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晓东 《文物》2011,(3):79-89,96
琥珀是古代树脂埋藏地层中日久逐渐石化而成的。以琥珀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三星堆文化时期。琥珀艺术虽然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绝大部分时期并非主流,但一直不绝如缕。清代琥珀的使用范围远较明代以及之前的任何历史时期普遍。乾  相似文献   

2.
《借月山房汇抄·宫词小纂》三卷,虞山张海鹏编,计收朱权《宫词》七十首,朱有燉《元宫词》一百首,朱让栩《拟古宫词》三十首,黄省曾《洪武宫词》十二首,王叔承《宫词》五十首,秦兰徵《天启宫词》一百首,蒋之翘《天启宫词》一百三十六首,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建著有百首《宫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之“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大可补史传之不足。他以七绝的大型组诗形式,反映了唐代宫廷内部多方面的生活,着重表现了宫中妇女的歌舞骑射。打毪射生、竞渡、钓鱼、掷卢簸钱、奕棋刺绣等游艺活动。这在诗歌史上是一种创新,堪称“宫词之首”(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影响颇大,唐以后五代之花蕊夫人。和凝,宋之王■、徽宗等皆有仿作。所反映出来的唐代宫廷游艺习俗与其他各类民间文化事象一样,既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它们作一番…  相似文献   

4.
公元17、18世纪,正值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康熙(1662~1722年)、雍正(1723~1735年)、乾隆(1736~1795年)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正是中国和欧洲美术频繁交流的高峰时期。在此之前的明朝末年,欧洲基督教属下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就不间断地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播宗教。为了传教的需要,一些传教士来华时携带了天主像、圣母像等美术作品,并且在教堂内展示,引起了中国学者和画家的注意。比如清初的美术史家姜绍书在其所著的《无声史诗》一书中写道:“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  相似文献   

5.
赵丛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0):102-117+135
紫禁城乾隆花园符望阁东北隅室内戏台背景墙上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壁钟,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墙表”,这是目前宫中仅存的确认为乾隆时期制作的墙表,此类钟表在雍正、乾隆朝的档案中曾大量出现。本文从符望阁墙表的现状出发,简述了雍乾时期此类墙表在内廷、皇家园囿、行宫等处的安设状况,梳理了墙表的设计、制作、拆改过程,并对这一时期墙表的形制、工艺和材料进行深入探究,归纳出雍乾时期墙表样式、造型特点,阐释了墙表与装修陈设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宫廷艺术──院画孙怡姝院体画,简称“院画”或“院体”。一般指中国封建时代宫廷书画家的作品,也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多为迎合帝王宫廷之需要,讲究格法,崇尚工力,多以花鸟、山水或宗教内容为题材,但因时尚和画...  相似文献   

7.
刘淼 《文博》2006,(2):90-94
定窑作为宋金时期的一大名窑,自宋直至明清的文献中屡有记载。定窑瓷器和宫廷用瓷有着很大的联系。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精美的传世瓷器中就有不少是历代保存下来的当时的宫中使用的定瓷。定窑瓷器的铭文也具有代表性,这些铭文大都与宫廷有关,透过这些铭文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宫廷中使用定瓷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马思义 《南方文物》2002,(1):111-112
1987年笔在江西省樟树市进行物调查时于观上乡曹溪村一民居发现一组清代木雕窗棂(图见封二)。该组窗棂呈对称镶嵌于厅堂两旁厢房的格扇之中,共计18件。值得注意的是该民居正堂上方至今仍悬挂一木质大匾额,镌刻“棠棣联芳”四个鎏金大字,其右镌刻一行小楷“显考彭公口昆玉大厦落成志喜”,左镌刻书一行小楷“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岁冬月谷旦”。可见该民居始建年代为公元1777年。  相似文献   

9.
栾晔 《满族研究》2013,(3):64-70
清宫茶俗是清代茶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对古老的中国茶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古代饮茶文化得以保存并一直沿袭至今。沈阳故宫现收藏有多种清宫茶具,其中乾隆、嘉庆、道光朝的御用瓷器是沈阳故宫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本文以沈阳故宫所藏珍贵的饮茶用具为例,试就清宫饮茶风俗的产生、发展到最终形成定制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静 《丝绸之路》2009,(12):74-75
从在整个中国国内的艺术产业来看,艺术品的市场已经细分化。北京、上海作为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重要的城市,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对手,而陕西西安拥有着巨大潜力的文化产业。对此如何进行定位,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菊珊 《神州》2011,(29):1-2
《世说新语》描写了魏晋知识分子群像,是一部反映魏晋士大夫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记载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材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书中记述的许多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清新隽永,开益人智。魏晋人在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乃至书法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辉煌成就,千百年来一直让后人追慕、景仰。本文根据书中的所记所载,透过魏晋名士们的种种言行,探讨魏晋人在玄谈方面所透露出来的尚智倾向。  相似文献   

