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物、麻织物以及一些棉织物。这些纺织品,尤其是唐代的绚丽多彩的丝织品,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不少中外学者对它们的纺织工艺、印染技术和纹饰图案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纺织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繁荣的唐代丝织工艺多方面的成就,也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丝织工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近年以来,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晚周战国之际的丝织物,在寿县、长沙等地发现了不少,殷墟出土的青铜戈上,也发现了丝织物的印痕。汉代丝织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山西的阳高等地,出土数量很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附近的古墓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颜乌拉山的古墓  相似文献   

3.
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是我国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产物。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经专家认定,是迄今为止经密度最高的八经循环四经链式绞罗。该面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明代超高的丝织技艺水平。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对该霞帔织物进行分析研究,从制作工艺、组织结构以及上机装造等方面进行复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实践,该霞帔面料终于复制成功,对于探索古代纱罗组织结构范畴和完善纱罗组织系统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丝织物,有绫、罗,绸、缎、纱等品种,纱虽列于后,但其生产历史并不是最短的。以各地出土的纺织品实物来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南北有几省出土的丝织物残片中,都有纱织物。如一九七三年河北省藁城县出土的商代丝织物残片中,有绞纱组织的织物,其经纬密度为36×27根/厘米,经线直径为0.3毫米,纬线直径为0.4毫米;辽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上新发现的汉唐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2,(3)
一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商代甲骨文有桑、有丝、有帛、有蚕。安阳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又出现了平纹素织和挑织出菱形图案的丝织物遗迹。到了周代,文献记载丝织物的种类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自西汉以来,从我国内地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之间,有一条陆路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它是联系我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近六十年来在新疆一带沿着"丝绸之路"出土了许多我国古代优美的丝织物。值得注意的是,凡是丝织物出土的地方,总伴随有我国古纸的出土。丝绸和纸张,养蚕术和造纸术,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送给其他国家人民的有价值的礼物,因此,这条"丝路"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称之为"纸张之路"。本文旨在从技术上对近年新疆出土的一些古纸进行研究探讨,并把新疆和甘肃敦煌出土的古纸再作一些技术对比。  相似文献   

7.
研究明清丝织物总要面对实物不足的困境,以方志记述来补充实物缺失是有效的弥补手段。明清丝织生产聚集于江浙一带,江浙方志中的丝织史料尤为丰富,主要存于物产、风俗、贡赋等内容中,反映了当时丝织生产及使用状况,是研究明清丝织物的重要资料。这些史料直接或间接记录了丝绸的品种、工艺、色彩及图案,或可与实物形成互证,或可补充实物缺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方志中的丝织史料有清晰的地域和时间信息,依照时间顺序纵向对比,可以总结审美风气之变迁;依照地域线索横向对比,则可归纳生产分布之格局,具有其他史料难以比拟的优势。学界如能重视并充分利用明清方志史料,必将能发现更多的新材料、新问题,推动丝绸艺术史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8.
长沙新发现的战国丝织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南省博物馆在研究整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物的基础上,对1957年在长沙左家塘发掘的一座楚墓中出土的一叠丝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发现了一批质地保存较好,颜色仍然鲜艳的丝织物,为研究我国先秦的纺织工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左家塘楚墓解放前已被盗掘,1957年由前湖南省文管会进行了发掘与清理。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在木椁的上下和周围填塞了白膏泥。由于白膏泥的密闭作  相似文献   

9.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绸文物的清洗与加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329件丝绸文物,包括衣物、匹料、丝线、星宿图、绣花荷包等;品种有罗、绫、纱、绉和绢;除素色外,有提花、印花与彩绘。这批丝绸不仅形象再现了墓主生前的生活习性.并且体现了南宋时期的丝绸品种、丝织工艺、纹饰纹样、印染技法及服饰特色,为人们研究南宋时期的丝织、染色、图案、纹样、刺绣等提供了大量实证。这批南宋丝绸文物数量大,品种多,花色全,有关人员在其出上后立即采取常用的方法对之进行初步清洗加固处理,但效果甚微。由于深埋地下,长期浸泡于棺液之中,随葬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无机盐,松香、血迹…  相似文献   

