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的经济学家河上肇,1879年(明治12)10月20日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岩国市一个下级士族之家,其父做过很长时期的村长。山口县即过去的长州藩,曾在明治维新的变革中起过主导作用,出过一大批“志士仁人”,因此,在维新成功后的明治政府中、军队中,“长州帮”占有很大势力。在山口县的青少年中有一种学习彼等先辈,也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或志士仁人的气氛,而经过  相似文献   

2.
<正>渡边满子著,薛轶群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13万字,39元该书是"中日历史问题译丛"系列图书之一,传主大平正芳担任外相期间,协助田中角荣首相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此后还担任过日本第六十八、六十九任首相,是日本战后著名政治家之一。时至今日,"为何现在仍需要大平正芳"依然是日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他被认为是日本对政治形势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著名政治  相似文献   

3.
中日历史问题其实是反映在政治判断、民众感情与学术研究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的问题。政治层面的问题主要是由战后日本一些政治家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没有反省意识,掩盖了日本和平力量的积极努力而引起的。与日本社会和平力量共同抵制保守与右派政治家关于战争责任的错误政治判断十分必要。历史记忆源于不同的战争体验,因此导致中日两国民众层面对历史问题认识的差异,而且容易带有明显的感情因素。解决融入感情因素的民众层面的历史认识的差异,主要的方式应是促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学术层面的中日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的思维逻辑、研究方法等方面。科学地研究中日历史问题的具体问题,从学术研究的高度为政治家与民众之间的对话提供准确客观的历史依据,促进在不同层面建立对话的话语体系是中日两国历史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十分同情和尊敬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利用自己社会名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帮助和保护过不少共产党人。1925年5月30日,日英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勾结,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工人代表顾正红,“五卅惨案”发生。  相似文献   

5.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日本的政治家和文化界,都承认中国书法是日  相似文献   

6.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同时也是日本政界罕见的博览群书、思想深邃的思想家。大平先生留给他的国民的思想财富,较之作为政治家所馈赠给其国民的更多更丰富。随着时间的流向,其思想智慧之光愈加放射出夺人的异彩,由此引起了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的极大兴趣。大平先生是中国人民熟悉并信赖的老朋友,对于中国问题及两国关系,他是以政治家兼思想家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的。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纵贯古今,横亘东西的立体的中国观。正是以这种坚实的中国观为理论基石,在开拓中日友好道路的关键时刻,劈荆斩棘,义无反顾,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和探寻面向未  相似文献   

7.
1877年前后,中日之间曾经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轮船招商局借款交涉。为筹集收购旗昌轮船公司的款项,招商局会办朱其诏曾经向日本探询借款之事,日本也派人到上海与其谈判。双方虽然有过几次会谈,但在抵押品、利息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此议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然而这次短暂的谈判却非常特殊,它不仅是招商局的首次对外借款交涉,还是近代中国的首批实业借款交涉之一,在近代中日经济关系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石原慎太郎当选东京都知事看日本右翼势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9年的日本地方选举中,备受日本国内外瞩目的东京都知事一职由右翼势力代表人物、无党派候选人石原慎太郎以压倒性优势获得。在这次选举中,石原获得了30.6%的选票,不仅超出了获得东京都知事职位所需的25%的得票率,而且还遥遥领先于其他候选人。右翼政客石原当选为东京都知事引起各方关注并且发人深思。由于其力主反华排美,并且也要对中央政府说不,因此,石原的当选将对日本现政府及日中、日美关系产生影响。  一、石原作为著名作家和右翼政治家在日本有极为广泛的影响现年66岁的石原曾担任运输大臣,是著名作家和右翼政治家,他在50年代…  相似文献   

9.
在距今九十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有几个怀有扩张主义野心的美国人曾策划过一场密谋,企图趁日本攻打北京之机,在中国实现改朝换代,由李鸿章父子取代清朝统治中国。这件事迄今在国内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的论著中似乎还没有人提及,知道的人大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贡献,亲历二次大战的一些政治家如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说:“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①1951年9月2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也盛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②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也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  相似文献   

11.
朱良 《炎黄春秋》2007,(6):28-31
近几年来胡锦涛同志同一些国家领导人和日本政治家会见时,曾多次强调双方青年间友好来往的重要性并达成了不少青年交流的协议。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时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日友好的未来和希望,《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双方就双向实施两国青少年大规模交流计划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比较研究苏生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是近代中日两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们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进程。而外交活动又是其至关重要的方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之间曾经有过多次交锋。其中以甲午战争前后的交锋最为激烈,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也是已故大平总理豁出性命,作出决断,而又为之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值得纪念的20周年。 大平正芳是日本战后历史上的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胆略的杰出政治家,是前日本首相,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法学博士。他长期从事中日友好工作。早在池田内阁任官房长官、外相  相似文献   

14.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自滦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持御侮”,为团结抗战而奔走,为人民民主而献身。他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斗士和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除此之外,他的言语,尤其是他曾立过的四次遗嘱,也有力地证明了冯玉祥先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冯玉祥一生曾立过四次遗嘱。1932年1月18日起,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接连在上海寻衅,制造事端,28日,驻上海的十九路…  相似文献   

15.
王梦奎 《百年潮》2011,(6):10-16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是经邓小平同意,由当时中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大来佐武郎于1980年共同谋划发起,1981年4月正式成立的。中方的首席代表是经济学家马洪(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日方首席代表是经济学家向坂正男(时任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理事长)。谷牧和大来佐武郎分别担任交流会中方和日方顾问。同年5月,在日本箱根举行第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宗道一 《百年潮》2012,(5):31-35
正40年前,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著名政治家藤山爱一郎曾给予高度评价:"他……铺平了对日关系上一条广阔的道路。多亏他这种作风,流水般地导致了两国邦交的恢复,促进了后来交流的发展。"但不太为人知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廖承志被批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讨论日本对1960年代中苏分裂带来的冷战政治转型的反应,揭示日本两派政治家们对中苏关系的看法:"保守主流派"的政治家认为,中苏关系将会分裂,并预感到中国将加入西方阵营对抗苏联。而"反吉田派"政治家则认为,中苏关系是稳固的,并重视日本同苏联的关系。虽然两派都影响了1960—1972年间的日本对华和对苏外交,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所有首相都来自"保守主流派",因此,"亲华反苏"的路线在此时期的日本外交中相对更为重要。虽然从总体上看,日本对这一时期的美、苏、中三个大国之间的国际政治影响甚微,但是田中角荣的亲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对国际秩序乃至推动中国融入西方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兴勇 《炎黄春秋》2009,(10):74-75,63
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素以知日著称,曾写过《日本论》,对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风俗有过精当的描述。殊不知戴季陶对印度也颇有研究,而且长期热心于发展中印文化交流,为沟通中印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审视——北京大学中日关系史研讨会纪要牛大勇1996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美国华人学术团体日本侵华研究学会联合在京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对日本侵华战争进行历史再审视。与会学者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李锐、白介夫,中...  相似文献   

20.
日本女性的政治力量——大平正芳的女性观刘荣日本已故前首相大平正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生前不仅为日本描绘了一幅走向未来的蓝图,而且在传统的自民党男人统治的世界内,不断提醒那些麻木不仁、以陈腐观念看待女性、甚至轻视、讨厌女性的政治家们:必须重视女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