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军屯是一种通过军事编制把劳动力与土地相配置从而进行生产的组织形式。历来的研究者大多从明初军制、卫所与军屯、军户制三方面来立论下笔。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军屯问题为视角,主要从明代贵州卫所旗军数、明代贵州军屯生产两大方面来探讨明代贵州军屯的历史状况,通过对明代贵州军屯研究一丁点肤浅的探析,以期对明代贵州教军屯能有个一般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时期在奇台地区的屯田是奇台屯田史上的一个高峰,军屯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屯田形式,一直延续到乾隆末年。军屯前期以换防绿营兵为主,以后逐渐转变为携眷到屯永驻,并且向民屯转化。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卫所屯田制度在贵州“蛮荒”之地的开发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本文通过对贵州社会变迁史的回顾来突出论述明代军屯在贵州的具体实施状况以及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这对今天贵州地方经济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河西地区是西汉王朝防御羌胡的边防要地和经营西域的基地,军屯系统在河西的防卫和开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从河西出土的汉筒来看,汉代河西边塞军屯人口来源十分广泛,除戍卒、田卒、骑士外,还有大量征调来的应募士、良家子、谪卒,以及随军家属、私从者、葆子等.  相似文献   

5.
南岭山地作为沟通中国内陆与沿海以及南中国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多族群分布区。通过以南岭地区蓝山县南部400多个村落为对象,本研究充分挖掘该区域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从历史文献分析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和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通过GIS的构建,分析明清时期军屯卫所对南岭山地乡村聚落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明清卫所军屯的转型及其带来的土地拓展趋势,一方面造成社会组织的重组,一方面使得人群和聚落关系发生改变,导致瑶人瑶地向更高海拔的山地集中,造成了部分村落间的依附格局。这一进程形塑了南岭山地存留至今的历史事实和族群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编写《宁夏山川》时,对红寺堡地名进行过考察,因疑点多多,没敢轻易下结论。后来翻阅《红寺堡开发区志》之“概述”时,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红寺堡’一名始于明朝,为军屯之地。”当读到建置区划时,又一次强调“‘红寺堡’之名始于明朝,时属宁夏总镇(确切为宁夏镇)灵州千户所属城之一,为军屯之地。”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盐茶厅志备遗》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宁夏史志》2002,(1):46-48
今宁夏海原县历史悠久,但化不兴。最早的她方政权建置为躇犬业无年(605)在今县境高崖乡一带所设立的他楼县(唐神龙年间改为萧关县)。吴后,宋无符二年(1099)在今西安乡置西安州。无代为豫王军屯之她,明代为藩王放牧之区,至清初长达千年间,没有留下一奉她方志书。  相似文献   

8.
正自元明起,中央势力在黔地逐步渗入,贵州与外部世界的各种联系日益加强。自洪武年间大军西来,军屯兴起,贵州开始了大移民时期。其后的改土归流,亦使无数省外饱学之士进入贵州为官,无论是调任的还是谪迁的,他们在贵州的文化活动对于贵州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疆土分属卫所军事与府州县行政两套系统管理,作为明王朝的龙兴之地,洪武、永乐年间,凤阳地区先后设置十五卫二所,这些卫所均需承担屯田任务。明初,尤其是洪、永之时,国家大兴屯田,凤阳地区军屯亦兴盛。永乐末年,随着京操、漕运等军役名目的不断增多,加上军官科害等原因,一直到嘉靖中期,凤阳地区军屯不断衰落。嘉靖中后期采取了相关整顿屯田的措施,军屯废弛的状况有所好转,该局面一直维持至万历初年。明末,由于战乱等原因,各卫所屯政彻底败坏。通过对明代凤阳地区卫所屯田、屯军、子粒、科则等进行阶段性的定量考察,有助于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该地区在明代的农业发展状况,对研究明代农业史、军事史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彝乡明珠     
迤沙拉,彝语意为“水落下去的地方”。迤沙拉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彝族自然村,是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该村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居住史,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96%。据明《滇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一批受命军屯的军人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处陆续来到此地,  相似文献   