10.
余斌霞 《收藏家》2014,(2):15-22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丝织技术曾经独步一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有了丝绸织造的历史;丝织技术发展到汉代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纺织史上的一个高峰。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丝绸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初我国丝织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王秀玲 《收藏家》2010,(4):11-16
定陵出土丝织品共600余件(其中包括成匹的袍料和匹料177匹,各类丝织衣物467件),占出土文物的五分之一。这些丝织物上面大部分有纹饰,素面很少。在封建社会里,作为御用高级织物,其纹饰设计和色彩装饰首先必须服从于封建礼制要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乙亥,《礼制集要》书成,"其目十有三",首目就是冠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5,(3)
古代铜禁出土甚少,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陕西宝鸡斗鸡台曾出土一件,原为端方收藏,后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去,藏于美国纽约市博物馆。现在介绍的这件夔纹铜禁是1926年(一说1925年)军阀党玉琨在陕西宝鸡斗鸡台戴家沟盗掘的,以后长期下落不明,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  相似文献   

13.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绚丽多彩的丝织物中,有三幅印花和印花敷彩纱,还有以此为面料的三件完整如新的丝绵袍,以及一些被有意剪成长宽约5厘米的"聂币"。这种运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工艺制成的印绘织物,以往仅见于史籍。《周礼·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下,郑注引郑司农云:"棉衣,画衣也。"《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传:"会,五采也,以五采成此画焉。"释文:"会,胡对反,马(融)郑(玄)作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绘织物印证了史籍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物标本的化验分析表明,印染、刺绣、彩绘色谱可辨识的达二十多种;印花敷彩纱的用色也有五六种之多。在纱地织物上印、绘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子组成,图  相似文献   

14.
我们是北京国营北郊农场平坊果园的青年工人,前不久有机会参观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的文物展览。陈列品中丰富的历史文物使我们受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斗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回来后写了一点感想。  相似文献   

15.
王秀玲 《收藏家》2011,(11):58-64
在定陵出土丝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有题记。题记形式有墨书、绣字、织字等几类。这些题记内容广泛,记载详细,有织造机构、各道工序人员、司吏、丝织名称、颜色、纹饰、质地、用料、用途及匹料长度等。这些题记为后人研究明代官办丝织业的组织分工情况,督造验收制度,织品的产地、规格、品种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丝织业发展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纳石失是一种以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被认为是中国元代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中的4件纳石失为标本,对其纹样设计、组织工艺及织造技术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以前,人们不知西周时期有无漆器,故有人对那时使用漆器表示怀疑。到了六十年代,许多古朴、典雅的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漆器陆续出土,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关注,率先肩起研究这些漆器制作工艺的重任,从而开拓了研究古代漆器工艺发展史的新领域。这里我们以出土实物和古代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试论西周漆器生产的发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传世古玉辨伪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玉器可分为传世玉器和出土玉器两大类。传世玉器亦称流散玉器,系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玉、近现代生产的玉器及经非科学发掘出土的玉器。而出土玉器系指正式科学发掘出土的古代玉器。出土玉器时代下限可靠,出土位置清楚,社会功能明确,玉质色彩的变化(沁)可信,因而是我们研究治玉工艺、古玉器型纹饰的演变、古玉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的重要资料。而传世玉器则不具备出土玉器的条件和价值,但通过区别其真伪,鉴别其优劣,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4,(2)
<正>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丝织技术曾经独步一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有了丝绸织造的历史;丝织技术发展到汉代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纺织史上的一个高峰。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丝绸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初我国丝织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始掘于1972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共包括三座墓葬,墓主分别为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利苍及他们的儿子。  相似文献   

20.
蜡染,古人曰“蜡缬”,是中国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始至今日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传统工艺和图案纹饰,始终处在不断更新、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但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发掘出土的蜡染实物资料,和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蜡染的继承发展状况,为研究古代蜡染的产生及继承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证据。现浅论如下:一、西南出土蜡染概述据考古资料报道,迄至目前为止.出土蜡染实物的有四川、贵州、新疆、甘肃等地,共有蜡染织品三十余件。现只就四川、贵州出土的蜡染织品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