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璿 《文物》1973,(11)
1971年秋,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黑城公社黑城大队为修建学校,在黑城古城的南墙内,发现四尊明初的铜火铳。这四尊铜火铳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铳身呈节状,分为两节,一节特长,一节较短。药室上有一小孔,系药门,用以放药捻。其中三尊的铳身上有铭文字款。出土时,尾銎均有木柄痕迹,已腐朽。一号铜火铳,全长44.5厘米,前膛长30  相似文献   

2.
镇江出土的明代火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江地区曾陆续出土明代铜铳、铁炮(图一)若干件,介绍如下。一、铜铳铜铳3尊,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药室上有小孔,为药门,可置引火线。尾銎均中空,略呈喇叭形,可装上木柄。一号铜铳 1979年句容石狮公社出土。铳身呈节状,前长后短,药室外凸呈椭  相似文献   

3.
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半拉城子出土了一批铜器。有铜火铳、三足小铜锅、铜瓶咀、铃铛、铜镜和五铢钱各一件,铜质军马佩饰物三件。其中铜火铳一件,保存最为完好。阿城半拉城子铜火铳上刻"×"字记号,长34厘米,重3.5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  相似文献   

4.
198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尔罕公社台里大队出土一枝明代铜铳,长44、铳口内径5.2、外径7.2、铳体均厚0.7厘米,重8公斤。铜铳由铳管、药室、引信及后座四部分组成。通身铸有五道铜箍。铳管长29、药室长10厘米,余为后座长度。药室呈瓮形,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一可开启关闭的长  相似文献   

5.
1990年5月,甘肃省定西县李家堡乡农民取土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挖出明代铜质火铳和火炮各1件。实物今为定西县文化馆征收。铜火铳,药室外凸,剖面呈椭圆形,两头均呈箍状,靠后有一火门(图一)。尾銎中空,呈喇叭形。通长35、前膛长20.9、铳口内经1.3、药室腹围15厘米。尾銎外壁镌有“永乐柒年玖月日造”、  相似文献   

6.
正(续上期)第二类铜火铳类,共五型25件。皆为小型金属管状火器。A型:9件。可分为九式。Ⅰ式:洪武五年宝源局造长铳(购3825),于1964年8月赤城出土,后经张家口市土产经理部废品站收购,转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入藏。铳体左右有明显的范铸痕迹。为直筒式管状手持铳,从铳口到銎尾呈细长削瘦的体态。通长44.5厘米,重1.70千克。整体分为四部分,包括铳口、铳筒、药室(机发部分)和铳座,上有加固箍三道。铳口外径  相似文献   

7.
手铳是明代火器中的一种,属火铳类,因口径小,身管细短,尾銎安有木柄,用手持握发射,故名。明代从朱元璋起就开始制造大批手铳,正德、嘉靖间制造的手铳最多。故宫博物院武备库藏有4件明代手铳: 洪武手铳(洪武十二年,1379年。图一):铜铸,全长45厘米,药室长6.5厘米,药室直径4.5厘米,口径22毫米,尾銎长8  相似文献   

8.
1978年9月,广州轧延厂文物保护小组在高要县运来的废铜里发现一批古铜器,其中有八支铜火铳,铳身积满泥锈,看来出土还不久。经调查,这八支铜铳出自高要县蚬岗公社八联大队。出土地点距肇庆市约二十公里,位于西江南岸阑柯山南麓的陆岗上。1974年,八联大队社员吴卓云等三人开荒造田时,从距地表20厘米深处挖出这八支铜铳,同时出土三支铁铳。  相似文献   

9.
首都博物馆馆藏明代铜火铳火炮共55件,其中33件为北京地区出土,22件为北京地区征集,44件有铭文。本文对这批文物做了调查整理,采集了铳炮尺寸、重量和铭文等重要信息,并进行了归类分型。在此基础上,对馆藏铳炮类型及使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典籍的记载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新发现元代铜火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一件有明确纪年的元代铜火铳 ,该器发现于元上都遗址东北达特淖日之东。铳型为碗口铳 ,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文铭文 ,词义译为 :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大德二年”为公元1298年 ,“数整八十”为编号。以往发现的火铳有明确纪年最早的一件为元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 ,而大德二年铳则比其早了34年 ,因而成为目前所知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相似文献   

11.
1972年6月,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青铜牦牛。与牦牛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铜马、一件铜骡,铜马、铜骡因锈蚀严重而未能保存下来。唯铜牦牛因质地厚实而几经磨难终于保存下来了。1980年铜牛被收藏于县博物馆。这件文物身长118厘米,前脊高61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  相似文献   

