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丰县西岔沟古墓群是1956年发现,由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清理发掘的。1960年《文物》第八、九期合刊上发表了该墓群的发掘简报,提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认为该遗存为匈奴文化,并称之为“匈奴西岔沟文化”(以下简称《匈奴论》)。简报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曾庸同志发表文章对《匈奴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西岔沟墓群是乌桓人的遗存(《考古》1961年六期,以下简称《乌桓论》)。但由于以后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两岔沟在辽宁省西丰县乐善乡执中村西北一里余,那里有一座依山面河的小山,就在这座小山岗上,发现了与汉族历史文化有密切关联的属于匈奴文化系统的古墓群,这是我国考古工作上一次重要的发现.出土的文化遗物,在种类上、数量上都十分丰富,除了匈奴文化系统遗物之外,还包含一部分汉族文化遗物.经过整理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属于古代游牧部族的墓地,时代相当于西汉的早期到中期.由于两种文化遗物出于同一墓葬群中,地点又恰在汉代辽东郡外北边,因此,这群古墓的发掘,对研究古代各族文化的交流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墓群于1956年5月间发现,由前东北博物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發表了孙守道"西岔沟古墓群被掘事件的的教訓"一文后,十二月二十七日"对批評的反应"一栏登載了辽宁省文化局来信:"十一月三十日你报發表的,西岔沟古墓群被掘事件的教訓,一文中所談情况,基本上是正确的。对于这一批評,我局表示同意和接受。我們曾在五月間檢查了工作中的錯誤,做了檢討。在九月十二日向中央报告关于西丰县西岔沟古墓葬被破坏和清理的情况中,又檢討了这一錯誤,並請求上級給予处分。但我們还未能把这一事件和我們的錯誤公开提出,給有关方面和群众做为教訓。因此,我們認为这个批評还是有必要的。我們将繼續深入檢查。"本刊的这篇文章,內容与人民日报發表的基本相同;因为它提供了一些新的考古材料,所以仍刊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1985年、1988年,在隆化县唐三营镇西大坝村与西阿超乡西阿超村先后发现两处古墓群,出土了一批随葬品,对研究春秋至战国时期生活在北方燕山地区的山戎民族的生活、文化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 《史记》与《汉书》中所讲的匈奴“左方”或“左地”包括的地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人们对此往往不加分辨。丁谦认为匈奴左地包括今克鲁伦河以东及内蒙古东四盟地,且在此地驻有匈奴左方王将。1956年前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西丰西岔沟,清理了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六十三座古墓。孙守道同志认为“这一墓地的部族应属于匈奴部族集团,当归匈奴左地所辖。”并认为其族属“就现在的初步分析,以为匈奴  相似文献   

6.
《文物》1957,(4)
要采取积极措施,消灭破坏文物事件(一)本年1期"文参"中所发表的武当山和龙泉县破坏文物的严重事件、西岔沟古墓群被掘、太原光社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破坏、赵凰山"读文物参考资料所感"一文所反映"土城子"遗址破被坏及文物消息内"四川温江专区地下文物普查小组归来"一则中所说:有些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用各种方式组织和发动社员挖古墓取砖料等等,这一连串的坏  相似文献   

7.
准格尔旗布尔陶亥公社西沟畔匈奴墓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匈奴文化提供了一批标准的器物;特别是其中刻字金饰牌和银节约的发现,在匈奴考古中更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新的发现对于了解汉字和中原衡制传入匈奴的时间问题,内蒙古地区过去发现的几批匈奴遗物的年代问题,春秋末至战国晚期匈奴文化的面貌问题,春秋末至战国晚期匈奴人活动地域和匈、汉关系的发展问题等等,都有重要意义。下面谈一下粗浅看法,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8.
岔沟陶鬲与峪道河三足瓮的时代问题张德光(山西省博物馆)一陶鬲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炊器,它延续时间很长,变化亦很大,是考古界研究古器物分期断代的一种重要资料。石楼岔沟遗址H1发现的陶鬲,原发掘报告定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在当时是已知发现较早的陶鬲,因而...  相似文献   

