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封犹太族人,为纪念其寺院之创建或更新。屡有建碑记事之举。近百余年来。大家见闻到的碑刻,共有四种:1、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2、明正德七年(1512)尊崇道经寺记3、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清真寺记4、清康熙十八年(1679)祠堂述古碑记但此四碑,虽在近世的短暂百年内外,却饱经沧桑,历尽艰难,非一帆风顺,兹约略以清末  相似文献   

2.
张倩红 《世界历史》2004,27(6):91-99
本文以《论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 ,探讨青年马克思的犹太观。认为《论犹太人问题》不能作为马克思反对犹太人的檄文 ,相反 ,恰恰体现了马克思对犹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马克思主张从世俗的基础而非宗教角度探讨犹太问题 ,并把对犹太教特性的揭露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 ,从而体现出马克思的蓬勃锐气与深邃的思想境界 ,但由于当时他本人的唯物史观还处于形成时期 ,对犹太问题的看法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南阳武侯祠现存有元、明、清三代有关祠庙修葺的纪事碑25方,记录了武侯祠的发展变迁和修茸实况,为以后南阳武侯祠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晋武帝立嗣是事关西晋政权存亡的重大问题。而《晋辟雍碑》为探究该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将碑文与史籍相互比证,可知皇太子司马衷莅临辟雍观礼虽不合古制,但此举却是晋武帝提升太子在士林声誉的重要措施。陪同太子辟雍观礼的贾充、司马攸、杨珧分别代表着功臣、宗室、外戚三派政治力量,是成宁二年后晋武帝对西晋政局改组后的集体亮相。晋武帝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确保太子司马衷顺利继位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6.
张云峰 《黑龙江史志》2013,(23):149-150
鉴真是唐朝著名的佛教高僧和思想家,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可视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西行东渐"的双璧。鉴真游学、东渡于盛唐武则天至唐玄宗期间,其时亦属儒佛道三教文化的长足发展期。在武则天崇佛抑道轻儒时期,鉴真在扬州出家;重佛轻道的中宗和崇道兼佛的睿宗时期,鉴真游学两京;玄宗崇道抑佛升儒时期,鉴真六次东渡。盛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冲突与融合实为鉴真东渡的思想因缘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麦积山78窟西侧大佛坛基正面画题记的内容、产生的年代等不同方面 ,分析论证了麦积山开窟的年代  相似文献   

8.
解放初期,新乡市博物馆收集到一块东魏天平四年获嘉安村道俗一百余人造像碑。该碑为卧碑形制,高76,宽141,厚13厘米。碑中部凿一佛龛,龛上端阴纹线刻有帷幔。龛中刻一佛二胁侍。佛,肉髻大耳,博衣宽带,内著僧祗支,结跏趺坐,手“施无畏与愿印”,下衣有稠密的折褶纹,复于须弥座  相似文献   

9.
张韶东 《神州》2013,(5):25-25
在长达2000年的犹太民族流亡史上,开封犹太人是唯一散居海外却被所在地民族同化的个案。那么从他们定居开封到最后民族被同化,在这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本文从犹太人在开封定居的时间、宗教信仰和生活状况等方面来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庞雪平 《文物春秋》2009,(6):7-9,41
元代《玉宸观记》碑发现于古北岳主峰北麓之涞源县白善寺村柏山寺遗址,碑文记述了玉宸观观主渊澄子的生平事迹,从中可了解元代北岳恒山道教的传播和兴盛以及金元时期全真教部分宗师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福建僻处东南海隅,上古时代被中央王朝视为“化外之地”、“不牧之民”。进入中古时期以后,其地又成为朝廷贬官的任处或谪徒发配苦役之所。远在遐荒海陬的闽中之地,中原人士知之甚少,故早期历史典籍罕有涉及。  相似文献   