12.
明代前期有铭火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铳的发明,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体现了人类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即将火药装填在管形器具内,利用火药点燃后产生燃烧气体的爆炸力来射击弹丸。这种设计为兵器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命,使它有可能具备比以往的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杀伤力。中国的火铳至迟创制于元代,现存最早的有铭文可考的元代火铳,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铳,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火铳。铳上铭:"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边时寇军第叁佰号马山"。从现有的出士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元代火铳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少。明以武功定天  相似文献   

13.
郫县发现东汉铜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年12月,城关晨光供销社收购员马净将刚收到的有文字的汉代铜器一件转交我馆保存。我馆立即派员到这件铜器出土地点调查,了解到这件铜器是1973年在一座残汉墓内发现的。 这件铜器呈长方形,一端带把,另一端的右底角小有缺损。器物连把共长20厘米,器身口沿外径长13.6厘米,宽7.7厘米,外高3厘米。而其口径竖长13厘米,横径7厘米,深2.6厘米。底小于略口。  相似文献   

14.
一、铜钺 1979年5月,长兴县长城公社水利干部黄宪遵同志交到长兴县博物馆一件青铜钺。这件兵器两范合铸,重1.35公斤,长20.5、宽16.9厘米,内长6.9、宽4.9厘米。弧刃,钺身上端两侧各有一方穿。钺身两面  相似文献   

15.
张家口市博物馆馆藏二级品中有铜火铳5件,铜火炮8件,共13件,均为明代火器,征集于张家口地区明长城所跨各县(包括市区)。现介绍如下:1、永乐七年九月造三箍炮,1980年3月张家口地区供销社废旧回收公司移交。通长50、口径10、銎径10厘米。呈长圆炮筒,略鼓膛,中置三箍,膛上引芯盖和座均佚,引芯孔径0.2厘米。口沿及銎边加箍。筒两箍间有阴刻铭文:“英字三千五百六号/永乐七年九月日造”,两行竖式,16字,真书(封二:1、拓片1)。2、永乐七年九月造三箍炮,1981年5月本馆从河北万全县水沟古长城征集。通长49.5、口径10、聚径9.3…  相似文献   

16.
2001年,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件金代微型铜龙。这件微小的铜龙系铸造而成,重约12克,出土时完整无损。龙的整体呈波浪状,其造型应属于龙一类。此铜龙,全身长仅4厘米,最宽处1.5厘米,最窄处0.1厘米。龙全身各个部分的尺寸分别为:头部长1.8厘米,最宽处0.8厘米;头顶双角弯曲,长0.8厘米,角尖0.1  相似文献   

17.
解放初期,四川省绵阳县涪江沿岸出土了几件巴蜀式铜兵器,现收藏于绵阳市文管所。戈 1件。通长21.7、内长5.5厘米。援狭长且直,有中脊直通援后部的桃形穿,无胡,援本近阑处有两长方形穿,弧形刃,内上有一穿。内两面铸有巴蜀式刻纹(图一;五;七:2;八:7)。剑 3件,分两式。Ⅰ式1件。通长38.7、宽5厘米。剑体呈柳叶形,有中脊,扁茎无格,茎上有两小圆  相似文献   

18.
1984年5月,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一段长城上发现两门大小相同的明代马上佛朗机铜铳,现藏北京文物研究所。两门佛朗机铳皆为子铳,长15.4、口径2.8、座底径3.6厘米。长颈,短圆腹,通身置四道箍(图一)。半圆形尾座外侧都刻有"嘉靖庚子年兵仗局造"字样;尾部刻铸造号,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肆百肆拾号重壹斤拾两"(图二),另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伍百伍拾柒号壹[斤]拾贰两"(图三)。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年六月中旬,辉县城关公社吕巷大队在县城西北角处打机井,打至五米深处,发现战国时期的铜器墓一座,出土了:铜鼎两件,均有盖。大鼎通高30厘米,口径28厘米,壁厚0.1—0.5厘米,附耳,圆筒足上端向外凸起,盖上有3个圆环钮,器内外均为素面。铜豆2件(残),只剩两个豆盖。豆盖外径21厘米,有握手,仰视呈盘状。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2月,合川县城关基建工地出土铜印一方,柄纽,印面6.7×6.4厘米,通高4.7厘米,印面阳篆“普泽庙印”四字(图一)。出土时铜印置于盝斗形印盘中,盒口径7.6×8厘米,高2厘米。伴随出土的还有铜器三类五件:其一为爵杯三件,形制全同,每件高15.8厘米,有两件完好,另一件1足残;其二为铜勺一件,柄残,现长7.5厘米,其三为铜箸一双,长25.4厘米,径0.6—0.3厘米(图二)。承合川县文管所杨旭德同志见告后,笔者至现场考察。在距地面深约1.4米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已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