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习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讲道:"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2.
李长海 《纵横》2008,(1):63-63
我的一位老领导叫缑纯嘏,是个老八路。他的名字很特别,容易念错。他说1955年授军衔时,他这个名字可闹了笑话。那时的领导干部有的文化不高,不认得他的名字,授衔大会上,一位首长  相似文献   

3.
论竹内好——关于他的思想、方法、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内好(1910-1976)这个名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透射着令人费解的色彩——因为这个名字被相互对立矛盾的因素所环绕着。有人说他肯定源自西方的近代性价值①,也有人说他是反近代主义者;他生前所得到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去世至今已有20年,对他的评价仍无法统一。在他的专业领域中国学界,  相似文献   

4.
作为伟大领袖,毛泽东高瞻远瞩,以至对名字这个人生永久符号也很注意。先后就有5位中央委员,曾被毛泽东主席改过名字。  相似文献   

5.
不有 《南方人物周刊》2013,(19):106-106
一般的经验是,值得一看的剧目要么是经典、名家之作,要么名字里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词语。《我的劳动、尊严与梦想》,几个很不时髦的字眼放在一起,实在不像一出戏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名 一生为名     
木兰 《中华遗产》2010,(10):112-117
名位诱人 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位同桌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他叫“自强”,名字里自有父母望其自强不息的勉励之意。但同桌却觉得这个名字远不足以表达他的鸿鹄之志,执意要改一个更能匹配之名。  相似文献   

7.
我本名杜良骥,良骥,好马也,这个名字应该说很不错了,表明了父母对我的厚爱与厚望。只可惜,好马失蹄,身陷囹圄,正当青春年华,却惹上12年的牢狱之灾。在平反昭雪之后,我就叫杜良一了。从此杜良骥就只是户口簿和身份证上的名字。杜良一既是我的笔名,也是  相似文献   

8.
胡鄂公这个名字在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已很陌生,而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他却是个风云人物,颇具知名度。他曾担任武昌新军前方水陆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里的河南村花天文湖北省里的河南村,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河南村的名字,实际上是我们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95百村访谈组的记者们在路上随口叫出来的。它的真正名字叫石槽沟,当地人叫它“飞地石槽沟”,顾名思义,就是说它象河南飞出去的一块土地落在湖北地...  相似文献   

10.
王炳毅 《文史春秋》2008,(12):14-17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之江这个名字或许已很陌生,然而在民国时期的武术界,他却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堪称风云人物。张之江是西北军宿将之一,与李鸣钟、孙良诚、宋哲元、鹿钟麟等将领,并称冯玉祥麾下的五虎上将。  相似文献   

11.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苏词有多方面接受.他借鉴苏词语汇,化用苏词词韵、语典,在语言形式、抒情精神等方面借鉴、学习苏词,从而将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沉浮乃至国破家亡的痛苦形诸于词.元好问对苏词的接受,客观上反映了金元时期南北文化融合的大势.  相似文献   

12.
《通俗文》是东汉末服虔所撰中国古代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在小学史与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然而由于这部书早已亡佚,有关研究一直不够深入,对此书性质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文章通过将《通俗文》的佚文与《说文》《方言》《玉篇》《正续一切经音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古今辞书进行比较, 发现这部书所收语词不是方言, 而是民族共同语(通语)?不是专门收新字新词或冷僻俗字,而是东汉末正在使用的常用字词,其中有源自古汉语者,有源自方言者,当然更有大量的新字新词?因此认为《通俗文》的性质与《现代汉语词典》相类似,其最重要的性质特色是收词的通语性与共时性  相似文献   

13.
对于苏轼的旷达及形成原因,古今学者研究颇丰。本文从探究苏轼旷达的“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特色着手,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即“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苏轼旷达的形成及特色,并发掘其旷达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和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晋侯稣钟铭所记战争是《国语.周语上》所说宣王丧南师并“料民于太原”之后进行的,晋侯稣钟铭所记城之战交战地点并非齐鲁的郓城一带,而在今河南中南部的“南国”钧台一带。本文并对夙夷及其有关地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代宿国地望诸说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结合晋侯苏钟铭文所见新线索,对宿国地望变迁及所反映的历史问题进行细致探析,指出周代曾存在南、北两宿并立的事实,其中《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所载为北宿,故地在今山东东平东二十里之宿城镇;晋侯苏钟铭所见"宿夷"及春秋初年参与宋国会盟、后为宋人逼迁至宋境的为南宿,故地在今安徽宿州市附近。  相似文献   

16.
谁是鲁国的始封之君 ,周公旦抑或其子伯禽 ?自古至今聚讼未决。今天的学者多主“伯禽封鲁”说 ,其主要依据为《鲁颂·宫》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载的两条材料 ,但这两条材料明显有可疑之处。“伯禽封鲁”说之所以影响大 ,盖由崔述的鼓荡所致 ,然而崔氏的考证远非一贯正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鲁”是“文之昭”,这是一条铁证 ,证明了周公旦是鲁国的始封之君。历史上 ,周公旦曾两次封于鲁。但由于他是武王、成王两代人的助手 ,所以两次受封均不曾就国 ,而是由其长子伯禽代就封 ,故有“伯禽封鲁”说  相似文献   

17.
研究古苏国地理及其疆域,应区别古温国与古苏国。古有苏与古温国没有关系,不能把古温邑说成古苏国始封地苏城。古温国在温邑。但苏、温二国关系密切,渊源流长,西周苏忿生封于温,则将苏国与温国合并为一苏国,其分封地望,应在今河南温县上苑村、古城村一带,为古温邑。  相似文献   

18.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关系是词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代语言学家都十分重视对音义关系的探索与研究,唐代初年名语言学家颜师古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其《汉书注、《匡谬正俗》等作中充分运用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方法来辨通假,推求事物命名之意,贯通异形词。其因声求义的观念是明确的,方法是科学的。可以说,颜师古的因声求义已开清代以声音通训诂方法的先河。了解并研究颜师古因声求义的实践与理论,对汉语词汇史以至中国语言学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坡苏公帖碑是现存刊刻最早的苏轼个人丛帖,也是历史上优秀的苏书刻石之一。本文对该帖作了多方面研究,并特别指出帖碑中保存的《中山松醪赋》“元祜正书本”是仅存的苏轼的两种写本之一,有别于人们熟知的“绍圣合卷本”。该本中苏轼修改的字迹表明它与《中山松醪赋》祖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帖碑上四种苏轼手迹,三种墨迹已失传,有赖刻石流传,而帖碑是其传世最早的佳刻。因此,东坡苏公帖碑无论在保存东坡书迹方面。还是于苏轼诗赋校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帖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苏辙集>和<全宋诗·苏辙诗集>中的苏辙佚诗进行考辨,发现<初春游李太尉宅东池>、<益昌除夕感怀>、<除夕>、<过豫章>、<诗一首>等五首佚诗不是苏辙所作,分别属于张方平、唐庚、黄庭坚、苏轼等人所作.开展苏辙佚诗的辨伪工作,可以使其诗集更趋完善,能促进其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