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2010,(6)
<正>最近,上海文史馆钱伯城馆员在《北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大作《气节问题漫谈》。说是漫谈,却十分严谨,对古往今来中国人关注的气节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钱老认为,气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很尊崇的一个道德标准。气节包括了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东学术,经史并包,但以史学为显著。黄梨洲肇端,万季野绍绪,全谢山恢张扬厉,自成格局,汇合成所谓“浙东学派”。这篇文章主要讨论谢山的史学精神。(一)谢山著述甚富,如《七技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经成《宋元学案》等,都是上乘之作,但最能体现其精神者,莫如《给俺亭集》。集中多碑版传状之文,仿梨洲而青出于兰。由于对象泰半为抗清不屈之土,可以用“褒奖气节”四字来概括。笔者也撰写过几篇小文,略加发挥。虽然如此,我认为谢山的史学真说不局限于此。不宜在这方面过于强调——有些学者甚至把“褒奖气节”扩张到…  相似文献   

3.
乾隆元年(1736),全祖望撰《移明史馆帖子》六通,商榷《明史》之《艺文志》、《史表》、《隐逸传》、《忠义传》,由于此期史馆审订《明史》之处甚少,其建议未予以采纳。《明史》刊刻之后,全祖望遂先对《明史》进行纠缪订误、补充史料,撰写了大量墓志传状题跋之文,极力褒扬明末清初抗清人物的忠义气节,充分彰显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治史风格。深入探究全祖望对《明史》之检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全祖望史学思想和治史特色,还有助于深入研究清朝官修《明史》之得失。  相似文献   

4.
张朝晖 《神州》2013,(4):45-45
位于畿辅重地的河北省沧州市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有着“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的说法。这里的习武之风由来已久,据《汉书》记载,沧州在汉朝时便有尚武之民风。习武之风兴起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在沧州尚武之风的形成中,移民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曹国庆 《南方文物》2009,(4):173-176
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宋季丞相江古心学自丘柯,道陈尧舜,以文章、气节、政事显于时彰于史,即怀瑾握瑜之士,渐仁摩义。接踵先后。《大忠集》者何,盖宋元之际刘埙所欲辑校之稿。刘氏缅顾先贤之德业文章,拟将江古心与文文山之文联而结集,题曰《宋朝大忠集》。然毕其身而未竟,复以世代迭更,灾变相寻,致辑稿湮没散佚,言者无不惜焉。  相似文献   

6.
<正>李世熊(1602—1686年)字元仲,号愧庵,自号寒支道人,福建省宁化县泉上里龙乡(今泉上镇所在地泉上村)人。明末清初方志家,以其高尚气节、方志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二十五史》之《清史稿》(下册)、《福建通史》和民国、新中国两版《宁化县志》均有列传,是宁化历史上方志成就最高、文史著述最多的客家历史文化名人~①。本文以宗夏曦编校《寒支诗钞·寒支先生岁纪》为主线索,参考其他史籍载李世熊  相似文献   

7.
正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气节为时人所重。蒋捷长于词,有词集《竹山词》(现存九十三首又一阙)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三)评蒋捷《霜天晓角》  相似文献   

8.
何之元,南朝梁时庐江县人,约生于梁天监元年(502年),卒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何之元出身官僚世家,自己于天监末年入仕,因平时为人骨鲠有气节,故失意于官场。于是他遂屏绝人事,锐意著书,陈亡之岳,移居党州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穷卒于家,著有《梁典》共三十卷。  相似文献   

9.
快意湖北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8,(3):24-25
湖北是个快意的源泉地,走在荆楚之地上,人会油然而生些许贪恋的心绪。 贪恋这里曾是屈原的楚国,文明灿若繁星,张扬到了极致,也绚烂到了极致,着迷于楚地的青铜,丝绣和漆器,更不用说《离骚》和《橘颂》,那基本上就是气节与浪漫的双重代言;  相似文献   

10.
清济南田受日:“黔之人物,尹珍以上无论已。明之以理学、文章、气节著者,如孙应鳌、李渭、陈尚象、以及王训、詹英、黄级、秦禹、蒋宗鲁、徐书、田秋、徐卿伯、易楚诚、张益提、许奇、申桔、吴准、邱未实、潘润民、王产远、蒋劝善,皆大雅复作,声闻特达者也。而文恭为之最。”(《黔书》卷三)独山莫友兰先中亦云:“先生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黔诗纪略》卷五)所论极是,如实评价了孙应鳌的道德文章在明代贵州的崇高地位,有关孙应鳌生平事履的记载,有郭子章的《理学传》、邱禾实的…  相似文献   

