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类民俗功能不同,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可以在旅游领域中广泛应用。旅游活动也会对语言类民俗造成冲击,特别是决策者意见会左右语言类民俗在旅游发展中的基调。本文论述了语言类民俗在旅游中的生存和发展,并强调对其要关注、应用。  相似文献   

2.
民俗地理学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俗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构成学科:语言、民族、宗教、艺术、科技与建筑映现地区人地关系的型式时,而结晶为民俗地理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胡伟 《神州民俗》2009,(8):33-35
语言与民俗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中,长期相互影响、涵化,产生了民俗语言。谐音民俗语言是民俗语言中的重要一类,它在年节、礼俗、居室、婚俗、食俗、商场、工艺品等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语言都是人类原生文化形态,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语言作为民间文化的栽体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记载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样也就形成了以反映民俗形态或具体民俗事象的概念、性质、特征等且与民俗有着某种联系的语词--民俗语汇.明清民歌大量的民俗语汇真实再现了彼时的社会风俗文化形态和市井生活.因而,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研究,对于还原历史原貌、纵览民俗风情、透视民间百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桂林与永州自古就形成了地缘相近、风俗相谙、语言相通、民风相亲的文化姻缘,呈现出漓湘文化圈的文化特质。作为记录或反映两地民俗事象、民俗生活、民俗知识、民俗观念的方志典籍、民俗实物,以及今天仍以活态传承的民间艺术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献,是漓湘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彰显百姓认知认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像纷繁复杂,大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本文结合调查实际着重讲述花溪布依族的物质民俗。通过分析花溪布依族的建筑民俗,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思考花溪布依族经历过400多年历史的跌宕起伏后,在现代文明中保持本民族民俗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世民 《中国地方志》2022,(4):14-24+124
通过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与《陕西省志·民俗志》的比较分析,探讨广域会通型志书社会部类/民俗版块的编纂问题,并对《浙江通志·民俗志》作出学术评估和书写判断;指出民俗记述以普通民众为对象,有民俗事像和民俗事物的不同内涵,而对社会习俗的著录,关键在于对民俗事像的系统反映;强调民俗区域划分的重要性,主张省级广域民俗志书应擘画设置民俗区划图。作者对于历史民俗和现实民俗、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做了明晰的畛域划分,认为民俗志的编写,最关键的是记录经验世界的鲜活民俗。文章还探讨了民俗书写的话语方式和概念内涵,提出了钩沉民俗话语中私密话语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王立华 《神州》2012,(25):155-155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民俗是民间约定俗称的一种传承于世的风俗习惯,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也因此中国传统民俗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民俗的同时,消除传统民俗中存在着的一些消极因素及影响,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新的民俗风尚。  相似文献   

10.
彭栓红 《沧桑》2010,(1):245-246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11.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12.
舟山群岛渔民词汇及其海岛民俗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波 《民俗研究》2002,(2):109-116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说风俗习惯具有地方性。民俗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它必然活跃在民俗领域,因此,民俗的地方性往往会在方言(尤其是词汇)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教育,是民俗博物馆的终极功能,它承担着联系历史与发展、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博物馆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有的文物收藏和研究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教育服务的。社会教育是民俗文物和历史文物的终极价值指向。民俗博物馆正是通过对民俗文物收集、整理、陈列、展览、保护、研究,发掘民俗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霄冰  陈科锦 《民俗研究》2022,(6):94-107+155-156
“民俗志”就其文本形式、记述内容和功能而言,具有浓郁的中国本土特色。中国古代不仅有“民俗志”的概念,而且有着悠久的民俗书写传统。古代的民俗记录大体上可分为史志类和笔记类两大体例。前者以方志民俗志为代表,其特点是范式化的写作和作者的隐身;后者则以文人笔记为主,其中“我”的在场、深刻的主观感受性和平民视角,都与现代民俗志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20世纪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又形成了史志民俗志、科学民俗志和传播民俗志三种类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书写范式的反思与新型民俗志的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民俗学学术理念的回应,还显示出了回归中国本土民俗志诗学传统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民俗心理是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藏,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间信仰是构成民俗心理的核心部分,对其民俗心理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以灶神为对象进行民俗心理解读。  相似文献   

16.
《民俗研究》2021,(2):97-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7.
周星 《民俗研究》2016,(3):5-14
"民俗主义"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讨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事象的基本常态,承认和正视民俗主义现象的常态化,某种意义上,正是各国现代民俗学的起点。中国民俗学也必须正视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中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民俗主义化"常态,并深刻意识到民俗学者自身也程度不等地卷入到与民俗主义有关的各种事态之中。民俗主义研究视角的导入不仅促使中国民俗学全面地校正自己的研究对象,也揭示了民俗学者与民俗主义的关系而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俗学对民俗学者自身角色与责任的深入反思,进而重新审视民俗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公共性。民俗学者通过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相关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将促使民俗学在中国成长为一门能够对国家文化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对现代中国社会里多种生活文化问题和民俗主义事象展开基于学理的描述、解释、揭示、评论和批评的学问。但与此同时,现代民俗学也必须面临如何理解和应对一般民众在其生活中创造民俗的实践和民俗学者的学术应用性实践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复杂性这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源头、先决条件。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民俗博物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在分析数字民俗博物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在建设方面存在的三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资源整合、服务创新"是推进数字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有效手段。最后从技术接受理论出发,分析得出三种数字民俗博物馆的推广策略,以期为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李占才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它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但又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而进化的。近代中国,随着"洋货"的输入和"工业文明"的传进,"洋风"、"洋俗"便不可避免的"扑面而来",与传统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