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越是秦汉时期活动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两粤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莫艳梅 《福建史志》2012,(1):25-26,35
闽越王无诸,最早见载于《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上述文字显示,闽越王无诸是秦汉时期人。越王句践的后裔。  相似文献   

3.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闽越族文化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东越传》和《汉书·闽越传》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皆越王勾践之后,秦统一中国,被废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闽越人参加倒秦斗争,后又佐刘灭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由于余善的叛乱,招致灭国,前后历三代凡九十二年。这就是史汉两书所载秦汉闽越国的基本事实。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将其贵族臣民迁徙江淮之地,但是,北迁的仅仅是闽越人的一部分,相当部分则躲入深山丛林,直至西汉末年,仍有为数众多的闽越人留居闽中故地,故《宋书·州郡志》又载:“后有遁入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秦汉闽中郡的地望基本上囊括今福建全境,冶县亦在福建境内;率而言之,自秦末迄终西汉之世,福建地区始终是闽越人的主要居住地。因此,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在汉魏以前未有史志,只是《尚书·禹贡》记九州中的"扬州"有所涉及;《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的记载;《逸周书·王会》也有"东越海蛤……其人玄贝"、"东越朝问于周"的记载。这些都是零星、片断的记述,难以窥见福建地区上古时期的历史面貌。此后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东越列传",《汉书》"地理志"、"闽粤王列传"中,对福建古代地理与人文情况开始有了较为翔实、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一“无锡”作为地名,首见于《史记》。该书《东越列传》中载:“东越将多军,汉兵至,弃其军降,封为无锡侯。”这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事情。作为县名的“无锡”,见于东汉时班固所作的《汉书》和袁康、吴平所辑录的《越绝书》。《汉书·地理志》中将无...  相似文献   

6.
《史记·货殖列传》把全汉划分为九个民俗区,《汉书·地理志》则将全汉划为十三个民俗区,"邹鲁"皆为其中之一。"邹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义之邦","风近邹鲁"成为民风优良的代名词。《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对邹鲁民俗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从中可以窥见邹鲁民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7.
无锡建邑,始载于《史记·东越列传》.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讨平东越王余善叛乱,迁封东越降将多军为无锡侯,乃有无锡侯国.王莽立新朝,改称有锡;汉光武扫平海内而立东汉,复称无锡.(《汉书·地理志》注)何以名无锡?后世说,其地本产锡,至汉,锡已采尽,而名无锡;又有说:“后,汉有樵客于山(指锡山)下  相似文献   

8.
《史记·东越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又称东团王一笔者)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骏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问越王,王闽中故地。”可见早在秦统一中国前,无诸已经称王;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又恢复  相似文献   

9.
《汉书·地理志》载桂阳郡“有金官”。宋明清的注释家对此出现了“金官说”和“铁官说”。王先谦《汉书补注》采集众说曰:“官本金作铁,引宋祁曰:‘铁官’,邵本作金官;徐松云:‘宋本作铁官’。”当代学者或持“金官说”,或持“铁官说”。《辞源》曰:“金官,采金之官。《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金官。”《剑桥中国秦汉史》曰:“桂阳郡‘金官’铸造黄金。”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二册第333页曰:“据《汉书·地理志》所载,设有铁官的郡或县计有:……桂阳郡。”但是,持两说的学者都没有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事实上,两者都难于成立…  相似文献   

10.
白檀县,西汉置,东汉废,已是定论。但是,论及西汉白檀县的确切地理位置,《辞海》白檀条载:“治所在今河北省滦平东北兴州河南岸,因白檀山得名。”王仲荦《北周地理志》说白檀县“当在今河北滦平县鞍匠营之北兴州城南三里小城子”。《中国历史地图集》亦持小城子论。以上诸说,其根据概皆为《水经注》濡水条,濡水入安州界,“东南流,经渔阳白檀县故城”。大要水“又东南流,经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濡水即今河北之滦河。大要水即今河北滦平县兴州河。稽诸史籍遂觉上述有关西汉白檀县故址在今河北滦平县兴州河南岸小城子说尚有商榷之处。根据《史记·韩长儒列传》有关记述,屯戍右北平的将军韩安国于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病逝。《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载:“韩将军后徒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同书又载武帝诏曰:“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  相似文献   

11.
西汉武威郡治所,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在姑臧县,即今甘肃省武威市;第二种说法,认为在武威县,即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第一种说法,认为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在“武威郡”下列了十县,第一个县就是“姑臧”。西晋的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是遵循《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写的,他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这不仅说明了《续汉书·郡国志》的体例,而且也说明了《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因此在长时间内,人们认为西汉的武威郡治就是姑臧县。如《嘉庆重修一统志》就说:“汉置姑臧县,为武威郡治。后汉因之。”直到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都和  相似文献   

