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绥边区的晋西抗战学院、晋西师范学校、党校二部、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四院校(以下简称四院校)是在中共晋绥分局和边区行政公署直接领导下,根据当时战争发展和革命工作的需要连续发展起来的,是培养革命干部的综合性学校,从1940年2月创建晋西军政干部学校,5月定名为晋西抗战学院,1941年9月奉行署命令改名为晋西师范学校,1942年将晋西三中、民干校、行政干校合并于该校,1943年整风期间改为晋绥党校二部,1944年春  相似文献   

2.
1941年4月初晋西北文联与晋西抗战学院根据当时抗日战争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共同确定在抗战学院合办文化队,培训新民主主义文化人才。最初从抗战学院民运队和教育队毕业的学员中选留下文艺爱好者十余人,由原民运队指导员李丁负责开始筹建。以后又陆续从各县及其它学校调进一批学员后,于同年6月18日在兴县杨家坡举行了建队典礼,军区政治部、行政公署、晋西抗联等单位均派代表参加祝贺;文化队主任施林杉讲话时指出:同学们在受训期间,不仅要学会山西梆子、晋中秧歌、道情等地方戏剧,而且要发展它。以民间艺术形式表现新内容是文化队的方针与任务。  相似文献   

3.
母校的教诲     
我的母校是晋西抗战学院,她创建于1940年5月,在1941年9月,改名为晋西师范,以后又改为党校二部,最后叫做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到了1948年,晋绥边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如暴风骤雨一般,在全境普遍开展起来,我人民解放军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时期,无论地方或部队都需要大量干部,学校里的师生今日调走一批,明日又调走一批,有的参加土改工作;有的参加保卫延安的战役;有的北上迎接解放包头等地,准备接受新任务,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完成了她的使命,圆满地结束了。母校为晋绥边区培养了大批干部,为我们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她的许多宝贵教学经验值得发掘整理、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4.
一封信     
文蔚同学: 你好! 我是1940年4月晋西区党委调我去抗战学院任党总支书记的,负责学院党的工作。那时党在学校处于秘密状态,从各地来的党员有集体介绍来的,也有个别介绍来的。因学校是短期培训,学生有来有往,不宜编组,他们就利用晚上、星期天在我的办公室活动,因我另住一个院,比较安全,也比较秘密。我的工作,一般人也少了解。有时开会学习党的文件,座谈党员的思想和学习情况,要他们团结非党群众完成教学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当时党员很不固定,有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5.
晋西抗战学院成立于1940年5月,校址设在山西兴县。是晋绥边区培养地方行政、民运、教育干部的最高学府,它的前身是晋西北军政干部学校。这个在战争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高等院校,曾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干部,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该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联系实际,师生团结的  相似文献   

6.
晋西北抗战学院(简称抗院)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1940年5月,创建于晋西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下称根据地)的首府山西省兴县,先住城关,后迁至杨家坡村.  相似文献   

7.
我是1940年10月,由河曲县政府介绍到抗战学院学习的在职干部,和我一块去抗战学院学习的,还有在一个县里工作的秦效忠、马骏二同志。我们三人中,我是党员。行政介绍信在一起开的,党员关系介绍信,我自己带着。当时,党组织是秘密的,对外还保密,途经保德县城晋西北二地委时,我独自一个人去地委换了党员关系介绍信;到了兴县后,我又去晋西北党委组织部(后改为中共晋绥分局组织部)将党员关系转介绍到抗战学院,按区党委党员关系介绍信封上写的名字,我直接交给了校部政治处石峰处长。  相似文献   

8.
李茜 《沧桑》2011,(1):61-62
晋西北是华北抗战的堡垒之一,是保卫大西北的屏障,是支持与争取抗战胜利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根据地的开辟到巩固和发展,中共始终注重妇女干部的教育,把妇女干部教育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巩固和扩大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从而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时期培养妇女干部提供了一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高正晓 《沧桑》2014,(3):73-75
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作为晋西北行署施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晋西北行署一方面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发展抗战教育的政策,另一方面平息了阻碍教育发展的两个争议。随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工作中两个争议的平息,晋西北的抗战教育得到显著的发展,为晋西北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初,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发展了新军,有了立足之地。各项工作亟待开展,而干部又极其缺乏。这时,中共晋绥分局决定把开办学校培养干部当作极重要的事来办。没有校舍,没有经费,缺少教师、教材……困难重重。但为了给党政军各部门输送大批优秀的干部,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仍然先后开办了军政干部学校、抗战学院、晋  相似文献   