11.
方孝标《光启堂集》清楚地昭示了他游闽越的原因,《钝斋文选》虽系游滇黔的归后作,并大量收录了他游滇黔的纪闻作品,但对滇黔行的游因只字未提。方孝标游闽越滇黔都是为了借贷还修城的欠款,任务完成即归。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中朝廷加给方氏的归顺"吴逆"罪和方氏乡党赞美他的"气节说"都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12.
正朱自清(1898-1948)留给世人的印象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散文家,《背影》《荷塘月色》等一系列佳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其二是民主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却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这些都是历史和教科书中的朱自清。生活中的朱自清要远比这丰富的多,比如他喜欢欣  相似文献   

13.
班固在《汉书》中大力表彰隽不疑、疏广、贡禹、彭宣等由儒学进身而能清廉自守、不恋权位、犯颜直谏的"清节之士";又秉笔贬斥匡衡、张禹一类以儒学装潢门面、登上高位、贪婪自私、阿附媚从的伪善小人。由此证明儒学盛行之后,滋养了一批体现文化精华、气节高尚的人物,同时又有一些庸才以诵习经书作为向上爬的手段,成为尸位素餐、不顾民生疾苦的禄利之徒。《汉书》对这两类人的描述和品评,为我们思考儒学的历史作用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王原茵 《文博》2014,(1):64-69
西安碑林旧藏《故京兆刘处士墓碣铭》,志铭仅千字,却勾勒出一位恃才傲物、个性古怪、坚守气节以及命运多舛的古物收藏鉴赏家的形象。虽为处士,但受到多人的赏识,其中不乏大家名家,如元代著名文学家杨奂、邳邦用等,宰相李适之、漕使庞才卿、内翰王清卿、宋孚孺、御史商平叔等也对他欣赏有加。碑铭同时涉及了金代一些历史事件,资料珍贵,可补史之阙。  相似文献   

15.
张国华 《文史月刊》2014,(11):10-13
看过《七剑下天山》的人一定会记得傅山这个人物。他是山西籍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悬壶济世,道德文章泽被四海,其书法墨香,丹青灵气,经他改进的竹叶青酒醉倒无数英雄骚客。他是一个旅行家,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在有生之年曾六赴灵石。他何以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如此青睐?通过《傅山六到灵石》一文,可对此作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6.
易堂九子是指甲申之变后,集结并隐居于江西赣南宁都翠微峰上的一个文人集团,以当时文名远播的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详(后更名为际瑞)、弟礼、姊丈邱维屏及宁都李腾蛟、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易堂诸子以气节文章显声一代,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交游造士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其中又以各地遗民为主。岭南与江右地壤相接,故而易堂诸子与岭南遗民互通声气,缔结良谊。他们切劁文章,砥砺气节,在明末清初遗民中具有典范意义。故于此述其交谊之笃,以见其遗民之志。  相似文献   

17.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是一位气节高尚、才貌双全的女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柳如是视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风流名妓。其实,据拙著《柳如是新传》考证,马湘兰、顾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门、李香君等六人是秦淮妓,陈圆圆是吴中妓,柳如是是吴江妓。今人把...  相似文献   

18.
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介绍冯道其人入手 ,分析了五代至北宋时期对其评价的变化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也正是北宋气节观内涵发生变化的过程。“气节”作为一个道德和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原始儒家的气节表现在忠于“道”。从秦汉到五代 ,士大夫基本上仍持原始儒家“从道不从君”的气节观。这种观念在宋初的延续不仅反映在当时人对冯道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宋初两位最受称誉的宰相———赵普和王旦 ,都被后人认为是“类冯道”。而到了北宋以后 ,法家的“忠臣”概念被纳入了儒家的“气节”范畴 ,“死事一主”的忠节几乎完全等同于气节 ,成为臧否人物的绝对标准。由此 ,不仅对冯道的评价已成定论 ,而且如何评价冯道 ,也成为士大夫是否有气节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洪武二年二月丙寅,诏修《元史》,以宋濂和王祎为总裁。宋濂以“博极群书,为文醇深”著称于世,是明代“台阁体”文风的先驱;王祎于奉使招谕云南时壮烈牺牲,列名《明史·忠义传》。他们二人,一个是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史学;一个是气节掩盖了史学,他们虽然撰有《元史》和其他史著,但是史学史上很少谈到他们。本文预备谈谈他们的史学成就。(一)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又号龙门子、玄真子,先世为金华潜溪人,至濂时迁居浦江,遂为浦江人。他自幼英敏强记,初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后又游柳贯、黄(氵晋)之门,二人皆亟逊谦,自谓勿如。元顺帝至正年间,元廷大臣拟荐擢濂为将仕佐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自古以来,布衣人史馆,乃儒者之特选,被认为非常  相似文献   

20.
<正>竹自古就受到中国人的偏爱,被奉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是气节的代表。苏东坡曾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又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画中的劲竹,到《红楼梦》潇湘馆窗前的柔竹,同样的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