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抗战文艺活动纪事〔连载⑨〕□石雅娟吴东波1941年4月1日桂林《戏剧春秋》第一卷第六期,发表田汉受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委托而写的《关于抗战戏剧改进的报告》。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正式成立。莫文骅兼任校长,王震之任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史行、...  相似文献   

2.
八路军和中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机构的演变王健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后将政治部改为野战政治部;在延安成立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对外使用八路军政治部的名义;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以后改为留守兵团政治部;后来又成立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3.
诗两首     
怀念王平同志少壮横刀为国谋千辛万苦不低头春夏秋冬战山岳东南西北当马牛长征胜利研韬略家邦危殆敌寇仇跨江援朝伸正义停战旋师事未休金陵精心培桃李连年硕果庆丰收功德双全人称颂万代楷模贯九州悼曹里怀五次反围同战斗,延安携手保中央。解放北平吾警卫,坦克冲锋尔昂扬。南下挥师各歼敌,首都欢庆共盈觞。月季花凋犹再发,痛君一去不复还!诗两首@莫文骅①五次反“围剿”时,他任红五军团十五师师长,我任十三师政治部主任; ②1938年起,我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他任参谋长,共同保卫党中央、陕甘宁边区。 ③北平解放时,我任四十…  相似文献   

4.
一枚五分重的金戒指,一块磨损得已不见光泽、失去纹路的银元,对于现今很多人而言,也许微不足道,然而,在原装甲兵政治委员莫文骅将军看来,却是无以取代的珍宝。因为它们记载着这位老将军与自己的亲密战友间肝胆相照、唇齿相依的深情厚意,记载着这位老将军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片丹心。1929年12月,莫文骅参加了百色起义,任红七军军部中尉参谋。就是在这次火热的革命斗争中,莫文骅认识了与他年龄相仿,勇敢、坚定,而又英俊、活泼的革命战友──营政治教导员杨英上尉。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热望与期待,有着共同的苦辣与甘甜,…  相似文献   

5.
河防保卫战,发生在1938~1939年之间,是八路军留守兵团在陕北黄河沿线地区与来犯日军进行的战斗。  相似文献   

6.
正1939年11月,由于被八路军、新四军俘获的日军官兵日益增多,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能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进而争取和团结他们的日本工农学校。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校位于著名的延安宝塔山下,共有16个窑洞和一栋不大的平房。包括校长和炊事员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仅20余人。校长由当时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担任,副校长由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政治部敌工科科长赵安博担任。赵安博因会  相似文献   

7.
管飞 《钟山风雨》2014,(6):53-54
正抗日战争期间,北方的八路军曾经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如《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等,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许多珍贵历史镜头,正是得益于当时所拍摄的这些纪录片。而在南方敌后抗战的新四军,也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这就是淮北地区的第四师拍摄的唯一一部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第四师想要拍摄一部影片,最初还是受了八路军的启发。1942年春天,新四军四师部分指战员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观看了延安电  相似文献   

8.
<正>董均伦(1917-2004),山东烟台远遥疃人,出身于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青年时代到北平上过教会学校,学的是英文。1938年,经由香港辗转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延安,受组织之命,给来解放区的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医生作过翻译,担任过留守兵团英文教师、部队文艺社及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业创作员。毛泽东曾赠送他一张签名照片,留作纪念,他一直视若珍宝。他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自聆听了毛泽东有关文艺工作的讲话。  相似文献   

9.
1938年春,抗日战争正酣之时,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宫卫立煌将军决定访问延安,向毛泽东请教抗日大略。对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情况,卫立煌早有所闻;访问延安,他也早有此意。抗战初期,卫立煌指挥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配合作战,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和忻口会战的胜利。太原失陷后,他亲自为八路军总部安排驻地,从八路军中引进了许多干部,加强所部的战地工作。1938年春节,他特意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访问了八路军总部。其后,他对左右颇有感慨地说:“八路军就是人才多,能打仗,能演戏,还能写文章,好青年都跑到他们那里去了。”春节过后,卫立…  相似文献   

