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1960年代,古老的太行山上诞生了一条“人工天河”,这条穿行在峰回路转之间、缠绕在群山腰际的人工河渠,就是“中国第一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它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大杰作。  相似文献   

2.
《水浒》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名著之一,它以水泊梁山英雄们的起义斗争为主线,通过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广泛展示了宋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不少方面对我们认识和了解宋代社会的本质,比起当时所有专门历史家的著述,更加生动而深刻。当代著名封建经济史专家李挺教授,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据此撰写过《‘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①,引起国内外报大的关注。受到李先生的启示,作者追随李先生的思路,拟就《水浒》中描绘的其他一些问题,联系有关文献记载,探讨宋代社会中的相关情况。一《水浒传》中,有三处写到“度牒”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考察当前宋代童子科研究中尚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即起始时间、年龄标准、合格童子日后发展情况和童子科在宋代社会的影响。本文认为:宋代童举登科者日后的发展呈多元化,其中不乏有影响的人物,故关于宋代童子科“不显”的看法有失公允;宋代童子科与童蒙教育相互促进,其“无常格”的特点便于国家调控。总体上看,宋代童子科虽非显科,但它在发挥国家文治政策导向、养育人才方面的成效还是较为明显的,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人权?简言之,它是人身自由和其他政治权利的总称。“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涵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人权”又是一个阶级范畴,不同阶级对“人权”有不同的解释。历史上和现实中,各阶级都有自己的人权观,而且,围绕人权问题进行着尖锐的斗争,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人权问题上的斗争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5.
对王景治河"十里立一水门"的解读离不开对"更相洄注"的解释。通过与前后时代水利史料的对比分析,认为"更相洄注"指的是地表水体的互补关系。对比黄河与汴渠水文状况,可以判断王景治河之水门乃施工于黄河而非汴渠之上。水门是分水口而非堰埭,王景利用水门与堰埭相互配合达成分洪之效。王景对贾让治河三策的中策有所借鉴,实践了贾让多张水门开渠分洪,以及引黄河水淤灌河北土地的构想。这一工程措施一直沿用到北魏,相关的水利经验甚至传承至宋代仍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由宋至清,程朱学说及其继承者新安理学,在徽州地区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维系了近700年之久,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一在宋代的思想领域中,理学占统治地位。宋代的理学,亦称“性理学”、“道学”和“新儒学”。它是以儒学的“忠、孝、仁、义”为核心吸收了释家的“超脱”、“修行”与道家的“无为”、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这条被100万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民心工程,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以其雄浑、磅薄、壮美、神奇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有人赞美它为“人工天河”,有人惊叹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人把它比喻为“地球上的蓝飘带”……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  相似文献   

8.
欣喜地拜读了记述“人造天河”、“人间奇迹”、“生命渠”和“幸福渠”的《红旗渠志》,我们认为,该志有如下优点:  相似文献   

9.
孟庆宇 《文史精华》2006,(12):16-20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太行山区修建了两条人工天河——河南红旗渠和河北跃峰渠。其中红旗渠曾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工具缺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党领导人民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建造这两条人工天河的梦想变成现实。《太行山区的人造天河》一文,详细讲述了当时那战天斗地、感人肺腑的一幕。  相似文献   

10.
<正>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时称“州桥”,后又称“汴桥”“天汉桥”“御桥”等,明崇祯十五年(1642)被黄河洪水灌城后的泥沙淤埋。截至目前,州桥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117处,种类包括河道、水工设施、桥梁等。汴河故道内河道、堤岸特征明显,地层边界清晰。宋代河道中还发现疑似沉船遗存。元代河道地层中保留有狭河木桩。明代州桥结构基本完整,青石铺筑桥面,砖砌拱券。桥东侧保留宋代石壁,石壁上雕镌有海马、仙鹤、祥云,纹饰通高约3.3米,显露出的石壁最长约23.2米,构成巨幅长卷。  相似文献   

11.
论北宋"不杀士大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峰 《史学月刊》2005,(12):31-35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存在或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杀士大夫或不轻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事实上,不杀或不轻杀士大夫事实的出现,并不是皇帝主动给予士大夫优待的结果,而是士大夫阶层通过与皇权不断斗争,从而最终为自己争得的一项利益,因此它是一条伪家法。从它对宋代的影响看,它无助于维护封建统治,适足以败坏宋代的政风。  相似文献   

12.
张艳红 《神州》2011,(11):34-34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宋代开始,“半游牧”的满族的先人女真族就与中原腹地的“农耕民族”的汉族开始了争夺与反争夺、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和斗争,开始了思想文化、意识观念的交锋,在精神思想领域上、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在民族传统习俗上都有着交锋、冲突和压制。  相似文献   

