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虹 《纵横》2011,(6):41-43
2011年1月27日,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隆重开幕,春节期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7天。这是中国美术馆所藏捐赠作品的第一次集中亮相。不少人是为了一睹已传世900年的稀世珍品——宋代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而来。人们在大饱眼福、欣赏精美作品的同时,更感叹捐献者们的美好心灵,被捐献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邓拓早在1964年就将自己珍藏的145件国宝级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时,再联想到他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公正的批判,无不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王宗一同志离开我们四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他死时四十二岁,正是人生的盛时,他为党、为人民做过很多、很重要、很有益的事,没有留名,鲜为外界所知。  相似文献   

3.
去年5月的一天,我去协和医院看望王若水。这是他患肺癌后第二次住院,据说癌细胞已经扩散。老天真不长眼,为何这么多灾难和不幸都降于他一人!  相似文献   

4.
袁鹰 《炎黄春秋》2012,(5):39-42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奸幸覆乾坤。——廖沫沙:挽邓拓诗2012年2月26日,是邓拓同志百年诞辰,而他离开人世已有46年,百年生命,在刚过一半的时候就被掐断了。1966年5月17日深夜,他的生命之火黯然熄灭的时候,正是乌云满天,狂风遍地,那份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成为"文革"十年中第一份黑色号令的《五一六通知》,正高速度地撒向神州大地,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动乱,将  相似文献   

5.
江流百日祭     
周军 《江淮文史》2002,(3):57-66
江流同志离开我们已近百天了,在这长长的日日夜夜里,我无时无刻不想写点字,悼念这位令我一生敬重的良师益友。但每次拿起笔来,历50年的交往中,相知的欢乐,误解的哀怨,厄运当头的无奈,天南地北的离愁,都纷纷而无序地闯进脑海,萦回于怀,时而想着他那深沉一笑中的话语,时而又思考着他那沉默里的哀愁,竟忘却了久久握在手中的笔,惟有长长太息!近日屈指算来,他的远行已逾百日了,随即关门闭户,痛定思痛,终于写下这哀戚的无尽思念。  相似文献   

6.
正甲央(藏)、欧朝贵、童恩正、索朗旺堆(藏)、小旺堆(藏)等,他们先我们而去。谨以此篇怀念之。在西藏昌都,一个叫卡若的地方,一群考古人挖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卡若遗址"。他们是:仁青、欧朝贵、索朗旺堆、张文生、更堆、小旺堆、陈显双、张才俊、黄景略、刘平修、石兴邦、童思正、甲央、侯石柱、冷健、徐明、邓克平、李虹、冉光瑜、王东元、邱宣充;四川大学77级考古专业的12名学生;西藏文管会后勤保障人员和当地藏汉族民工;昌都水泥厂、加卡区、卡若村、  相似文献   

7.
读罢韩长林先生的《“农民思想家”杨伟名》(《陕西史志》2001年第6期),又勾起了我对户县杨伟民等几位农村基层干部的崇敬之情,因而情不自禁地重坠史海,重温他们的《当前形势怀感》(又名《一叶知秋》),结果,又一次在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郑景元 《古今谈》2001,(3):39-41
时光流逝,何隆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我深切地怀念这位良师益友,他的音容笑貌和言行,在我记忆中不因岁月更替而淡忘!  相似文献   

9.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拉昆仑山脉犹如银色巨龙,静卧在亘古荒原上。  相似文献   

10.
叶农 《岭南文史》2003,(3):21-24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我们可是看到这样一位学者:他在中国近代史领域里,辛勤耕耘了40余年,成就卓著。他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他是孙中山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建树良多,饮誉中外;他是每一位年轻近代史学者在研究中几乎无法绕过的座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逝世26周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周恩来是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风范,这是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是所向无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13日是著名集邮家、钱币收藏家王松麟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时间虽然己过去了十五个年头,但王松麟先生那宽厚慈祥、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对其的缅怀、思念也与日俱增。正如“有的人死了,他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王松麟是属于那种永远活着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的人.不会被人们忘却的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在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批判地加以吸收和运用,使他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4.
1933年1月30日下午,杨杏佛先生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成立会上说过一句沉痛的隽语:“争取民权的保障是18世纪的事情,不幸我们中国人活在20世纪里还是不能不做这种18世纪的工作。”更不幸的是说这个话的人自己却死在了国民党特务的乱枪之下,历史记住了这一不幸的时刻:1933年6月18日上午9时20分。对此杨杏佛先生是有思想准备的,翻开尘封已久的《杨杏佛文存》,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嗟乎,不自由毋宁死。  相似文献   

15.
谢嘉林 《东南文化》2001,(10):60-64
Zhang Daqian is one of the most reputed and talented painters in modem times. His paintings have various styles, minute and soft, or great and majestic, or delicate and lovely, or smartly and stylish. The topic spreads all aspects from figures, landscape,flowers and birds to beasts. So he's called an all-mighty artist.  相似文献   

16.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414年立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东郊,至2004年11月正好建立五千五百九十年。过去曾对其保护与研究进行过总结。十年来(1994-2004),好太王碑的保护与研究出现了一些新交化,中国学者出版了几部著作,发表了一批论文,特别是吉林省考古研究所方起东研究员推出的新释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建新研究员对于北京地区好太王碑拓本的发现研究,是这一时期好太王碑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大成 《炎黄春秋》2007,(10):18-22
马寅初作为我国最早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在1920年3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四期上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一文,表明他很早就关注中国的特殊的人口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专门设课讲解人口和资源问题,介绍马尔萨斯和汤姆逊等的人口理论。他对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酷刻寡恩的、悲观的人口论调进行了批判,提出了适宜人口的观点,还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夏,反胡风斗争和审干结束之后,中共云南省委为了发展云南的文学创作,培养云南各族人民的作家及创作人才,组织党的文艺队伍,决定成立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就是现在云南省作家协会的前身。那么为什么叫昆明分会?因当时中国作协规定,凡各省成立作协分会,均以省会所在地名为名。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西部文学在弘扬西部精神,坚守批判精神方面为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刚劲之风;在创作方法上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为文坛楷模;它的浪漫的地域风情也吸引了读者的关注视线.可以预见在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部文学必将遇到如何更好地发扬民族性,使之走向世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98年7月13日。日本东京。下午3点20分,东京地方法院大门前,数百名日本人自发地聚集在这里。这些或白发、或青丝的日本男人和女人举着用日文、中文、英文三种文字书写的巨幅标语向法院走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