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揭傒斯所书《真草二体千字文》卷向传为其著名书迹,曾以珂(王罗)版影印并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法书选集》中,又曾入目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迄今尚无人提出疑义。世传揭傒斯的书法墨迹尚存数种,多是跋古法书名画的题跋书,与此卷书法不相类,故引起本人的疑问。经考鉴,此卷书作确有问题,应是一种伪书。又,本人发现明陆士仁曾伪做过文(?)明、祝允明的书法,颇疑此人当不只是伪做文、祝二人书,而该卷书法确与陆士仁本款书作《四体千字文》有相合处,故又初步认为此卷书法亦出陆士仁之手。以下就有关问题,逐一讨论。一款识中的问题揭傒斯的《真草二体千字文》,前有明王逢元的“智永千文”四字引首,卷后又有明刘瑞一跋,以及明袁衮、徐伯虬的两行观款。因  相似文献   

2.
北宋米芾(1051—1107)所书苕溪诗,纸本(凡四接纸,据《大观录》说是澄心堂纸),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行书自书诗,原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下五言律六首,后书"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全卷计85行(见图)。另纸为其子米友仁跋,文云:"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又另纸有明李东阳跋。卷  相似文献   

3.
怀素《论书帖》中"彦清"款记考辨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怀素《论书帖》卷后另纸上有元人张晏、赵孟頫题跋(图一、二),两跋前后相接,"彦清"是赵跋中上款。考此两跋,原系怀素《食鱼帖》题识,清初为顾复移裱至《论书帖》中,遂成今日之状。张晏跋云: 藏真书多见五十幅,亦皆唐僧所临,而  相似文献   

4.
元代黄公望《溪山雨意图》真迹(图一、图版伍),见于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画四,陈继儒《妮古录》卷二,张丑《清河书画舫》戌集,汪珂玉《珊瑚网画跋》卷九;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一八,顾复《平生壮观》卷九,吴升《大观录》画卷一七,安岐《墨缘汇观》画上等书著录。水墨画小卷,作平远景,正象《大观录》所描述的:"沙坡层叠,俱作棘枝小草,小松细笔剔针(按松皮也用细笔作圈);远山一带小披麻皴,烟树茅舍,杂树蒙茸,笔墨在畦径之外"。按其自识云:"此是仆数年前寓平江光孝时,陆明本将佳纸二幅,用大陀石砚、郭忠厚墨一时信手作之。此纸未毕,已为好事者取去,今为世长所得,至正四年十月,来溪上足其意。时年七十有六,是岁十一月哉生明识"。下钤白  相似文献   

5.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李公麟《孝经图》卷曾经董其昌收藏,董认为幅上所书经文为李公麟传世书法真迹,并题跋四段,刻入《戏鸿堂帖》。事实上,此卷与文献著录的《孝经图》真迹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别。经文书体与文献记载的李公麟书风并不一致,绘画风格与李公麟的传世作品也有显著差距,推测可能是来自某个以附益之法创作的粉本。在"董跋本"之外,还有传世《孝经图》数种,作者通过对比,梳理出诸本与"董跋本"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6.
鉴定一件古书画,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近时故宫博物院从上海朵云轩收进一件明初人书画合璧《报德英华》卷,就是一种情况比较复杂而难以恰当鉴定其真伪的东西。此卷纸本,前引首书一段,中画三段,后与画幅同时人诗题十三家,跋一家;又后人跋一家。  相似文献   

7.
《云山墨戏图》卷,即云山小卷。此卷纸本,纵22.2厘米,横194.8厘米。墨笔画。汪氏《珊瑚网》画跋卷四著录。云: 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米元晖书。兰隐。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一(按应为“三”字)。刘珍、庭玉。 汪氏自记云:  相似文献   

8.
内海内外博物馆共藏有四本传为元钱选《洗象图》图像,作者通过对图像风格特征、细节变化以及题跋的研究,发现其中既有假画假跋,也有假画真跋,进而尝试判断四本传钱选《洗象图》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年代。此外,作者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晚明吴人作伪的现象和晚明之前对《洗象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岷县文化馆藏有文徵明行书大字诗碑二石。二碑同高182厘米,一碑宽81厘米,一碑宽98厘米,皆两面镌刻,每碑各刻《上巳》、《九日》诗一首。行书大字,字高13至18厘米,宽11至15厘米,书法苍劲雄秀。《九日》"雨晴"一首碑末有小字篆书跋一段:"《上巳》、《九日》诗四首,长洲文徵仲书也。因岷州字学不传,命曹生伯  相似文献   

10.
(一) 本文讨论的《马术图》,原名《郎世宁画乾隆宴筵图》,描绘乾隆帝弘历于避暑山庄万树园赐准噶尔部官员观看马伎的情景(图一、二)。画幅高223.4、宽426.2厘米,绢地托裱高丽纸,四周镶裱蓝绫边,是一幅巨型"贴落"。左下角题"乾隆二十年七月臣郎世宁奉敕恭绘",钤"臣世宁"篆体白文印、"恭画"篆体朱文印各一方。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宗室受汉化熏陶,工书善画不乏其人。博尔都即是其中之一,他字问亭,号东皋渔父,辅国公拔都诲子,袭封辅国将军。工画,与大画家石涛友谊颇笃。据《百爵图》后博尔都跋语称:《百爵图》八卷得于金陵,是明季宫中遗物,他以“重赀”购得。又索石公(指石涛)摹其卷三年而成,再嘱楝亭(指曹寅)“为之一书,以并传也。”此幅行书是曹寅应博尔都之请为书“此赋以壮观其卷轴”的。  相似文献   