10.
1939年9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二○师于晋察冀的冀西地区灵寿县境内在军分区部队的配合下进行了著名的歼灭战“陈庄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八路军击毙日本独立混成第八旅团长水源义雄少将,创击毙日本将军级指挥官先例。当时在晋察冀根据地和延安引起了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1.
渠冉 《文史月刊》2010,(12):36-36
<正>1944年夏,在史迪威将军的努力倡导下,蒋介石被迫同意美方派出以包瑞德为团长的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考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热情欢迎并接见了他们,朱德同志多次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抗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郭化若与孙子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9,(5)
郭化若将军,是我的老上司。他可以说是八路军、解放军中第一位孙子兵法专家。还在延安时代,有一次郭化若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遇上从重庆回延安的周恩来,周对郭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  相似文献   

13.
解力夫 《炎黄春秋》2005,(8):29-33,10
1937年10月,平型关战役结束之后,八路军一一五师留下少量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由聂荣臻将军带领,开创敌后第一个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和所有抗日军队“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随后,朱德总司令代表八路军延安总部连续发出七号大反攻命令.在第二号命令中,明确要求冀热辽军区部队进军东北。  相似文献   

15.
马起来 《江淮文史》2004,(5):130-134
在抗日战争中,北方的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五人摄影小组,不久发展成“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当时党中央政治生活、八路军部队生活和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等纪录片,如《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等,保留下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南方只有淮北地区的新四军四师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新四军的部队生活》。那么,新四军这部惟一的纪录片是怎样拍成的呢?该片下落如何呢?说来令人惋惜痛心。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在确定“向南发展”还是“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时,曾一度举棋不定。当年第一个率八路军挺进东北的曾克林将军,率部深入东北腹地,并与苏军代表一同飞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党中央政治局集体听取曾克林的汇报后,连夜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迅速调兵遣将,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粉碎了蒋介石独霸东北的企图,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由此展开一场大决战。现已86岁高龄的前海军顾问曾克林将军对笔者介绍了当时情况,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攻克“天下第一关”八路军和苏军并肩作战1945年8月8日…  相似文献   

17.
1军出了两位"独臂将军"和"硬骨头六连"第1集团军军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隶属于南京军区,1985年由第1军改编而来。1集团军走岀了不少高级将领,如原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陈炳德都曾在该军任职。"1野最后的老部队"1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贺龙在湘鄂西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红2军团。抗日战争中,红2军团被编为八路军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伯父姚一廷(1894-1968),河南济源人。1929年在闽赣地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伯母彭克昌(1913-2009),四川通江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们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抗战时期,伯父、伯母都在八路军驻垣曲兵站办事处工作。当时,伯父任办事处主任,伯母任办事处出纳员。1938年7月下旬,为了加强我驻晋东南地区的八路军总部通向延安的交通线,保证八路军部队在抗日前线所必需的粮  相似文献   

19.
化险为夷──吉鸿昌将军题词故事之三王和平在西北军十多年间,吉鸿昌将军曾带领部队驻扎的地方,到处流传着他关心人民疾苦的故事。那时吉鸿昌所带领的部队都佩戴白底红边的贺臀章,上面写着“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他让部队每到一地,都要替百姓整修道路、救贫济...  相似文献   

20.
杨闻宇 《神州》2008,(6):60-63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的5军,9军和30军二万余人,从靖远虎豹口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向新疆挺进.部队进入河西走廊时,遭到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队的袭击.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剩下的有的受伤被俘.有的失散后流落在河西走廊各地。1937年7月."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来到了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习惯上称为兰州"八办")。离开延安时.毛主席.朱总司令指示谢老,"八办"的一项重要任务:设法营救和收容被俘、失散的红军西路军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