9.
2000年前后,为配合基本建设,朝阳市文物部门在朝阳市区西北部的凌河古墓群与东南部的中山古墓群勘探并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有属于凌河古墓群的朝阳九中古墓、电信局古墓、朝重机械厂北朝墓和属于中山古墓群的马厂古墓。这些墓葬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朝阳地区的历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界首古墓群位于兴安县城北约1 5公里的界首镇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发现时一般都有1~2米高的封土堆,现大部分已被夷平。1983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和兴安县文物管理所曾对古墓群内的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的遗物[1]。2004年7月,兴安县界首镇骨伤医院在镇政府西北部(墓群北部)建新楼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图一)。兴安县博物馆闻讯后即组织本馆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1.
李征 《文物》1975,(10)
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吐鲁番县文物保管所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东南段,清理了唐代西州豪门张氏家族的茔区,在三座墓中发现珍贵的彩绘绢画和一批文书,泥俑、木制器皿等文物。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固原县出土文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锺侃 《文物》1978,(12)
一、匈奴遗物 1、杨郎公社出土的匈奴铜牌 1976年9月,杨郎公社杨郎大队养猪场内发现一土坑竖穴墓,墓底距地表1.5米,墓内有骨架一具,头东脚西,仰卧。盆骨附近发现两件铜牌。两件铜牌形制完全相同,长13.7、宽8.2厘米,厚1—3毫米。一件有长方形镂  相似文献   

13.
四川剑阁县演圣镇截山村民发现了崖墓,立即上报文物部门.经过抢救性发掘,清理崖墓5座.崖墓曾被盗,出土器物虽不多,但在偏远的山区发现古墓群,为研究剑阁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周边及中原地区的汉代匈奴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属蒙古人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有记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匈奴文化遗存是在内蒙古杭锦旗桃红巴拉的匈奴墓群,时代相当于春秋晚期。匈奴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墓葬为竖穴土坑形制。葬俗方面表现为随葬马、牛、羊的头骨和蹄骨。随葬品  相似文献   

15.
略论匈奴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西迁,行踪万里,历时数百年,震烁天地,在上古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匈奴西迁的行程,中外史料,语焉不详。拙文拟就匈奴西迁的背景,行程作一阐述、考察,恳请专家、同行赐教。匈奴,先秦史籍或称为昆夷,混夷、獯鬻。荤粥、淳维,王莽改匈奴为恭奴。最初匈奴西栖息,繁衍于阴山山脉一带,“逐水草迁徒,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①战国后期,匈奴始露头角。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遂东破东胡,西逐月氏,南联诸羌,北服了零、坚昆,雄视西域。西汉初,匈奴不时劫掠边郡,杀掠吏民。汉因初创,百废待兴,实力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考古发掘和志书文献记载,在对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境内横山古城、古墓群及其周边古迹遗存进行实地考古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古城形制、古墓葬形制及大量出土文物研究后认定:横山古城和古墓群建于金代,为女真人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7.
张骞西使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称“凿空”。然而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等对张骞西使过程中的一些史事却缺而不载 ,或语焉不详 ,给后人研究张骞西使带来了诸多困难。从 1 9世纪末年以来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张骞西使的路线、出使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大月氏居地、西迁时间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由于理解、推断的差异 ,众说纷纭 ,观点歧异。现就有关研究概述如下。一、张骞西使路线对于张骞西使路线 ,《史记·大宛列传》仅载张骞等“俱出陇西。经匈奴 ,匈奴得之 ,传诣单于……居匈奴中 ,益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图大量丝织品文物。吐鲁番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许多在地下埋藏的精美丝织品在出土时保存相对完整。其中发现的织锦覆面,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丰富,为丝织品覆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作为西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丝织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晋唐时期织锦覆面,包含着中原葬俗意义的渗透,萨珊纹饰的融入也给覆面的文化意义添加了神秘的一笔。织锦覆面蕴含的这种双重意义体现了丝绸之路给西域带来的经济繁荣以及东西方文化因素的汇聚与交融,对于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文化是春秋战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二元耦合.匈奴民族作为少数民族中的游牧民族,在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在赵国北部进行大面积活动,对于赵国及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赵国立国之初到西汉武帝时期,结合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从匈奴民族和汉民族关系的角度入手,简单分析了在赵文化中的两个民族关...  相似文献   

20.
翟晓兰 《文博》2009,(1):39-41
关于匈奴帝国建立前后的文化分布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考古发现的匈奴文物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匈奴建国前后的文化分布与传播的复杂性。匈奴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势头及其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其势力上升阶段,作为强势文化,它呈现出扩张、主动影响的趋势,当文化渐呈弱势,它就表现出萎缩、被动接受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