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璇琮  周建国 《文献》2004,(2):60-69
一 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历史名画,历来以为是唐初阎立本所绘.徐邦达先生主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对此画是如此说明的:"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宋摹本)","设色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西藏使臣禄东赞的一段故事.画中李世民乘坐着'步辇',由四宫女抬行.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同志编的《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刘凌沧同志写的《唐代人物画》、何乐之同志写的《阎立德与阎立本》,潘絜兹同志写的《阎立本和吴道子》,都收入了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何乐之同志并根据清代《石渠宝笈》,明代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宋代沈作宾、施宿(嘉泰)《会稽志》、李清照《金  相似文献   

3.
《文物》2020,(2)
正梁元帝《职贡图》现存四个摹本,最早为唐阎立本摹本。该本原名《唐阎立本王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唐摹本"),绢本设色,从右至左,依次先用楷书署国名,再绘使者立像。现存二十四国使者立像,首为"虏国",末为"女蜑国",均不见于传世文献。已有学者考证"虏国"为东魏国~([1]),唯"女蜑国"究竟指何国,仍无定说。传统认为,梁元帝《职贡图》,完整本应有三十五国~([2])。但唐摹本二十四国,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北宋董逌《广川画跋》,云:"秘阁《王会图》,  相似文献   

4.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北齐校书图》,旧传为唐阎立本所作,现多将其归于北齐画家杨子华名下。近年来,随着北齐考古工作的开展,学界屡屡引用此图与北齐墓室壁画进行比较,以论证高齐画风。然而,研究者对此卷的创作年代、作者、底本来源等核心问题,尚缺少专门的论述。作者从画卷中历代题跋、印鉴入手,参考文献著录,试图详细梳理作品的风格及流传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中国画中以"羊"为题材的作品,至少在隋唐时期,便已开始出现。唐朝有阎立本(601-673年)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防的《蛮夷执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福的《五羊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宋朝有苏汉臣(1094-1172年)的《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居中的《四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迪的《春郊牧羊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朝有赵孟頫(1254-1322年)的《二羊图卷》  相似文献   

6.
论阎立本《步辇图》与《历代帝王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秋 《收藏家》2003,(4):56-61
《步辇图》卷,据北宋章伯益在画末的篆书末行称,是“唐相阎立本笔”。《历代帝王图卷》,据卷后拖尾宋人富弼、韩琦、蔡襄等人的题跋,也说是阎立本笔。但此二图,它们的风格骨体、艺术水平、笔墨习惯,皆无共性,且优劣差别,有如天壤。而“帝图”所绘,经与敦煌初唐壁画第220窟以及初唐李贤墓、李重润墓、李仙蕙墓壁画相印证。其时代风格、所表达的人物气质、服饰器物、贯穿于整个画面的行线用笔,以及它们的综合艺术水平,皆完全吻合。且《帝图》所绘,其微妙处较壁画有过之无不及,证明此图的作者是初唐顶尖高手。尤以作者熟悉宫廷生活,因而卷中陈宣帝所乘的腰舆(即步辇)与舆士的挽舆特写,完全符合史书帝王小行幸  相似文献   

7.
丁羲元 《收藏家》2007,(9):33-38
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到荆州看张僧繇的画。初一见认为"徒有虚名";明日再去,看法有所不同,认为"只近代画手";第三次又往,竟叹曰"名下定无虚士",于是寝卧其下,十日不离。千载之下,读来仍有趣味,古人观世,有如此反复痴迷者。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位阎立本身上。他的传世名作《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至今烟云缭绕,莫辨真面。  相似文献   

8.
王志远  宗时 《收藏家》2006,(6):49-50
中国的佛教徒在传播佛教教义时除宣讲佛经外,还常常利用塑佛像、绘壁画佛图(藏地多以“唐卡”形式出现)和水陆道场画等形式,向百姓讲述佛经经变故事,助人修行。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名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数月前发现的明代《西方极乐世界图》拓片可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不仅蕴涵着深远的佛教教义,而且对研究明代版画也很有价值。以原故宫业务副院长杨新为首的五位故宫博物…  相似文献   

9.
聂崇正 《收藏家》2016,(8):51-54
近日看到一件清朝的宫廷绘画作品,作者为冯宁,画卷名《仿杨大章画宋院本〈金陵图〉》。画为纸本设色,纵35、横1050厘米。此图曾见于《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后又见于王以坤编著的《故宫已佚书画闻见录》、刘九庵编著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杨仁恺所著的《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劳继雄所著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等多种书内,  相似文献   

10.
近读贵刊1986年2期杨永宽同志的文章《土尔扈特归顺图》介绍,受益非浅,尤其是故宫的流散文物又一件重见了天日,实在令人高兴。关于此画的创作经过及有关事宜叙述较详,实堪称赞。关于该画的作者问题,有些不同的看法,愿提出讨论。这件画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十册二九九页中,该书是这样著录这件作品的:裘曰修书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一卷。  相似文献   

