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精神分析学说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此文是作者在“国际精神分析学说研讨会”(四川成都 ,2 0 0 2年 4月1 5— 1 8日 )上的发言稿。作者彼得·洛温伯格 (PeterLoewenberg)是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大学的历史和政治心理学教授、南加利福尼亚精神分析学院的教务长。此外他还是高级心理咨询师。此文将西方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联系起来 ,扼要地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 ,这种视角和观点不仅在我们国内是前所未见 ,在国外也是颇为新颖的。因此它为我们加深对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了解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启发。专就史学领域来说 ,此文涉及了后现代主义拒斥“大叙述”而偏爱“微观叙述”等问题 ,对我们了解后现代主义如何影响当代西方史学 ,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张杨 《神州》2012,(31):167-167
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三书说”的提出是对传统权威的首次挑战,为我国研究汉字的构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然而,“三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三书”的价值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的发展与精神分析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精神分析学的哲学理论基础 ,解释学的发展对精神分析学的演变有很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历程与解释学的发展历史基本一致 ,都表现出对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日渐重视和主客二分与对立的逐渐消亡。受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影响 ,弗洛伊德强调对无意识意义的客观分析 ;受狄尔泰的影响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受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影响 ,拉康等人重视分析双方的互动 ,开始注意到符号与无意识意义联系的多重性和分析的持续性、主观性。因此 ,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精神分析理论 ,并预见其今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理论一般被认为是在治疗神经病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总的来说这个看法是不错的,但是,人们在这样谈论精神分析的起源时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即构成精神分析理论内涵的那些迥异于以往心理学传统的概念和学说的民俗学来源问题。事实上,对于民俗的关注和对于民俗要素意义的解析,在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关于民俗的研究,精神分析的理论内容就不能得到充实,精神疾病的原因就不能得到解释,从而也就构建不起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5.
传统廉洁文化虽然是建设当代廉洁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但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专制独裁下的理想主义,封建官场“潜规则”表面的漂亮旗帜,存在以“礼”、“德”为主的偏颇意识。认识其局限性是为了实现反腐败方式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牡丹亭》被称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传世巨作。在作者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牡丹亭》中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的思想具有极其先进而深远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十四齣《写真》中,杜丽娘的自我写真表现出了她自恋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礼智 《文博》2012,(1):57-59
有感于文学评论鞭辟入里的剖析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以及博物馆学研究中批评精神的缺乏,本文提出“博物馆批评”的概念,并从博物馆批评的定义、内容、条件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论证,最后提出只有博物馆批评家现身,才能完成批评事业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台湾学者韦政通以其独特的学思历程,对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之间进行融合,以便使人们既能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又能使新的价值指南在渐变中达到价值更新的目的。他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探讨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问题,在走向重建新传统之路的构想中不是将传统完全抛弃,而是侧重用问题意识去思考传统儒学中的一些缺陷,再运用现代的多元化手段加以探索,努力要求自己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探索一条可以与科学、民主相结合的伦理新路子,以适应逐步走向工业化和自由民主化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韦政通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其主要讨论的内容也是在工业社会下的伦理问题,不能揽扩信息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出现的伦理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去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人类学的引进和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已有条件在中国建设和发展起自己的学人类学批评方式(即化批评)了;可以从学史、学创作的主题和题材、学语言、学的象征和意象、比较学的深化,等等方面去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化批评。经过努力的探索和创造,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0.
余玲妮 《神州》2012,(20):73
批评是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本文提出了榜样示范、先扬后抑、反弹琵琶、幽默风趣、体态暗示等有效的方式,并对教师提出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要有感情投入,要准确把握批评的"度"等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贸易比较兴盛,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有所萎缩;陆上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官营商业有所发展等方面。用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唐代相比,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上。这一历史时期商业贸易的局限性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商税繁重;战乱和混乱的政治秩序,影响了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币制杂乱,钱币紧缺,制约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翼的史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乾嘉时期重要的考证史家,赵翼在史学批评上有许多重要的见解,在同时代学者中已达到较高的理论建树。他表彰求真求实的治史原则,明确反对任情褒贬的风气,深刻揭示史书编次中体现的史识,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代正史进行了评价,显示了考证史家的卓越史识。  相似文献   

13.
金鹏 《神州》2012,(27):9-10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性欲的理论,试图对《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进行心理分析。文章认为曹七巧的种种怪僻行为,皆源于性本能受到的压抑,她实际上是一位典型的性变态患者。  相似文献   

14.
简维 《神州》2012,(1):17-17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但见赏识、表扬、鼓励在课堂上飘来荡去,真乃是“课改潮中说教育,听取掌声一片”.一时间,广大教师视表扬为灵丹妙药,笃信只要让学生吃上这剂良药就可以根除犯错顽疾,似乎表扬越多,带来的教育效果就越佳。诚然,表扬是一种易于使用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但我们对违纪犯错的学生视若不见,暨之不管,错误的东西不加制止,班中又何谈正气之风。  相似文献   

15.
户晓辉 《民俗研究》2008,(4):271-272
近日读到谢国先博士对拙译《民俗解析》中《民俗的精神分析学研究》译文的中肯批评(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我一直处于深度震惊、自责和羞愧难当的情绪之中,我的震惊不是来自谢国先博士指出的那些词义选择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或有可商,不一定构成实质性的误译),而是来自他指出的那些被我妄断出来的低级错误。  相似文献   

16.
冯会芳 《神州》2012,(22):187-187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局限性和必要性,是本文的基本着眼点,也是地理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志洪 《攀登》2013,(6):73-78
局限性是现实的人的基本规定性和重要表征。人的局限性对人、社会历史和自然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但也蕴含了若干可能的积极意义。在人的局限性和人的已达性、主体性、亚健康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前进方向之间,存在着某些值得思考的关系。人的局限性对现代人的生存观、人生观、认识论、价值观、活动观、社会历史观和自然观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方东树与十九世纪的汉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赟 《史学集刊》2002,3(3):23-27
明末清初,鉴于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弊端,顾、黄、王三大家均予以痛斥,揭橥“通经致用”的大旗.开有清一代之学风。迨至乾嘉.由于清廷屡兴文字狱,使大多数学者不敢过问政治,也无心于时事。乾嘉诸老弃“致用”扬“通经”,从而使清初学风为之一变,形成盛极一时的乾嘉汉学。乾嘉汉学曾在诸多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只注重繁琐考证的考据学已与整个学风的转向发生(牛氐)牾。道成之间,方东树著《汉学商兑》。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宗旨。融通汉宋,集前人批评汉学之大成,第一次系统的对十九世纪的汉学弊端提出批评。从而对晚清学风从考据到经世的迁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方志批评可以分为具体或个体的地方志批评以及一个时期或时代的地方志批评。地方志批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客观地阐释地方志。  相似文献   

20.
秦春 《黑龙江史志》2008,(16):86-87
生态危机的引发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一条路径。同时也推进了文学的生态批评由起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揭露的浅层生态批评,转向对人的心理、观念、精神等视域进行根源性反思,从而使生态批评走向深层的生态心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