11.
1941年7月7日,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晋西北行署、晋西北军区、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及边区群众团体,为纪念“七七”事变四周年,追悼四年来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将士,在兴县城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暨抗战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2.
李常生 《沧桑》2010,(6):133-134
社会教育是抗战时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和民主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八年抗战中党和民主政府创造性地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成功地把党的抗日政策和奋斗目标灌输给广大农民群众,为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究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社会教育之卓有成效,不仅对抗战史研究能起到弥漏补缺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40年冬季,日本帝国主义对晋西北边区发动了大扫荡,抗战学院师生组成行署工作队转战50多天,突破重围,深入敌后,检查地方基层工作,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斗争。我是工作队成员之一,曾目睹了敌人大搞“三光政策”的暴虐行为和我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坚持对敌斗争的许多动人事实。今天将自己所见所闻回忆记叙出来,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贺文乐 《沧桑》2009,(5):56-5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日本入侵与中共革命的场景下,晋西北乡村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迁。本文拟以这一时期偏关县西沟村为例,通过对比抗战前后地权分配情况、生产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进而论述战争与革命对晋西北乡村社会变迁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芳 《中国地方志》2005,40(10):48-52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的地方志编修大致在两个区域进行,一是国统区,一是日伪统治区。在乱世之中,修志能取得一定成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方志工作者有比较强的责任感,视修志为抗战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在民族存亡关头学术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总结历史经验,为抗战服务。  相似文献   

16.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为坚持抗战,急需从国外进口大量武器装备。1938年3月至1939年6月,中苏签订了三次易货借款协定,中国以农矿产品作价抵偿,用易货方式,从苏联进口军火器材。其中农产品部分包括生丝、茶叶、猪鬃、牛皮、羔皮、羊皮、驼毛、桐油等,由行政院对外易货委员会分别饬令富华贸易公司、复兴商业公司等筹办。本组史料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经济部档案,反映了这两家公司在抗战中期承办易货所需要之农产品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竭力完成任务的经过。  相似文献   

17.
“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年9月周恩来同志亲赴雁门关附近太和岭口第二战区指挥部驻地,向阎锡山提出建立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阎锡山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于10月18日在太原成立了动委会,由续范亭任主任,八路军代表程子华任武装部长,南汉宸任组织部长。不久地委会总部转移到岢岚,协同一二○师、决死四纵队,开展抗战大宣传,动员各阶层人民为抗战做贡献,广大爱国青年纷纷而至,组织了八个游击队,壮大抗日力量,点燃了晋西北抗日烽火,为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地都在组织力量编写抗战专志,目的是有效保存历史记忆,促进抗战史的研究,提升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抗战的理念,以最大化展现抗战历史画面为原则;要正确认识各地的抗战地位与作用,突出特色与作用;要针对抗战历史的薄弱环节狠下功夫,丰富抗战内容;同时,要努力发掘抗战志新资料,将文本资料与非文本资料结合起来使用;此外,还要根据后抗战时代的研究新成果,及时调整思路与方法,不断提高编写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所经历的一段培养妇女干部的情况,主要是1944年至1945年在晋绥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期间,这个学校的前身是晋绥党校二部。1944年整风审干运动结束,到甄别阶段时,为培养抗战胜利后能够开辟新局面的干部,成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实验学校。学员大多来自各地区的县区等方面的基层单位的干部教师,也有少数部队的干部、战士,还吸收了一些家在敌占区不甘被敌奴役志愿献身抗战的热血青年。学校分设五个学习队,一队有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7月17日至7月19日,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主办的"抗战与山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西武乡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编辑部的专家学者近50人与会。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内容以山西地区抗战为主,又不局限于山西地区,以中共抗战为主,兼有论及国民党抗战,讨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体现出了一种大视野、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