12.
林菊珊 《神州》2011,(12):1-2
《世说新语》描写了魏晋知识分子群像,是一部反映魏晋士大夫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记载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材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书中记述的许多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清新隽永,开益人智。魏晋人在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乃至书法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辉煌成就,千百年来一直让后人追慕、景仰。本文根据书中的所记所载,透过魏晋名士们的种种言行,探讨魏晋人在玄谈方面所透露出来的尚智倾向。  相似文献   

13.
从"枪手"看清代科场枪替活动的市场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枪替是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舞弊方式之一。枪替活动与当时的社会经济、风尚习俗相互影响。乃至出现了较显的市场化倾向。乾隆年间是枪替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雇倩枪手作弊现象在童试和岁科试中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正>明代,我国宗教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随着宋明理学显学地位的确立,较早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向式微。明代以儒为主、佛道相翼的宗教政策,使佛道二教在相互角逐的同时都渐向儒家靠拢,并竞相依附于皇权,最终在皇帝个人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20,(5)
正溥儒,字心畬,被誉为"20世纪文人画的最后一笔",其艺术作品历来被市场认可和追捧。他早年作为松风画会的创始人和重要成员之一,便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是最核心的京派画家之一。晚年渡海任教,门生遍布东南亚,又历来得到港台以及海外市场的追捧。谢稚柳曾经评价他,"是继王维、苏东坡、文徵明、郑板桥之后,唯一诗书画三绝者。"  相似文献   

16.
张晓艳 《文博》2012,(2):76-79
藏传佛教造像伴随着中古、近古中华民族发展的里程,几近千年岁月,一路走来。它见证了西藏民族的审美观,同时也融入了域外文化的精髓。在广阔的地域和漫长的时间交织中,能寄托藏族人们的深厚情怀之物,恐非藏传佛教造像莫属。从佛教传入西藏,藏传佛教的大盛,至以后的明清两代藏式金铜佛像流行,一度成为主流。这对藏传佛教造像的文化艺术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92-110+142
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光绪《大婚典礼全图》(以下简称《大婚图》)为线索,结合同治、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以下简称《红档》)等清宫档案,辨析清代皇帝大婚前后在妆奁、铺宫、筵宴等不同场合使用的瓷器,以及这些瓷器的获取途径、筹办机构等,试图将大婚瓷还原至其所属的历史情境,从而理解宫廷用瓷在国家大典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有了人,才有了文化.反之,文化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因此,对人的研究应成为文化研究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物质文化研究领域还是精神文化研究领域.然而,人作为文化的创造主体,在某些文化学科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人们往往着眼于文化现象本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我们希望通过在历史、文物、考古、民俗、艺术等与文化科学有关的知识领域里对人的研究,更全面地反映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原因、规律及其作用.为此,我们在本期发表了郑克晟、王先明等先生的文章.当然,这种希望要完全实现,还必须靠广大作者和读者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于灏  谢枫 《文物世界》2012,(2):28-31
天龙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并开始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经过近1500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天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景观。在天龙山历代的扩建、修缮过程中,曾经保存了大量的石刻题记,这些石刻是研究天龙山人文历史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的重要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20.
现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采薇图",绢本.(图见4页)高27.2、宽90.5厘米.有款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九字,并存有"绍兴"半印.这幅画不仅是宋代伟大画家李唐晚年的代表作品,也是现存的我国古代人物画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从它可以看出南北宋之际以李唐为先驱的新风格的成熟,也显示了宋代现实主义绘画和广泛流行的历史故事画的高度水平.画的内容是描写殷的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亡以后耻贪周粟,宁愿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根据史记"伯夷列传"的记载,伯夷、叔齐是殷时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和第三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继位;但在他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逃去,叔齐还是不干也相继逃避.孤竹国的人只好立中子为君.伯夷、叔齐听说周国的诸侯西伯姬昌(即周文王)统治得很好,就准备到那儿去养老.可是到达的时候姬昌已死,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正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就叩马谏阻,武王不听.在灭殷以后天下诸侯都尊周为王,但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决心不吃周朝士地上所生长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蕨一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