11.
栾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119-129+143
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所载题跋多达12卷400余篇,其中有数卷单列为对“家藏御书”和“家藏法帖书画碑刻”的题跋;周另有《跋欧阳修自书诗文稿》和《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两件“家藏”题跋的墨迹存世。本文拟将文献记载与作品实物相结合,以周必大对“家藏”作品的题跋为核心,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收藏取向和鉴藏理念,作者认为周必大收藏书画更看重其中的文献价值,而非艺术造诣,由此可进一步探讨士人官员的书画收藏及鉴藏家身份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更正     
正本刊2013年第4期《再论〈步辇图〉为阎立本真迹》一文的作者丁羲元,原工作单位为"上海美术馆",并非"上海博物馆";2013年第6期黄珊论文《从陶瓷考古角度论元代景德镇的外来工匠——以青花和孔雀蓝釉瓷器为中心》,页56页下注②不正确,应为刘新园《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载《文物》2001年第11期;2013年第6期目录中《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综述》,作者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15,(11)
<正>"中国唐卡系列丛书"是文物出版社首次大范围、系统性推出的展示、研究唐卡的最新成果作品集。《中国唐卡》精选了藏区六大画派的代表性唐卡,其中大部分是画派创始人的亲笔画及画派所属寺庙的镇寺之宝。《匝嘎利》共收匝嘎利3000余幅,风格多样。《噶玛噶孜画派唐卡》收录了10余位噶举派高僧、上师的300余幅作品,系统展示了该派经典唐卡。《新概念唐卡》收录唐卡170余幅,作者用装饰性、象征性的符号、法器等来表达深奥的佛学内涵,突破了传统唐卡的思维定式,画风自由开  相似文献   

14.
我观步辇图     
丁羲元 《收藏家》2003,(6):28-31
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到荆州看张僧繇的画,初一见认为“徒有虚名”,明日再去,看法有所不同,认为只“近代画手”,第三次又往,竟叹日“名下定无虚士”,于是寝卧其下,十日不离。千载之下,读来仍有趣味,古人观画,有如此反复痴迷者。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位阎立本身上。他的传世名作《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至今烟云缭绕,莫辨真面。其《历代帝王图》,有认为是真迹,或前后判若二手,半真半伪者,或认为乃初唐郎馀令原作而宋代杨褒所摹者。  相似文献   

15.
《积雪凝寒图》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蓝瑛创作的一件山水作品。蓝瑛工书、擅画,尤长于山水。其画风融合南北二宗,属文人画的职业画家。作者通过对蓝瑛的传世作品及其绘画风格、特点的分析,试对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积雪凝寒图》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时代进行品鉴和欣赏。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0,(8)
正黄山因奇松、怪石、云海的胜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国古今众多画家去写生、采风。黄山题材画作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其特有地位。古有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画派钟情于黄山,今有黄宾虹九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佳话。张大千也创作过许多以"黄山"为题的作品,他的二哥张善同样是黄山的追慕者。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两幅张大千、张善画黄山风景的手卷作品,均为二级文物,分别被命名为张大千《黄山图卷》(图1)和张大千、张善《黄山文殊院图卷》(图2)。两幅作品尺幅相当,装裱相类,考其题跋,可知两件作品均为昆仲二人合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版画艺苑中,清代内府刊刻的铜板画,镌刻之精细、刷印装璜之考究、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及世界版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清内府刊刻的铜版画属奉赐制品,印刷数量有限多为宫廷园囿陈设物品,外界流传较少整套作品鲜为一见。而且各种书目如清内府编辑《萝图荟萃》、《石渠宝笈续编》、民国年间故宫编辑的《故宫善本书目》、《故宫普通书目》近年出版的《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台湾故宫善本书目》及其它类目录,对清内府刊刻的铜版画品种数量等著录都不尽详。有些作品未见著录。有关研究印刷史、绘画史、版画史论及铜板画时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举办陈列,往往利用辅助陈列品以补充文物的不足.辅助陈列品种类不一,有复制品、装饰品等,如照片、拓本、地图、图表、模型、沙盘、布景箱、绘画、雕刻,还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或文献摘要.绘画之中,有创作画,有临摹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陈列设计组副研究员梁德媖1954年创制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图壶图案展示图》(见图)就是首先陈列在故宫博物院,后不久推广到国内外,为博物馆和书刊多次引用的“展示图”.据作者所知,书刊采用这幅“展示图”者,有:1957年《战国绘画资料》的封面和插图;1959年《故宫历代艺术馆》插图;197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图册》第3册封面;1981年《中国古代史论丛》第3辑封面;1982年中美合编《中国古代艺术的宝藏——故宫博物院》插图;1985年《故宫博物院陈列辅助图案集》及《中国古代工艺品图案选》;还有1988年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教材《中国方志学通论》封面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非常重视表彰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不仅将他们的姓名、事迹载入史册,还描绘他们的形象,张贴或悬挂在重要的殿堂内,以资纪念并鼓励后人。如西汉时曾将苏武等人画像置于麒麟阁内,以颂扬抗击匈奴有功的大臣;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将为他打天下夺得帝位的功臣"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将";唐初的画家阎立本曾经画过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武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像》和《凌烟阁功臣像》二十四人;唐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职贡图",是南京博物院的珍藏,相传是唐代画家阎立德或阎立本所绘.但是从作品的风格与技巧来看,显然不是初唐作品,以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与之相比较,就更不似阎氏兄弟的作品.这一卷"职贡图"比初唐阎氏作品较为朴拙,而在某些方面,两者又显露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技巧来评判,"职贡图"早于初唐,可能是南北朝晚期的绘画.从"职贡图"的绘画风格所获得的这一印象,我们还可以从图上的文字,获得进一步的证实."职贡图"是一再经过重新装裱的残卷,现在只残存列国使者十二人.这十二人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蜜丹国、白题国、末国的使者.在每一个使者的后面有简短的题记,记述这个国家的情况与历来交往的事实,在倭国和狼牙修国之间,有缺佚,有关倭国土俗的记载,后半已佚,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