12.
盛京宫殿哪座建筑是历史上的笃恭殿,笃恭殿一名清初是否被正式使用?这些问题古今各有异议。 清代官修史志及私人著述就笃恭殿所系何处有三种不同解释。《钦定盛京通志》以笃恭殿为“崇政殿”,《大清一统志》、《盛京典制备考》亦同此说;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以笃恭殿为“大殿”(即大政殿)。崇政殿与大政殿是盛京清宫两座不同位置不同用途的殿堂,前者位于大宫阙正中,是清太宗常朝之“金銮殿”,后者在大宫阙之外,是清太宗同八旗贝勒、大臣议事、举行大典、观看“百戏”的“外朝”。《通志》与《日录》两  相似文献   

13.
苏轼《偃松图》卷与《古柏图》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偃松图》卷(图一)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卷三二著录。纸本,短卷。墨笔画古松一树,左向横斜出盘石间。右边识:“眉山苏轼”行楷书四字,钤朱文“赵郡苏氏”大印一方。后纸明·张谦跋云:  相似文献   

14.
《皇清职贡图》与赫哲族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皇清职贡图》《职贡图》是中国古代王朝展示其与周围毗邻国家或部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图画。《皇清职贡图》是向清朝纳员各族的全图。是清高宗弘历皇帝为“以昭工会之盛”,于乾隆十六年钦命编制的。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皇清职贡图》九卷,为清傅恒等撰,武英殿刻本。2函,16册。长28cm,宽18cm,8行,满行20字,四周双边栏,单鱼尾,花口。书前有乾隆十六年六月谕旨和乾隆二十六年秋御制题皇清职贡图诗,以及刘统勋、梁诗正等大臣步其原韵的恭和诗。书后有傅恒、来保等大臣的恭跋。图像由监生门庆安、徐博、戴禹没、孙大儒四人绘制。此书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卷明代金所绘《葡萄图》(图1)。是卷为水墨绢本,卷末款署:"提督山东等处马政太仆寺丞赐一品服前中书舍人直文华殿,四明金写。"钤有"本清"篆书白文长方印。画后有近代名家陈师曾题跋,录写方志、画史中金相关事迹,并赞其笔法严凝,气韵生动,不失宋元法度。此卷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画家仅见的葡萄题材画作,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16.
元鲜于枢大字诗赞真迹卷,原藏周湘云家,解放后,由政府收购,现藏上海博物馆。麻纸本,凡六接。纵43.45厘米,横876.4厘米。行草书,共七十一行。每行二、三、四字不等。此卷前书七言古诗一首,据陆居仁次韵跋诗,知首缺六韵。自"钜榜照九州"句起(此句首缺二字),继以吸月杯赞。最后题云:"继荣以此纸徵拙作,乘兴书此,不可示  相似文献   

17.
明末抄本甲乙记政录 《甲乙记政录》二卷《续丙记政录》一卷《续丁记政录》一卷,明佚名撰。明末抄本。红格。半页十行十六字。四册。近人邓之诚跋。 邓跋云:“此书盖记天启四、五、六、七年魏阉之祸,据邸根按日编纂,最为得实。夏燮校《两朝剥复录》、《先拨志始》实推勘月日,用力颇勤,惜其未见此书。杨凤苞《秋室集》以《甲乙记政录》为记唐王事、盖只见禁书书目,实未见本书,不免妄相推测。此旧抄本当是原稿,体例殊不划一,恐未必有刻本。已卯之夏,燕京大学图书馆偶从书贾得之,诧为秘笈,因校抄一本,而书数语归之。是岁十月十有二日,五石居士邓之诚”。之诚,字文如,号明斋,江苏江宁人。曾参加反清和反袁护法运动,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其著作中最重要者为《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等。  相似文献   

18.
《苏州博物馆藏画集》第七十五图清谢璞画《补衮图》,上有禹之鼎题跋。由于谢璞生卒年不详,对此画年代之断定,若依据禹题,则出现画晚干跋的矛盾,因而认为禹题署年有误。对此,笔者谨作小考,以探讨之。谢璞又书谢楼,字广勤,号嘉玉,江苏常熟人,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清初画家,擅山水人物,工写照,尤长仕女,笔法工细纤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6,(8)
正故宫博物院藏有遂安詹氏旧藏《先贤遗墨》一宗,包含《宋贤四帖》手札(藏品号新00202350)等文物~([1])。《宋贤四帖》卷首有朱熹后人朱家溍题签(图一),后有跋:"先文公朱子手书《春雨帖》真迹与张宣公手书《新祺》、《佳雪》、《桑梓》三帖真迹,共裱一卷,为遂安詹氏所藏。自南宋以降,至今经数百年,洵可贵也。余得展卷伏读,深感庆幸。"(图二)引首为明代中书舍  相似文献   

20.
故宫博物院藏《行书自书诗》卷是蔡襄行书代表作,卷后有历代题跋多则,其中款署为"匡山凷翁"的一跋,前人向对作者未有详论。本文通过此卷前后题跋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考证出此跋作者为明初人吴勤,因受当时的收藏者管讷的邀请而书此题跋。通过对"匡山凷翁"身份的揭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此卷在明初的流传轨迹,对此间书画鉴藏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