,《尚书》尚未成书。清华简本《金縢》所记周公事迹最为素朴,应是较早记载周公历史的史籍。今传本《尚书》应不是汉代的《古文尚书》本,或根据今文说改造过。《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来源芜杂,其关于周公历史事迹的记载存在诸多错乱之处。简本《金縢》与《史记》关于周公历史记载的差异,反映了周初特别是周公历史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不断层累叠加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云笈七籖》节录之《墉城集仙录》并非杜光庭原本,它删略了杜光庭尊崇老子的内容,与宋代盛行茅山道、天师道及尊崇赵玄朗的信仰特征暗合。另,《云笈七籖》的部分改饰,很可能源自《太平广记》,并非出自张君房之手。  相似文献   

13.
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和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史记.楚世家》所记载的熊渠封三子的史料性质,认为三子之王号最初可能仅是尊称或神号,经过长期的演化和整合,形成了三子皆称王的说法,并被《史记》吸纳和沿用,成为《楚世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史记》的缺补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这一疑案总的看有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史记》的亡缺问题,二是《史记》的补窜问题。关于《史记》的亡缺,古今以来的学者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史记》的补窜问题较为复杂,所谓“补”,是指对《史记》缺亡的部分进行补写,附骥《史记》而行;“续”是指对《史记》以后的事件进行续写;“窜”是指其他文字窜入《史记》文本之中。补窜问题涉及到《史记》中的许多篇目,古今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辨。解决《史记》的缺补问题,对于搞清《史记》文本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作结集。它与《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一起。世称《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在《史记》注释学和版本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作为“集解”体的《史记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6.
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中发现了阴山赵长城与秦汉长城之间的本质性区别。阴山赵长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建造地形证明它不具备完整的军事防御功能。赵国的发展历史说明,阴山赵长城出现在中原农耕势力向北开拓疆战过程中,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修筑长城时,地理上更多考虑了可耕土地的括入问题。所以赵国北长城没有突破土地和农业意识,在天然农牧分界线上建造了人为农牧分界线。赵国北长城标志着中国古代农牧界线的一次大变动,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贺云翱 《华夏考古》2006,(3):103-105
现存于南京市雨华台区文物管理所的《国子监生赵君墓志铭》,所述为明代国子监生赵铠的生平,此人系朱元璋之女宝庆公主的后代。其祖父赵辉也曾地位显赫。该志未见著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建国后《史记》研究书目内容方面的主要成果,指出《史记》具有系统的史学理论和述史方法,它所蕴藏的能量和价值很大一部分没有释放出来,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南宋宫廷绘画中的“谍画”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宋代的文献材料,从大量的宋人册页中甄别出一些在军事上具有特殊功用的绘画。据考,在南宋出使金国的使团人员中,潜藏有擅长山水画、人马画的画院画家,他们奉命描绘金国的山川地形和女真人的军事活动,笔者称此类带有间谍用途的南宋宫廷绘画为“谍画”。本文阐述了“谍画”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南宋出现”谍画“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原因,对此类“谍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发现宇文虚中、萧照和陈居中等是可知的南宋”谍画“的作者。此种从军事角度认识某些宫廷绘画,尚属尝试。  相似文献   

20.
"汉家尧后"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权 《史学月刊》2006,(6):22-30
两汉时期曾有“汉家尧后”一说的流行。此命题旨在证明尧帝是汉家天子的“祖先”,而汉朝统治是尧帝神圣统绪的光大。只有从文化背景入手,结合上古的崇圣观念与正统观念,才能正确把握“汉家尧后”说产生的思想根源。而“绍休圣绪”与刘家实际上“起于巷闾”的矛盾,则是汉朝统治者炮制“汉家尧后”说的直接动机。“汉家尧后”说的产生与王莽篡位阴谋无关,它是汉朝政治需要的产物,最早出自谶纬,文献依据在《左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