13.
雅江水色     
在古代藏文中,雅鲁藏布稚“央恰布藏布“,意思是从上部高坡上流下来的水。这不仅十分形象地比喻了雅鲁藏布江的发端和由来.也确切表述了雅鲁藏布江这条“天河”的显著特点:从发源地至巴昔卡出境处总长2000多公里的干流河段中有四分之三河段的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约有三分之一河段的海拔高度超过了4000米这种高度特点在世界各大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世界上最高的大河.有人把雅鲁藏布江比喻为“天河”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卷宋代碧纸金书《法华经》写本,卷首扉画由右半部的“鹫台现瑞说法图”和左、中部的16幅较小图像构成。该作品是现存宋代“单幅绘本”类型《法华经》插图之孤例,扉画中很多图像细节都借鉴自“南宋大字本”、“秦孟等雕本”、“王仪本”这一系统的南宋“七卷刻本”类型《法华经》版画,并在此基础上缩略、改造、重新组合而成。因此可推知,“克利夫兰藏本”扉画的绘制年代应晚于南宋庆元年(1195-1200),乃南宋中晚期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七夕将至,由于河区政府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广州乞巧女儿形象大赛”在天河正佳广场正式启动,即日起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乞巧女儿”。总决赛将于8月27日在天河的珠村文化广场举行,冠军将获人民币5000元奖金。  相似文献   

16.
鄂城县发现一处古冶炼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鄂城县汀祖公社汀祖小学屋后,有一个历来叫“铜灶”的古代冶炼场所。它的周围遍地是冶炼炉渣。“铜灶”附近(约一里之外)有一处历来叫“钢坑”的地方,深深的积水,据说从来没有千枯过,这应该是当时为“铜灶”提供矿石的露天采矿场。这里和大冶铜绿山一样,传说是宋代岳飞炼钢的地方,这并非无稽之谈。宋代文学家王十朋有一首题大冶铁山《宋高祖庙》的七绝诗可资佐证。诗曰:  相似文献   

17.
青白瓷粉盒     
宋代的景德镇烧制瓷器的规模及质量已有很大的发展,在制瓷技术上渐趋成熟。当时的窑场以烧制青白瓷为主,一花独放,品种比较单一。青白瓷的釉色是介于青、白两色之间,说它是青瓷中显白,也可以说它是白瓷中泛青。因此在宋代文献中称其为青白瓷,直至清末和民国初年的瓷书中才称其为“影青”、“隐青”、“映青”、“印青”等。  相似文献   

18.
宋代官办慈善事业中,有专门针对幼儿设置的机构,当时称之曰慈幼局,或称之曰慈幼庄、婴儿局、及幼局,名字虽然不同,但皆“为贫而弃子者设”。宋代官办慈善事业是在于欺骗麻醉劳动人民,维护其统治政权,但任何事物都需作具体的历史分析。宋代不少地方的官办慈善事业,是在同贪官污吏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政绩虽然有限,解决不了当时严重的社会弊端,但对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不无作用。本文就幼儿慈善业作些具体探讨,可能会对宋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宋代海洋诗词创作之大盛在中国古代海洋诗歌史上是空前的,这与宋代经济的转型、宋代人口的迁徙、宋代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宋代海洋事业的发展、宋代政治斗争的局势、宋代时代审美的变化等有紧密的联系。最主要且最基础的一点是,海洋是一个地理空间,创作海洋诗词需要在这样一个空间内或者有一定的空间体验后进行。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宋人频繁地与海洋接触,这是其创作海洋诗词的基础条件之所在,也是宋代海洋诗词之所以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刘诗古 《近代史研究》2023,(1):49-64+160
长江水道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自然系统,既有水土流失、江水泛滥、沙洲涨坍等自然变迁,也有人类为了在滨水低地进行土地开垦而进行的大量人为改造。江心洲属于典型的滨水低地,系长江中上游来水挟带之泥沙遇阻减速淤积而成的土地,必仰赖于堤坝的捍卫。堤坝作为低地社会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实际上是国家干预与地方社会自组织治理相结合的产物。滨水人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则主要围绕洲地的涨坍、开垦与治水展开,呈现“人与自然”动态制衡的演进过程。晚清以来,张家洲北汊逐渐发育为弯弓型河道,北岸受水流冲刷加速崩塌,南岸则逐渐淤积出水,形成“北崩南淤”的态势。原来居住长江北岸的各姓居民先后奔赴南岸垦荒,致使新淤洲地争垦纠纷不断。各群体通过组织超越村落和家族的垦团,并积极利用垦荒条例或土地法规来实现各自的占垦诉求。这表明,近代国家及其制度建设在新淤洲地的“确权”过程中扮演了比过去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