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金玲 《神州》2012,(35):2
歌剧《原野》被人们称为"中国歌剧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并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作曲家金湘也因此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普契尼",也被国内歌剧领域称赞为"举起中华民族音乐大旗的艺术家"。直到今天,歌剧《原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本文对主人公金子的音乐特征分析,并根据演唱过程来对这个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秀娟 《神州》2013,(8):2-2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结晶,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举世公认。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可说是文学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判与否定,而忽略了其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继承与创新。本文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进行比较,从中探究一下两者的异同及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性别上来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他者",她们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男性是主体,而她们是客体。作家方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身心深受伤害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认为她们都是男权文化影响下的无力的悲情"他者"。  相似文献   

4.
黄维芸 《神州》2013,(14):6-6
冯梦龙创作"三言"主要是希望用作品来晓喻世人,警醒世人,达到"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的目的。冯梦龙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便是"情教",达到"情教"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对冯梦龙"三言"中的不同类型女性形象的解读,深刻探究了冯梦龙的"情教观"。冯梦龙强调"三言"的教化功能,提倡用"情教"对抗"理教",在反对宋明"理学"这一方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山精野怪、仙灵圣佛描写的作品不在少数,而狐狸精作为精怪内的一大分支,拥有庞杂的故事体系,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漫长的岁月里,狐狸精的形象一变再变,即使在同时代的不同作品中,狐狸精的性格品质也很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反差所展现的往往不止文字表象那样简单,托物言志、御物谈心,隐藏在后面的往往是作者对人间百态的唏嘘,是一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12日至14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主办的史学理论:中西比较与融通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国内众多单位的2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沟通中西史学理论、中西史学理论的异同、传统与变迁——理论观念的现实意义等理论问题以及马工程《外国史学史》编写大纲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旱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旱神,最初在先秦时期以天女的形象出现。东汉以后,旱魃逐渐演变为善行疾走的小鬼形象。宋元时期,民间出现了以产妇所生鬼形儿为旱魃的说法,至明代则出现浇淋产妇以除旱魃的恶俗。随着官方对这种恶俗的禁止,明代中期以后旱魃逐渐变为僵尸的形象,并由此衍生出"打旱骨桩"的恶俗。清中期以后的小说中,又出现僵尸旱魃可变犼的说法。旱魃形象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普通民众与文人士大夫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什么样的历史研究属于"碎片化"现象,其定义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应该如何看待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深化和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碎片化"问题的中西方比较来从中找出其根源,进而才能正确看待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买办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职业群体,尽管其经济地位在从事买办的过程中迅速提高,但其身份和社会形象始终没有得到传统社会的普遍认可。本文的研究重心旨在对买办的形成及形象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中审视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龙”最早是作为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不同的时代蕴含着不同的意象,神圣,或邪恶。“龙”在被帝王垄断之前,所有崇龙的氏族或部落可自由地使用龙的图像,没有明显限制。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唐代龙文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基本以神灵、祥瑞意象出现。虽然唐代“龙”形象的使用与宋元以后相比并不十分严格,但从适用群体来看,其等级性已经开始凸显,或将其作为年号,或明确指代皇帝,逐渐局限于大唐天子群体。唐代近三百年间,“龙”作为地位、身份的象征,被赋予人的形象,即人格化,既展现了“龙形象”世俗化的过程,也体现了唐朝皇帝“龙形象”的固化与加深。  相似文献   

11.
孙幼雅 《神州》2013,(16):14-14
由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的《动物庄园》被誉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政治寓言小说。小说以苏联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发展为原型,缔造了一个以动物为中心的政治世界。奥威尔笔下的动物角色个个形象鲜明生动。本文旨在分析动物中老驴本杰明的角色形象,研究其背后的影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红花 《沧桑》2009,(1):237-238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漾初的“二拍”都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这两部作品中,涌现出大量的商人形象。本文试从三个层面来探究这一文学现象的文化成因,从而深化我们对文学与文化以及明代中后期时代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艳 《神州》2013,(17):14-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和鲁迅齐名的文学大家,郁达夫因其具有的天生悲观精神使得他创造了众多的沉沦者的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命运悲惨,他的作品也常常流溢出世纪末的感伤情绪和颓唐气息,因此这些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就对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零余者"的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和鲁迅齐名的文学大家,郁达夫因其具有的天生悲观精神使得他创造了众多的沉沦者的形象,这些形象大多命运悲惨,他的作品也常常流溢出世纪末的感伤情绪和颓唐气息,因此这些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就对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零余者”的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刘明华 《神州》2011,(5):19-20
本文通过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塞维利亚理发师》两部歌剧主导人物——费加罗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咏叹调唱段为对象,从而进行了深入的演唱分析。为了比较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这两部歌剧中男主角——费加罗的演唱,通过了解两部歌剧的创作背景,分析不同大师演唱版本的演唱,结合自身演唱体会来阐述和分析两首咏叹调,对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奕丹 《神州》2012,(34):8
文学上有这样一类女人——她们热爱生活,开放大胆,不唯唯诺诺,敢于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本文主要利用三个经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对此进行描述,并通过对比来探寻这三个人物的相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7.
刘明华 《神州》2011,(4):19-20
本文通过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塞维利亚理发师》两部歌剧主导人物——费加罗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咏叹调唱段为对象,从而进行了深入的演唱分析。为了比较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这两部歌剧中男主角——费加罗的演唱,通过了解两部歌剧的创作背景。分析不同大师演唱版本的演唱,结合自身演唱体会来阐述和分析两首咏叹调,对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帆 《神州》2014,(6):22-22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讲述了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梦想由虚无到实现再到幻灭的人生历程。小说以多条线索共同建构起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自我救赎与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在主人公皮普的自我救赎之路上曾出现过两个重要的男性人物形象,他们在故事情节中都与皮普建立或者形成了类似父子的关系,在皮普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着这个孤儿的“父亲”的角色,并深刻影响着这个孤儿的自我救赎过程。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对“父亲”形象在皮普自我救赎、人格本质的自我发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翠霞 《神州》2014,(3):15-15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D.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的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德。本文通过对霍尔顿形象的分析,对"垮掉的一代"诸如反叛、挣扎、沮丧,以及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等精神面貌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亦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不朽著作《史记》是"观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划时代的作品,既名列于"二十四史"之首,又立于中国古典文学之林。鲁迅谓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当地揭示了《史记》是一部"文史结合"的典范巨著。本文结合《史记》名篇《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进行分析"文史结合"之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