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靓  凌云 《人文地理》2023,(3):92-99
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新时期,提升韧性成为空间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文对30个重要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进行分析,从应用层次、应用导向和应用维度三个方面揭示“韧性”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韧性”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已有所拓展,但仍存在不足。基于国土空间治理要求,从应对多风险全周期治理特征的韧性思维全过程融入、响应复杂治理任务的韧性要素多系统融入、迈向协同治理体系转变的韧性主体多模式融入三个方面对“韧性”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进行探讨,为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空间治理新模式构建成为当务之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对国土空间格局和“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支撑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双评价”结果与“三区三线”划定如何科学合理连接,应用 GIS 技术,探讨松原市“三区三线”的细化。  相似文献   

3.
左建伟 《风景名胜》2021,(5):0070-0070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村庄一级的空间和空间规划本质上旨在指导和规范村庄的整体发展。一项“普通法人民公约”的建设和治理。有规则的“公共政策”。它应强调在村庄采用试点调查的战略,目的是实现村庄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为农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改善对研究机构的理性和理性认识,并获得更多真实可靠的研究数据:控制和发展村庄空间的规划策略方法,以及村庄的建设设计,以便按顺序进行达到乡村空间规划的一个范例;制定行动计划战略的目的是提高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并使行动计划可行。一个极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行动计划,从而为计划的执行提供了有效地保证。  相似文献   

4.
张军民  荣城 《人文地理》2022,37(5):114-120+170
空间结构是优化城镇群地域功能的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和空间结构理论,用地统计、反距离权重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北部湾城镇群空间结构分异规律得出:(1)北部湾城镇群以南宁市为中心向周边呈“核心—边缘”分异格局,时空集聚性和差异性渐趋扩大。(2)大城市空间聚集和结构分异不断增大,社会、经济要素空间扩张显著快于人口、土地要素,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是空间扩张的核心动力,非农化增长也是重要驱动。(3)城区面积与空间结构关系最密切,但投资、贸易、GDP、非农化扩张较快,人口、土地要素空间扩张显著滞后,各要素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显著,结构分异趋向扩大;绝大部分属于外贸、投资扩张型城镇。应强化南宁市集聚规模,提升工业化水平,扩大区内外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农户主动参与是乡村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治理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发生机制研究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农户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的驱动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遵循“认知—感知—响应”的发生路径模式,生态环境治理认知是驱动农户行为的基础性变量,生态环境治理感知是认知正向驱动农户行为的中介变量;(2)环境社会资本、环境影响敏感度、农户行为自觉等因素分别是制约生态环境治理认知、生态环境治理感知及生态环境治理响应的主要因素;(3)在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多主体参与的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建设尚待加强,以农户为中心的多主体参与模式和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新时代的乡村宏图正在刻画。针对当前新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的需求,基于目前的乡村振兴规划经验,本文提出建设以产业为依托的景观系统规划,实现景观系统可持续化、升级化、有序化的规划设计设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产业与景观的互惠互利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一璇 《旅游纵览》2023,(20):101-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可行路径。本文首先论述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其次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长期规划、旅游产品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利益分配不公、缺乏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最后围绕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旨在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梅峰 《风景名胜》2021,(8):0039-0039,0041
国土空间系统认知与规划改革构想旨在创新空间系统认知理论,借鉴国际空间规划的经验和思想,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试点实践,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系统地提出建议。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系统,协调机制和制定系统的创新路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系统对土地和空间的认知能力,创新规划思想和体制。这就需要团队合作,研究基于试点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和整合以及加快空间规划技术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为构建“美丽,和谐,繁荣”的国土空间大格局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人类对乡村价值的认知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知乡村价值将引导乡村选择合适的政策并开展健康有效的建设实践。本文立足于乡村价值的原生性与动态性属性,梳理了城镇化进程中人类对乡村价值特征、内涵以及重点的认知。针对新型城镇化时期特点,构建了“全域全要素”的乡村价值再认知框架,明确了“乡村地域—村域—居民点”空间层级以及“生产—生态—生活—社会—文化—空间”价值类型,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价值认知需构建空间层级间的纵向衔接关系并厘清价值类型间的横向关联关系。基于乡村价值再认知,提出乡村发展建议,以期实现乡村价值全域激活、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从地理学视角看,乡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和空间权力的配置,即领域化和再领域化。本文从当代乡村治理的问题出发,运用领域理论分析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空间-社会关系及其领域化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构建的行政领域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治理,乡绅主导构建的社会领域基于乡村特征划定边界和提供公共物品并部分替代了行政领域,其具体领域化机制为家族-宗族-乡族三级治理体系。本文认为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存在多元领域,行政领域与社会领域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补充使乡村治理更有效。乡村治理应注重对当地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培育,同时增强行政领域治理的有效性及其与其他领域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1.
吕慧妮  杨忍 《人文地理》2023,38(1):130-139
本文基于“网络结构—作用因子”互补视角综合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广州市凤和空港小镇为典型案例,深度分析乡村转型的具体过程与逻辑内涵,并证实了空间生产的运作机制与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的内在关联性。研究表明,凤和空港小镇通过创建文旅型美丽乡村构建了行动者网络,政府、企业、游客、村民等异质行动者互构空间,使原来的空心村、贫困村转型为现代商业社区;空港小镇的乡村转型本质上是将传统村落社群“生产”为都市消费空间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以资本、权力、消费文化为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在多方关系交织与话语建构下表现为错综复杂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重要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研究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乡村精英概念、类型、演变历程三方面讨论的基础上,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的逻辑性,系统评述了乡村精英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的作用机制,并梳理了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隐忧。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存在明显的学科“烙印”,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因此,未来研究应开展跨学科多视角研究,强化多源数据量化研究,立足中国乡村社会实践,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的内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军侵略中国,除在乡村实行“三光”政策外,还对医院、学校进行摧残和破坏。当时中国各大城市的高校都不能正常上课,被迫内迁。  相似文献   