12.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澧水注》“澧水自县东运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太康四年置。”诸句下疏云:“充县废省,今临洼县则其地也”;又云:“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俱误。按汉充县,治令桑植县。晋时临澧县治与此同。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领有充县,后汉仍(见《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澧水注》云:“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为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  相似文献   

13.
今本《史记·黥布列传》“兹乡”《索隐》注“番阳■县之乡”,当作“鄡阳县之乡”。“■”为“鄡”之俗讹字。“鄡”字又作“郻”,《汉书·地理志》郻县在巨鹿郡,鄡阳县在豫章郡,与番阳近者为鄡阳县,《索隐》作“鄡县”误。西汉无番阳郡,依《索隐》体例亦不得言“番阳鄡阳县”。《史记索隐》当是据《汉书》颜师古注为说,今本《索隐》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14.
西汉朐衍县城地望考亿里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穆公时,岐、梁山与泾、漆水之北有朐衍之戎,后灭于秦。《汉书·地理志》又载,西汉于此地置县,因处于朐衍戎居地,故称朐衍县。东汉初期县废。由于史书仅记其大致位置,对其县城的县体地望,现代学者很难以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长安县为京兆尹首县 ,亦可称西汉天下第一县。《汉书·地理志》记长安县 ,注云 :“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 ,六年成”。长安县特别 ,故在县下注有置县、筑城年代。谭其骧先生所作《〈汉书·地理志〉选释》,详细注释了京兆尹部分 ,认为上述注文内“独不载定都年代 ,这是很大的缺点”,他补充说 :“高帝五年二月即皇帝位 ,都雒阳 ;五月 ,徙栎阳 ;七月 ,自栎阳徙长安”,补全了汉高祖刘邦的建都过程 ,对长安县建于高帝五年 (公元前 2 0 2年 )无疑义。《元和郡县图志》卷 1《关内道一》京兆府下记为 :“长安县 ,本秦旧县。初 ,楚怀王封项羽为长…  相似文献   

16.
<正>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书·窦田灌韩传》都说韩安国是“梁成安人”,然《汉书·地理志》梁国无成安县,而颍川郡和陈留郡俱有之,以故韩安国之籍贯颇不易确定。《史记》“集解”和“索隐”引用徐广的话,说成安“在汝颍之间”,而“正义”则依据《汉书·地理志》云:“成安届颍川郡。陈留郡又有成安县,亦属梁,未知孰是也。”其实,只要考察一下梁国行政区范围的盈缩,就可对此问题一目了然。据《史记》、《汉书》可知,汉之梁国始建于汉高祖五年春正月,原为异姓王彭越的封地,  相似文献   

17.
《明史·地理志》中关于重庆府南川县的水系记载存在三处严重讹误:一为县有南江流迳,二是南江有龙床滩,三则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明史·地理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讹误,是由于其作者混淆了“南川”、“綦江”两县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能受到《明史·地理志》的影响而将明代流迳南川县汇入黔江的支流误标为“南江”,应改标为“大溪河”或“白水”.  相似文献   

18.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冬十月“还,同黄帝于桥山”。注引应劭曰:“在上郡,周阳县有黄帝冢。”(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89页) “周阳县”,误。应为阳周县。《汉书·地理志》载:“上郡,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资治通鉴》卷二十“汉纪武帝元封元年”:“上乃还,祭黄帝冢桥山。”注引应劭曰:“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可知武帝所祠黄帝冢在上郡阳周县桥山。应注本为“阳周县”,不误。而点校本误为  相似文献   

19.
安成故城考     
安成又名“安城”,两汉置县,属汝南郡,曹魏豫州州治,是豫南地区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故城。安成故城的位置,久已不清。民国十七年《确山县志》记载在确山县境;民国二十五年《正阳县志》记载在正阳县境;民国二十七年《汝南县志》记载在汝南县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近年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正阳说”,但问题不等于已经获得解决,至今仍有争论。近年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证实安成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县境。确山境内的“安成”,今遍查明、清以前的地理志、地方志并无此名,只有《汉书·地理志》载汝南郡下辖有“安昌侯国”,其故城在今确山县西。“安成”,“安昌”  相似文献   

20.
提到《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的书写体例,人们往往赞誉不绝,大讲其优点,而很少讲甚至不讲其缺点.不仅曾公亮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自诩:“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义类凡例,皆有据依”,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多次称赞:“《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新书》诸志表多能补《旧》之缺,而《新地志》尤远胜于《旧地志》.”连最近又对新、旧《唐书·地理志》作了仔细考辨和比较的人也一味称许说:“《新志》七卷,其精确详瞻,远胜《旧志》,所列州县变迁,言简意明.”他们即使对《新志》有所批评,也往往只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