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晨 《文史精华》2003,(1):56-60
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大潮中,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因为它不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最早体现,是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的直接源头,而且也是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和典型代表。1942年后,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发展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演  相似文献   

2.
江沛  薛云 《安徽史学》2022,(2):89-97
学界对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认识,至今大多聚焦于秧歌剧本的改造及其工具性价值上,对从城市走出、粗具现代艺术修养的秧歌改造者的思想转变、认知变化、情感起伏关注不够。其实,陕北秧歌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民间舞台到政治舞台的华丽转身,秧歌改造者为适应乡土环境和以边区政治文化要求所做的创作转向至为关键。在整风要求、下乡经历和战争与革命动员需求等因素影响下,秧歌改造者通过其现代艺术修养提升了秧歌表演中的民间艺术水准,增强了战争与革命动员的宣传水平,同时也接受了面向工农兵进行文艺创作的新立场和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既升华了民间秧歌,也塑造了秧歌改造者,是中共政治文化与民间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极佳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3.
秧歌舞和秧歌调是陕北民间的文艺形式,在抗战初期还不被人们所重视。正是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才打开了这一民间文艺的宝藏,于是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了新秧歌运动。《回忆在延安时的新秧歌运动》一文是老文艺工作者李焕之对当时情况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人民群众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领袖人物。他们来自人民,领导着人民。在他们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不约而同地与深刻反映着人民意愿的民间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不解之缘,首先表现在老一辈革命家对民间文艺的热爱、关心和称赞。秧歌是一种起源于插秧、耘田等农业劳动生活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对陕北原有的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加以改造,出现了许多新秧歌剧。延安时代,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张素琴 《民俗研究》2012,(4):157-158
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一一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①(以下简称《走向》)对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民间舞蹈风貌作了细致的历史探究和发展论述。它并未耽于线性的考察与民间舞蹈“知识性”描摹与梳理,而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在政治与文化格局变化中的生存境遇选择,在经济冲击与信仰衰落之中的身体变化,在面对非遗时形态“新”与“旧”的价值迷茫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阐述。把1949年作为民间舞蹈研究的时间起点,并非是对“新舞蹈艺术”、“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所形成的民间舞蹈舞风进行切断,而是在这个的特殊的时间节点中找出横跨两个世纪、不同历史时期民间舞蹈发展共同的文化和政治底色.。  相似文献   

6.
1949年春,一群从延安转战至东北的文工团员奉命入关,在北平组建正规剧院。半年后,一支200多人的文艺队伍扭着秧歌走过天安门广场,代表文艺界参加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大典。此后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吸纳大量优秀的戏剧工作者,形成青春长在的艺术群体。这就是我们共和...  相似文献   

7.
《神州》2007,(7)
延安建立红色旅游精品体系近日,延安实施"1510"工程,大力建立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以更好发展旅游产业。工程内涵是:根据延安红色旅游产品建设现状,从2005年至2009年分两期工程,完成延安市新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工作。延安农民恢复建设的"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旧址、温州商人投资千万元新建的军事体验旅游项目《延安保卫战》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新卖点。  相似文献   

8.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4):41-44
陕北秧歌剧 地方剧种,因源于陕北秧歌而得名。 陕北秧歌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以群众性的歌舞表演为主;小场秧歌以纯舞性的踢场子为主,常与竹马、早船、狮子、高跷、二人台等形式组成演出。唱词多为四句一联,后两句由秧歌队帮腔咏唱。唱腔在传统秧歌调基础上,吸收陕北民歌、迷胡、碗碗腔、道情等多种唱腔创造而成。  相似文献   