12.
吐蕃时期的资料从文献载体上大致可分为碑文、写本、简牍等文献,资料大致分两类,出土于吐蕃本土即传统的卫藏地区的文献、和出土于吐蕃控制的敦煌、新疆、米兰等西域的写本和简牍。相对而言,由于写本数量比较庞大、篇幅长、内容复杂,所以笔者就把敦煌藏文文献这一部分给刨除去了,所依据的资料是吐蕃时期的碑文文献和简牍文献,通过分析和比较出现于这两类文献中的官职名称,来看吐蕃王朝在吐蕃本土和吐蕃在向东扩张领土的过程中新控制的地区实行的职官制度的区别,笔者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类文献,来看吐蕃实行的官职体系,笔者认为没有被碑文记载的一些官职体系对我们研究和认识作为吐蕃时期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表忠之碑”看天京太平军的最后一战金萍,王炳毅1995年底,南京太平门(旧称神策门)外白马村某开发公司建筑工地上,出土一块已一折为二的青石碑。碑额上有“表态之碑”四个字。碑长145公分,宽70公分,厚16.5公分,大体上保持完整,字迹清晰可认。经文...  相似文献   

14.
仇鹿鸣 《历史研究》2012,(2):27-44,190
《罗让碑》是反映唐末魏博政治与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唐末魏博的多次变乱,反映出魏博内部军将阶层与牙军之间的矛盾,牙军自利与保守的性格,使魏博在唐末乱世中失去了扩张的动力。神道碑是唐王朝确立君臣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碑志作为一种显著的政治景观,对于当时的社会心理及文化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中晚唐河北的巨型碑志成为藩镇彰显权力合法性及形塑地方认同的工具。《罗让碑》建立的前后因果便是一个典型案例,罗弘信出身低微,有意在碑文中宣扬唐廷的恩遇,并造作符谶,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罗让碑》形制上僭越与文字上恭谨形成的对比,忠义意识传播与藩镇半独立地位之间的张力,都反映出中晚唐河北政治文化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杨远  董睿 《文博》2006,(4):30-32
河南省文史馆藏有一张由元代画家高克恭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书丹的石刻拓片——《玉清观碑》,高264.5cm、宽85.5cm。碑额二行,行二字,篆书(图1);碑阴额二行,行四字,楷书(图2);碑文十七行、满行四十七字,楷书(图3)。王之纲  相似文献   

16.
对清代扬州两淮盐务组织务本堂的商业文化背景、乡土文化背景及其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作用进行探考,发现务本堂的设立不仅是徽州盐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也标志着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徽、州盐商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农商观的思辨,"利"、"义"契合的经营价值观的确立和业儒弘儒的人文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17.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问题是目前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自其问世就在褒与贬的双声道中展开,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唐前《史记》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关注较少。按照接受美学理论,唐代以前为《史记》史学经典化时期。由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和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使《史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唐前《史记》的接受便经历了一个由谤书到封建正史的转化过程。在这个意义转换的过程中,《史记》文本被接受主体置于儒家的意义世界中予以解构和意义建构,以儒家思想文化填充《史记》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使之最终获得了正统意识形态和主流社会文化所认可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伽蓝七堂"作为宋代禅宗寺院的布局方法,一直以来存疑较多,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解。洪洞关帝庙北朝造像碑上的建筑图,也许能说明"伽蓝七堂"制度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看蒲州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岩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府城东南l2公里的中条山巅,为隋太祖武元皇帝“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年间(532-535年)建立。初名灵居寺,隋初易名栖岩寺、栖岩道场,为“河东诸寺胜赏之最”。栖岩寺地处历史上的蒲州,相传为舜帝之都蒲坂界,历代物胜迹汇萃,有昙岩洞,仁寿寺、普救寺、万固寺等;这里高僧云集,仅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就记载蒲州高僧15位,其中栖岩寺有昙延、道杰、神素、真慧和智通等五人立传。史载,隋帝常以外国所贡玛瑙施寺为供,唐代人儒士游历于此,现有李益、卢纶、李端等赋诗咏叹传留。  相似文献   

20.
景云之先祖出自芈姓,系以谥为氏,为楚景平王之后.西汉初年,作为汉高祖"强干弱支"措施之一,景氏被迁至关中.汉高祖平定异姓诸侯王之后,其中一支景氏族人被再次迁徙到蜀地,并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