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腹部形态的不同,东周时期的铜匜可以分为四型:A型横长腹;B型纵长腹;C型圆形腹;D型异型。A型、B型数量最多。A型延续西周中晚期的形制,春秋时期流行于楚方城以北的北方地区,春秋早期曾扩展到淮河和汉水流域,进入战国之后急剧减少,被南方兴起的B型取代;B型目前最早见于春秋初期淮河上游,春秋早期被楚人接受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伴随楚文化的扩张分布范围扩展到遍布淮河和汉水与长江中下游,并渗透到方城以北的北方地区,战国早期之后取代了北方传统的A型。A、B两型时空分布格局的演化历程反映了东周时期周文化和楚文化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铜浴缶是东周时期楚系铜礼器组合的基本器种之一,学界以往一般将它初现的年代定在春秋中期。根据形制特征,铜浴缶可分为三型七期,其起源可追溯到两周之际至春秋初期的江淮地区,春秋早期随着楚国东进经略江淮始被引入楚文化系统,成为楚文化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准确揭示楚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江淮地区在此过程中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观音坪遗址是鄂西北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周文化和汉代三个时期遗存。从观音坪遗址发掘的情况看,屈家岭文化仍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陶器特征个体较大,鼎足形态较丰富,器盖钮多花边,器物腹部多按鸡冠状銴,其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江汉地区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因素与周边文化此消彼长、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一种混融性地域文化特色。西周文化以包制鬲足、瘪裆鬲为特色,较多的保留了中原周文化风格,其文化因素的主体应源于中原周文化,属于周文化范畴,这充分反映出中原周文化对此地有较深的影响。东周时期出现了具有楚文化典型特征的联裆鬲和盂,反映出中原周文化对南方统治势力逐渐减弱,楚文化势力不断增强,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本次发掘,进一步了解到观音坪遗址的文化面貌,对研究屈家岭文化的传承、中原周文化南渐以及楚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楚区域边缘文化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考古学楚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有可能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认识楚文化的本来面目。探论楚区域边缘文化的性质特征涉及到如何看待楚文化向外扩散以及与周邻文化相接触等问题。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敬希指正。考古学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流程中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受着特定的时空规律的制约,属于一定的历史时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在它本身的系统内,也存在着不同历史时间,不同空间占有形式下的文化内涵标准。如果我们以鼎盛时期楚文化的时空分布来制约早期楚文化显然是错误的。楚文化的整个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它经历了从西周  相似文献   

5.
东周时期青铜鼎的自名緐、■、钣、■,过去对它们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考证,它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共同语源是笲。笲的形制和功能与鼎相近,所以用笲表示鼎。这种现象主要见于江淮流域的南方诸国,它们属于楚文化和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潘口水电站与陕南和川东接壤,是古庸国所在地.遗址地处河流边缘地带,长年受河水的冲刷,破坏殆尽,出土遗物甚少,文化内涵主要包含新石器晚期和东周时期遗存.东周时期文化面貌较为复杂,既有楚文化特征又具巴蜀文化风格,同时还包含陕南文化因素,这种多元文化因素,是与周边文化相互影响、碰撞形成的一种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因此,我们认为潘口水电站淹没区的小府坪、红花湾、王家套等遗址是东周时期楚灭庸后的一处村落遗址.  相似文献   

7.
1981年5月,湖南省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慈利县许家坊公社收集到一件铜簠,据了解是社员盖房取土时挖出的。铜簠仅存下部,为长方形,长24、宽19.5、腹深6、高11厘米。直口平唇,唇沿外饰一周瓦纹及重环纹。腹部饰一周波带纹,其间饰眉纹和口纹。两侧有两个对称的环纽,下腹斜收,平底。底下斜伸出十个镂空波带纹长方齿足,  相似文献   