11.
董淑军 《收藏家》2007,(12):61-66
洪武时期的青花瓷,是近几十年来陶瓷研究的重点。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洪武青花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常把洪武青花瓷视为元青花瓷或归于永宣青花瓷之列。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  相似文献   

12.
道教在福泉     
道教传入平越最迟在元末,明初道观香火极盛,洪武初平越建卫,多建寺庙、道观,城内外有道观十余处,其中著名的有仙人洞、凝真观和福泉山上的高真观。高真观是四川行省境内的十大道观之一。洪武间平越卫属  相似文献   

13.
明代,福建作为东南海防的重要战略地带,普设军屯,以屯养军,而明代史料中所记载的福建军屯田亩数额却疑点重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通过考辨和甄别相关史料,初步探析明代史料中的三组军屯数额所代表的时间,并探讨数额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不妥之处,还望学界前辈同仁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4.
于秋伟 《收藏家》2010,(12):55-60
鲁荒王朱檀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史料记载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朱檀喜爱文学,谦恭下士,颇得朱元璋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南京明城墙砖文中保存的信息有助于对明初役制组织的研究.从已发现的"均工夫"纪年砖可知,明初筑造城墙所需工役人员主要以均工夫役的方式获得,早期组织形式并不完备:约洪武十年后发展为推行以"甲"为建制的基层组织,从官吏到基层的组织形式巳基本完备;至洪武十七年停止.与凤阳中都明初砖文比较可知,这一基层组织形式可能借鉴明中都军工...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卫所制度,以为有明一朝的军事定制,与卫所制度相依附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是军丁及其家口必须实行屯田。关于军屯,载在《明史》中的篇幅不多,且是概括全国军屯概貌的文字,故本文拟将设在鄂西山地的施州卫所的军屯作较为具体翔实的展开,俾便人们阅读《明史》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古钱     
洪武通宝《明史·食贷志》:"(明太祖)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五等: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一钱止。"钱文楷书。背文纪重:一钱、二钱、三钱、五钱、一两;纪值:一、二、三、五、十;纪局:京、北平、鄂、浙、济、桂、福、豫、广。实测当十大钱径4.6厘米,重34.4—37克;当一钱径2.45厘米,重3.4—3.6克。各局所铸大小轻重不一(图一)。  相似文献   

18.
正新疆的军屯在汉朝就已出现,至清朝其地位更加重要,它在维护新疆统一和安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多载于各朝实录、官私史书、地方志、奏议、文集、笔记等。屯田既包括军屯,也包括民屯。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新疆屯田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已有学者对此作了总结。军屯作为屯田中的独立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作用,学界对其研究成果却重视不够。本文拟对近40年来新疆军屯的研究作一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日后研究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19.
黄卫文  蔡毅 《东南文化》2011,(1):105-112,132
故宫博物院藏有传承自明代宫廷的清官旧藏洪武瓷67件,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明代官窑瓷器特点,器物风格具有鲜明的由元至明过渡阶段的时代特征.结合景德镇明洪武制瓷历史背景、洪武瓷研究以及其在清宫中的原藏位置,可知清宫旧藏洪武瓷是景德镇洪武官窑受命为宫廷烧造的瓷器,反映了此时景德镇制瓷风格处于由元至明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20.
刘晓东  年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29-139,162,163
洪武朝外廷政治的演变,与"国本"问题有着莫大关联。东宫官属的嬗替,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洪武朝诸大案依次衍生的内在逻辑性。初期东宫官属的设立与勋臣兼职,虽有效平衡了政局,却造成了浙东派势盛的隐患,这也成为朱元璋首先从浙东派入手清除外廷政治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洪武十年,东宫官属的调整与太子的正式预政,揭开了朱元璋谋划已久的"废相收权"斗争的序幕。洪武二十三年前后,从"詹事院"到"詹事府"的转化,则是朱元璋针对太子死后新的政治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稳定"国本"的重要举措,并与蓝玉党案相表里,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东宫官属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