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庄子·天下篇》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归属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写作年代上,有作于先秦——战国末、秦汉之际和汉初等三种不同说法;在作者归属上,有庄子自作和非庄子自作的争论;在持有非庄子自作观点的人中,又有作者究竟是属于道家抑或是儒家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不过是空洞虚无的"寓言"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源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儒道斗争的社会现实;一则是其"务为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老庄的同传而书。  相似文献   

3.
于泽 《神州》2014,(5):8-8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玄妙抽象的原始思维的产物,为了将"道"之本质与精髓清晰的表达出来,老子与庄子创造一系列的象征系统为言"道"服务,水意象便是其中一类。然而老庄却分别赋予水意象不同的涵义。本文将以水意象背后隐藏的人生功用为立足点,对老庄的水意象进行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4.
子华子考析     
子华子是老庄之间道家别派的重要人物。《庄子·让王》篇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由此条材料可以推测子华子于韩昭侯二年(前360),他曾经往说韩昭侯,在当时是一位有影响的学者。子华子的学说主旨在于贵生、全生、乐生、重义等项,得《吕氏春秋》记载而略可窥其面貌。其思想是对于氏族时代社会观念的叛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今本《子华子》为宋代伪撰。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最早的著名哲学家,其时代略早于孔子。他的精微玄妙的《道德经》,不仅对我国传统的哲学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引起了欧、美各国学者的注目。但时至今日,对老子的思想渊源却很少有深入的研究,高亨的《老子正诂》、杨树达的《老子古义》对此虽有所探讨,但广度与深度均有所不足,故笔者拟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子的部分思想渊源作进一步的探讨。《庄子·天下篇》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此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淮南子·缪称训》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  相似文献   

6.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异文与释义     
古代有影响的著作,常为他书引用或袭用,如《庄子》、《韩非子》常用《老子》文;《韩非子·存韩》跟《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惠王书如出一辙;《大戴礼记·劝学》为《荀子·劝学》所袭用.至于《汉书》武帝以前文袭用《史记》则更是众所周知.有时,引用或袭用的话中个别字词与原书不同,我们把它们叫异文,古籍中之所以会出现异文,是由于:①原文在传抄翻刻中发生谬误,而他书所引则保存原貌;②原书  相似文献   

8.
一、道家旅游思想的形成及其背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为以“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为核心的道家旅游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在其著作《庄子》中以“游”述道,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中的名篇《逍遥游》就集中而且是系统地表达了道家的旅游思想.《逍遥游》通过“鲲”化作大鹏从北冥万里游历到南冥途中的时空感受和经历,提出了旅  相似文献   

9.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安徽的九华,浙江的普陀,山西的五台山齐名。但峨眉山在明代以前,却原是我国的一处著名道教胜地。《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这是把峨眉山视为道家仙山的最早史料。故晋人所撰《五符经》说:  相似文献   

10.
一、散木庄子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游心于四海之外,与天地万物为-体,无为而逍遥的精神人格境界。他常常以树之所以存有展开其无用/有用、材/不材(其具体形象是文木/散木)的全生保生思想,表达其生存选择。《庄子·外篇》讲述大树因无用而活,大雁因无用而死,弟子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上,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大因无用而全生,大雁因无用而被杀,但又不能似之而非。保持精神人格的结果却失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传统训诂学、校勘学方法,对《庄子·德充符篇》作了校注辨正,提出了新看法,更切近庄子本意。  相似文献   

12.
王皓 《神州》2014,(3):99-99
<正>孔子理论中统摄一切的仁,开创了中和的诗教审美文化。而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思想是古代诗教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注重心灵自由境界的开掘,呈现出更为空灵超越的审美境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老庄思想的基本观点。老子的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纵览《道德经》一书,全在于统摄一切的至高无上的道统一贯之。《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道生成和决定了宇宙和世间万物。道的作用不仅在于产生万物,而且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而道又通过无和有的境界透显。老子对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常有"与"常无"规律的揭示,对于"世之皆  相似文献   

13.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自由的、自给自足的、静止的、小规模的和平社会。庄子则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  相似文献   

14.
王建华 《华夏考古》2004,(4):107-11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 ,国外新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渐次传入中国 ,国内考古学者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并就相关问题开展了一场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栾丰实、方辉、靳桂云先生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 (文物出版社 2 0 0 2年1 0月版 )一书正是对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系统化总结。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著作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一书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意义。一《考古学理论·方法·技…  相似文献   

15.
黄老之学起于齐国稷下学宫。稷下黄老学者有北派、南派之分,北派治学托名于黄帝,南派托名于老子,二者治学路径有异,言道则一,合之可称"黄老",亦可称"道家"。老子之学至庄子始显,渐至独占"道家"的名目,黄帝之学反而隐没不彰。创始黄老之学的中坚力量是以慎到、田骈为代表的早期道法家,《黄老帛书》可能是这一派后学的作品。黄老之学对荀子、韩非和《吕氏春秋》的学术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京史志》2009,(3):34-34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自由的、自给自足的、静止的、小规模的和平社会。庄子则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万良保 《神州民俗》2009,(10):79-80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系统中,以庄子和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道家哲学中那些思想的精髓,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深远。深入地研究和领会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于欣赏和创作山水画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等简帛材料与传世文献比勘,重新审视汉初黄老之术的实质:"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与汉宣帝口中杂以霸王道的"汉家自有制度"无分彼此。道家以"道"为起点,从老子开始,经百家争鸣,与阴阳、儒、墨、名、法诸家思想杂糅之后,变为两大支流:一支经稷下学者改造为"君人南面之术",亦即"无不为"的黄老之术;另一支由庄子将"独任清虚"放大为"无为"。《史记·论六家之要指》本已拨云见日,惜乎汉武之后,道家风头被儒术一遮,黄老风头又被老庄一遮,黄老之术的真面目才朦胧模糊起来。  相似文献   

19.
王克奇 《史学月刊》2008,(10):98-104
齐文化是道家思想的母体文化之一,它建立在对东夷文化的改造创新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特征:讲求功利、哲理化和博大的包容性。春秋前的代表人物有姜尚、管仲、晏婴、孙武、杨朱等。老子思想的形成与孙武、杨朱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黄老思想也兴起流传齐地。老子与庄子在思想上的异同,反映了齐文化与楚文化同源异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九八六年一期刊谢祥皓同志“《庄子·杂篇》旧注辨正”一文。读毕,觉文中颇有可议之处,兹特胪举数例,与作者商榷,并请方家指教。 一、(?)、繁 《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殖。” 谢文云:《尔雅·释草》:“蘩,皤蒿。”郭璞注曰:“白蒿。” 玉篇》、《尔雅·释草》邢呙疏亦云。可见“蘩”为香美可吃的野菜,此处“禾蘩以滋”即言其“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