9.
泽州秧歌 也叫“高平秧歌”,因其流行于泽州府的大部分地区,又称“州腔秧歌”;又因仅以梆、板击节,无丝弦伴奏,故亦称“干板秧歌”。形成于同治初年以前,是由“地摊说唱”搬上戏曲舞台的。1945年,高平县成立秧歌剧团,排演《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王和尚卖妻》等现代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壶关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同治四年曾被禁演。清光绪末年,壶关石坡、川底、西关壁等十多个村组织秧歌班社,将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金湖秧歌是劳动人民以朴实的感情、集体的智慧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创造的,有据可考的就有数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汉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金湖秧歌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金湖秧歌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七。 一场雨夹雪的到来,并不会挡住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村这个有着4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子迎来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与往年一样,他们将在这个晚上进行本年度秧歌最为独特的一场表演:请将祈福。事实上,这也是武山一带秧歌的尾声,它预示着从正月初九开始的所有秧歌活动将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13.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以延安为革命大本营,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开辟出一个新世界,孕育出新中国的模型。延安以其独特的魁力,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模范的抗战堡垒”,大后方青年向往的地方。已因其不问与大后方的新姿,为世界瞩目,成为外国新闻界采访的热点地区,斯诺、史沫特莱、贝特兰、斯特朗。爱泼斯坦、斯坦因、福尔曼……,先后踏上这块贫瘠的土地。在对延安进行实地采访后,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到中国不到延安看不到新中国。”叩开延安的大门,斯诺采访到“一生中在亚洲所能搞到…  相似文献   

14.
“秧歌只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这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是不一定对。地处江南水乡的江苏金坛市谈庄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传统秧歌与花灯相结合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盛行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只是在其后的岁月里经历了起起落落,一度销声匿迹。那么,谈庄秧歌灯是如何幸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面大了,所以欢度元宵节各地自有各自的玩法。比如在东三省及河北,一般以秧歌为主,而且分“步秧歌”、“高跷秧歌”、“寸跷秧歌”三种。步秧歌,即是东北城市街头常见的’由阿婆、阿伯们上浓妆、穿艳服,头上还插花的那种攻闹得意了年纪的“街舞”。而高跷秧歌则以辽南一带最具代表性,被人称作东北大秧歌。大秧歌集歌、舞、戏、杂于一体,由最初的渔、樵、耕’读等四伴相,发展到如今有人物有唱腔有伴奏的戏本表演。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2007,(7):59-61
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城关附近。 洛川老秧歌是在农村流传的老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扭为主,步伐较小,双膝颤动,脚跟拧地,上下起伏,近似一种地秧歌。给人以新颖别致、细腻优美、风格淳朴之感。  相似文献   

17.
浙江是秧歌大省,文章借助“口头程式理论”,以《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收集的秧歌词为对象,对浙江秧歌词作一文本分析,以解释浙江秧歌创作的规律,提供理解浙江秧歌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8.
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蹈洛川老秧歌流传于延安地区洛川县城关附近。洛川老秧歌是在农村流传的老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扭为主,步伐较小,双膝颤动,脚跟拧地,上下起伏,近似一种地秧歌。给人以新颖别致、细腻优美、风格淳朴之感。  相似文献   

19.
宿珈毓 《神州》2013,(35):236-236
东北秧歌一直以幽默风趣和火辣热情闻名全国,经过时代的发展到现在,东北秧歌更是风格独具,形式诙谐,将东北人淳朴的本质和性格发挥的几近完美。我们在分析东北秧歌已具有的特点方面的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时代变化历程和舞蹈作品的研究,分析外来文化对东北秧歌表演风格的影响。恰到好处的处理生活元素和节奏,以及推陈出现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东北秧歌的发展和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的整风中再次相会1942年的深秋,延安整风运动进入高潮阶段,正在延安民族学院当教育处长的乌兰夫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他到中央党校去学习。孰料,乌兰夫进入党校后,便成了重点审查对象。在学习会上,大家要他老实交代;他为什么把党有深厚工作基础的新三师丢给了胡宗南·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什么自己只身回了延安……乌兰夫为自己申辩说:新三师西调和我回延安是执行党中央的决定。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质问道:“你不要往上推,你拿出中央的决定来让我们看看!”当时党中央发给他的电报,为了保密看完后便立即销毁了,现在他上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