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地方,所以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生活得是否安全与舒适。一个文明的社区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以此来促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由此可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将从街道文化站建设的角度出发,从建好文化阵地,形成网络,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加强街道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站经费的使用管理,做好文化服务;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向产业化发展;发扬地方风格、与时俱进,打造品牌文化五方面就如何加强街道文化站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探究一二。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区结构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社区发展正面临着考验。社区档案是在城市社区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社区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管好及使用好社区档案,对于提升社区规范化管理,完善社区各项服务功能,保障社区良好发展势态,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区档案的形成及特点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  相似文献   

3.
社区发展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同时,就社区文化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区建设是国际社区发展的中国化,它不仅给社区带来一个静态抑或固化的地域概念,而且与时俱进推动甚至改变了中国城乡基层的社会结构、组织体制、管理机制和治理方式,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与城乡居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唯因如此,作为综合记载一地之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基本面貌的"博物之书"和"一方之全史",各地续志不仅不能忽略而且应该重点记社区建设,使之成为最能体现续志的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和本地特点的重要篇章之一。而可供选择的社区建设入志方略有二:一是市志和市辖区志以"社区建设"单列篇章或章节横排纵写,二是农村则以"村民自治"单列篇章或章节纵深记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区建设是国际社区发展的中国化,它不仅给社区带来一个静态抑或固化的地域概念,而且与时俱进推动甚至改变了中国城乡基层的社会结构、组织体制、管理机制和治理方式,成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管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与城乡居民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唯因如此,作为综合记载一地之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基本面貌的“博物之书”和“一方之全史”,各地续志不仅不能忽略而且应该重点记社区建设,使之成为最能体现续志的改革开放、时代特征和本地特点的重要篇章之一.而可供选择的社区建设入志方略有二:一是市志和市辖区志以“社区建设”单列篇章或章节横排纵写,二是农村则以“村民自治”单列篇章或章节纵深记述.  相似文献   

6.
论浦东新区的社区分化——整合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是一定地域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浦东开发是中国二十一世纪"龙头"城市建设工程,浦东新区社区建设不仅是浦东开发开放顺利进行的保障,也必将在全国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本文从时代背景到地域发展纵深透视我国社区及浦东新区社区建设的兴起,并运用社区分化-整合系统分析理论对当前及今后浦东新区社区及其分化-整合运动进行剖析,提出五点调整完善浦东新区社区整合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社区与居民良性互动的社区,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区。但目前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社区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都与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自治的作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强社区法制建设,搞好社区治安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8.
陈惜蓉 《文史月刊》2012,(Z3):280-280
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安定团结、构建社区和谐等方面,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社区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阐述,探讨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空间。但是,如何践行生态保护,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生态保护,普通的民众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城乡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区建设与城乡发展的突出短板,成为威胁居民健康和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实践的一种新形式,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在目前我国社区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加强社区的软环境建设,把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推动两个文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海山 《攀登》2006,25(4):166-167
本文介绍了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图书馆等概念,论述了社区图书馆的职能特征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就西宁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社区图书馆今后发展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红梅 《攀登》2009,28(6):90-9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宁城市建设由过去的老城局部改造、综合开发转向骨架拓展、环境整治、功能完善、特色塑造的一体化发展,城市在系统性建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功能日趋强化。本文对西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推动西宁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冀康平 《攀登》2006,25(3):57-60
本文通过对西宁市与其周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西部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把西宁市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张学天 《攀登》2011,30(5):26-29
党建研究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党建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制定正确的目标任务,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做好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各级党组织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文章结合西宁市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地方党建研究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熙宁变法期间,当天变灾异发生时,宋神宗不敢放弃对天的信仰,不敢放弃天人感应说;王安石徘徊于天道自然观与天人感应说之间,也没有能力说服宋神宗接受他的天道自然观;反变法派则借机大肆攻击,恰中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弱点。天变灾异使安石变法陷入困境,是熙宁变法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西宁卫是一个军民统摄的军事管理机构 ,所辖户口数却为正史所不载 ,仅见于地方志中。又因文献缺乏 ,仅有的记载也多有疑问 ,给专门史的研究带来了不便。本文对地方志中的几组户口数进行了分析 ,校正了西宁卫的军户和民户数。  相似文献   

17.
余敬德 《攀登》2006,25(4):107-108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其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房地产是中国投资过热的源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对西宁市房价上涨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抑制西宁市房价上涨过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宁卫是明朝边陲要地,系河西走廊的屏障,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此,有明一代极为关注对此地的经略。本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梳理了明朝于西宁卫所辖地的军事戍防、政治管控等种种施政方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明朝西宁卫的战略地位,全面评价明朝在这一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的所作所为,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杰 《攀登》2005,24(6):122-126
市场经济与枉区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市民社会的支持。否则,经济的发展是无法深入持久的。枉区建设是我国大规模深层次社会改革的起点,它为打遣中国的市民枉会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契机。市场经济改革为枉区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资源和物质基础,社区建设则为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市场经济是枉区建设的逻辑前提,社区建设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e processes and variabl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gional identity can be examined by tracing the origi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life. In the case of immigrant communities, pre-migration experiences, social relations, power structures and public memory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dentity. The transplantation of several communities from the Eifel in Rhenish Prussia to Wisconsin's ‘Holy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transfer and subsequent acculturation on a regional scale. The power of common cultural origins, based on kinship and an existing sense of community in the Eifel, played an enormous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nd community life in the Holyland. An analysis of the acculturation process within this region reveals the variables that were significant in shaping community life, and provides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ways in which accultu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nd borders are interre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