8.
中台子遗址地处鄂西北与四川、陕西的交汇地带。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周文化以及唐代遗存,其新石器时期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江汉地区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发展成具有一种区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文化。其周文化面貌属于楚文化范畴,文化因素乃承袭中原周文化风格发展而来。鄂西北地区是楚文化早期形成的重要区域,随着楚文化势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向南扩张形成了典型的楚文化。中台子遗址出土的陶豆柄上君市陶文,很有可能是楚国封君官市上的一件流通商品,对于探讨楚国官市职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共出土随葬器物123件(套),材质包括铜、陶、玉石以及铅锡等。在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上发现有铭文“曾侯宝”,可以确认M168墓主为曾侯宝。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铜器铭文,推测M168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约为公元前650~前623年。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可以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M168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对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匈奴腰饰牌特色鲜明,是匈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没有文字的匈奴民族来说。这些腰饰牌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匈奴社会以及匈奴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关系的一扇窗口。本文以匈奴遗迹出土腰饰牌为主要考察对象。辅以匈奴传世腰饰牌,通过考古类型学分析将其划分为A、B两大组群八个类型,初步勾勒出了匈奴腰饰牌的总体面貌和特征,指出了其中的地域差异。进而对匈奴腰饰牌进行了文化渊源之探讨。通过对匈奴遗迹和西汉墓葬出土腰饰牌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各自在空间分布和传播上的特点,认为A群组腰饰牌属于匈奴文化系统。它们源自早期草原文化带扣和骚饰牌。B群组腰饰牌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系统Ba型腰饰牌属于匈奴文化系统,Bb型和Bd型腰饰牌属于汉文化系统,Bc型腰饰牌是这两大文化系统腰饰牌的混合体,且匈奴Ba型腰饰牌源自Bb型和Bd型腰饰牌。本文同时指出,中国北方地区是匈奴草原文化系统腰饰牌与汉文化系统腰饰牌的交汇地。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江汉淮地区的地方文化,浓厚的文化特色、高度的发展水平、深远的历史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楚文化渊源是楚文化讨论的重要课题,在近年来的热烈讨论中,存在“土著说”和“中原说”两种主要意见。若从江汉淮地区(楚地)古代文化遗存的总体观察,楚文化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它并非当地某种土著文化发展的直接继续,也非中原某种文化在楚地的直接延伸。本文从楚文化体系与中原文化体系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几个关系,借以说明楚文化的来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士茹 《黑龙江史志》2013,(19):83-84,86
邓城遗址是东周时期古邓国遗址,至今仍未挖掘,我们只能从1987年的试掘以及周边遗址的发掘去了解它的面貌和文化特征。调查资料表明,城址内文化层较厚,文化遗物丰富,时代自东周延续至汉代。邓城遗址研究对于襄阳市建城起源和早期文明的追溯以及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家坝墓葬出土两类青铜器,分别属于四川当地文化以及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这不仅反映了文化交流与人群迁移,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东周时期成都平原文化和社会的关键。成都平原的墓葬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早期墓葬的新特点,反映出当时文化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罗家坝墓葬作为联系成都平原与长江中游及中原文化的重要节点,正是探究上述变化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年进行的发掘中发现了夏、西周和东周三个时期的遗存。夏时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多元。西周时期遗存的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晚期。东周时期遗存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本次发掘为认识西周时期周人与商遗民的关系,解读冀中平原北部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和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时代,发掘报告认为与寿县蔡侯墓相当,若从鼎、簠、敦诸器的细部特征来看,似乎较蔡侯墓略早一些,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墓内残存的部分青铜礼器,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和特征,说明墓主人与楚国和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该墓主的身份,发掘报告认为属于侯王一类的贵族阶层,很可能是群舒中某一位君主,可备一说。从其墓葬形制、规模、部分随葬器物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亦不能排除为吴国高级贵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宝塔河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遗迹有灰坑、陶窑和墓葬,遗物仅见陶器与石器,器类包括鼎、釜、罐、鬲、盂、豆等。这些遗存分三期,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内涵分为两组,一组以鼎、釜、罐为核心,代表着峡江地区一支传统的鼎釜文化;一组以鬲、盂、豆为核心,为楚文化。春秋早期以传统鼎釜文化为主,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逐渐介入,春秋晚期以后,楚文化在这一地区已成为主导文化。这一过程为我们研究峡江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楚文化的扩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成都金沙遗址"黄河"地点刊布了二层下墓葬资料。通过对墓葬随葬品的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组合及形态特征将墓葬分为五组,年代范围从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第二期墓葬是目前成都平原所见楚文化因素年代最早的一批材料,反映出楚文化自春秋中期以来的向西文化扩张,其形成背景可能与开明氏来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东周时期土著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在东周时期居于楚之南疆,素有南楚之称。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湖南境内除楚之外,尚有一些土著民族。这些土著民族自春秋晚期以来,相继与楚发生了交往。进行了文化交流,从而使湖南地区的楚文化包含着不同土著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南楚地方文化的自身特点。本文拟就东周墓葬出土的资料。对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楚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概况以及两者的关系,作些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亚腰形铜盒是东周时期比较少见的青铜器,形制独特,器形微小。目前发现的亚腰形铜盒,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吴越文化分布区,应属吴越文化系统青铜器。根据出土位置、器物组合及器内所盛放之物,可以推测亚腰形铜盒是放置花椒等香料的香盒。  相似文献   

20.
楚国立国荆山,拓土辟疆,广袤千里,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最强大的国家。其初封之时,为子男之国。在发展过程中,政治礼仪制度因袭中原文化;在扩充势力范围时,融中原文化与南蛮土著文化于一炉,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楚文化。荆门市子陵岗是楚文化的组成部分①,为我们探讨这一地区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