14.
邬登悦 《风景名胜》2021,(6):0124-0124,012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承担着城市的安全、游憩、生态、文化等多元功能。文章旨在研究绩溪县绿地系统规划积极,其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要求,提出“公园城市”的规划编制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量化、定型化、定位化研究,确定县城绿地系统格局与指标体系,关注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重视公园绿地及其他各类绿地建设的人本关怀,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振兴,是新时期乡村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实现要求。乡村体育旅游是多种产业在乡村发展的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业态。本文在明确乡村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价值基础上,分析陕西省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此为乡村体育旅游产业规划、项目运营提供参考,为实现乡村振兴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4,(4):30-35
无论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大城市、小城市之间的比较与取舍,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群往返的潮汐,凸显的是—代城市谋生者安全感的缺乏、“无根”的困惑。他们对于城市的未尽人意乃至糟糕之处,用脚投出了选票。无论超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种种弊端,都呼唤着更高明的现代城市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17.
黄鑫  邹统钎  储德平 《人文地理》2020,35(3):93-103
乡村治理是乡村研究的显题,研究发展新兴产业的乡村治理对振兴乡村意义重大,但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袁家村1949—2019年的治理历程的梳理,探讨旅游乡村治理的演变机理以及成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治理经历“宗族自治”、“寡头他治”两个阶段,良性的治理模式需要内生动力和外生要素的共同作用。②旅游乡村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目标更聚焦于集体发展、机制更追求正义、系统更不稳定。③有效的旅游乡村治理需要构建“集体共治”模式和动态开放的治理系统,注重社区精神的约束力,促进旅游乡村发展健康可持续。  相似文献   

18.
魏华  朱喜钢  周强 《人文地理》2005,20(3):117-121
本文从对西方绅士化的回顾和反思中认识到,中产阶级对于和谐沟通氛围的追求损害了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引发笔者提出"沟通空间"概念,并对国内大城市沟通空间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比人本的社会空间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城市沟通空间进行变革,认为合理的沟通空间对社区融合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生性竞争邻里场所体系"的规划布局模式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文物保护单位依法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受《文物保护法》保护,在其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均应依法报批许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和利用,将依法管理落到实处的主要抓手。当前我国实行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统一管理,即多规合一,管理“一张图”。2020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统一全国用地用海分类,给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用地分类提供了顶层指导。然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用地,地下不可知因素较多,规划范围内用地性质很难确定,对于所在地生产、生活、建设的影响,不可预知性较大。本文拟在国土空间管理规范性文件指导下,结合文物行业相关规范、标准,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用地用海分类进行探讨,将文物保护规划用地用海分类与国土空间分类相衔接,以助于保护规划的科学编制,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20.
代勇 《神州》2012,(20):253
众所周知,地铁已成为当代大城市争相建设的宠儿,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城市都适合建设地铁。需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规模以及人口分布、空间结构相关。本文讨论了当代各大城市修建地铁情况,分析得出了了修建地铁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