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鼎元视野下的清初潮汕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汕地区是中国特殊的边疆地区,其独特的地理和社会条件,使潮汕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内容丰富繁杂。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内部存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平衡,又导致中央的一些决策与潮汕地区的区域利益和发展道路产生尖锐的矛盾。本文通过清朝初期担任潮汕地区地方官、熟悉潮州民俗民情的蓝鼎元对潮汕社会的详细评价,剖析了清朝初期潮汕地区的社会、经贸问题和耐人寻味的大众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潮联轶闻     
潮汕地处南粤,南濒南海,自唐以降,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可与中原地区媲美。潮汕地区民间流传的一些对联,既重对仗、押韵,也彰现潮汕地区的一些风土人物,民风、民俗,颇具特色。笔者辑录一些潮联的趣闻轶事,或许有资于潮汕文化、民风民俗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195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七)黄昏.在潮汕地区党政的大力支持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一军一二一师三六三团、三六二团、师山炮营及潮汕军分区第一团第一营、“四支”十四团天津连等.共3000多名指战员为作战部队,三六一团1300多人为预备队.  相似文献   

4.
谱牒,是潮汕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潮汕化是本地的土化和中原的移民化,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互相吸取,逐渐融合;而后来潮汕人大量移民海外,把中华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同时又吸取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优秀化因素,带回潮汕地区,跟原有的本地化结合起来,构成独特的、中国南方色彩的潮汕化。谱牒里面大量记载潮汕移民的历程,给潮汕化添上了浓墨重彩。潮汕的谱牒,是潮人移民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今天祖籍潮汕的海外华人传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有关元末明初人虱母仙的传闻轶事至今在潮汕地区仍然家喻户晓。虱母仙当年负责设计或指导修建的寨门、祠堂等建筑物至今遗迹犹存,不少仍在使用之中;潮汕地区不少名胜古迹之形成亦肇始于虱母仙;潮汕方言中至今仍流行着一些与虱母仙有关的俗语。总之,虱母仙与潮汕地区的风物、习俗等事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潮汕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伟珍 《丝绸之路》2013,(20):66-67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东北与福建省相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地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海洋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夫茶文化。本文概述茶的起源及发展情况,阐述了工夫茶精、洁、和、敬的特点,着重介绍潮汕地区的工夫茶烹治法,以体现潮汕文化谦和、精细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潮汕地区民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但追溯源流,绝大多数潮汕民俗活动均源出古代中原民俗活动,而且沿袭、保留了当时的风俗习尚,传衍、继承着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吴芳 《岭南文史》2011,(4):38-42
潮汕方言歇后语主要指流行于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揭阳三市操讲闽南方言的潮汕地区的歇后语,它是潮汕方言俗语中的一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写照。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潮汕方言歇后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潮汕民间文化,印记着潮汕地区老百姓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9.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每一次理事会 ,饶宗颐教授都有一番精彩的演说。在1996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四次理事会”上 ,饶老关于澄海县樟林港是樟脑树成林的地方的提醒 ,引起了潮汕史学界的注意。潮汕古时樟树成林 ,很多地方的地名都与樟树有关 ,如“樟溪”、“樟山”、“樟树下”、“樟冈”、“樟冈仔”、“樟林”等等。从地名分布情况看 ,古时潮汕地区种樟树的地方遍及澄海、饶平、大埔、潮安、潮阳、普宁等县 ,直至潮汕各地 ,分布广 ,种植规模大。但何时毁林 ,并使潮汕樟树近乎绝迹呢?据记载 ,大规模毁林起于清初斥地迁界。那时…  相似文献   

10.
潮汕地区的凤凰山区,是畲族的祖居地。元末明初,潮汕地区的潮安、海陆丰、潮阳、饶平、惠来等县,都有畲户人家。明地方志书记载,在潮汕七八千里“百越”杂居地中,“有土畲人居住”。这些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畲户男女皆椎髻、箕踞、光足而行,依山而处,常扶弩矢,射猎为业。”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地区凡人口较多 的城镇,几乎每所中学都成立了抗日宣传 队、话剧团(社)。此外,也有由工人、市民所组织的类似团体。通过独幕话剧、大型话剧宣传抗日救国,是这一时期爱国爱乡人士最活跃、成绩最显著的义举。爱国青年运用话剧这一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武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为潮汕话剧运动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一、潮汕女性艺术源流作为世界古代文化中一种带有普遍的深刻的社会现象 :人类文化艺术之花胎息于女性文化①,潮汕文化也毫不例外。远在新石器时代 ,潮汕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劳动。1961年潮安境内发现陈桥村、石屋山、海角山、梅林湖四处贝丘遗址 ,出土文物除很多石器、骨器外 ,还有大量陶片。潮阳、普宁、揭阳、饶平等处 ,也相继发现同一时期类似遗址。当时母系氏族公社制陶业较为发达 ,制陶业作为一种专门技艺 ,陶工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妇女担任② 。彩绘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1982年在揭阳发现的宝山遗址 ,发…  相似文献   

13.
正一近代潮汕地区渔业概况潮汕地区在古代主要包括粤东地区和赣南、闽南一部分。今主要指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所辖区域。潮汕因受韩、榕、练、龙、鳌、濠6条江和黄冈河、狮石湖水等入海江河影响,沿海水质肥沃,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丰富,成为多种经济鱼、虾、贝、藻类群集与产卵、孵化和索饵的优良场所,是粤东渔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盐综合生  相似文献   

14.
潮汕区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潮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发展,推陈出新,以其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而饮誉海内外。近日,由著名汉学家饶宗颐先生题签、潮州民间美术专家、收藏家杨坚平先生编著的《潮州民间美术全集》,已由汕头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潮州剪纸》、《潮州木雕》两卷已面世。第三卷《潮州陶瓷》也将付梓,其余三卷《潮绣抽纱》、《潮州泥塑》、《潮州民间绘画》计划在2001年全部出版。《潮州民间美术全集》的出版,填补了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种类的潮汕地区一直未有一套完整地、系统地介绍民间工艺精品图集的空白。出版这样一部大部头多卷本的地方民间美术全集在我省也属首创,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潮州民间美术全集》编著者杨坚平先生从事潮州民间美术创作、研究、收藏工作已近50载,对潮汕地区繁多的民间工艺门类的历史源流、创制流程、艺术特色以及各地作品的流派、审美倾向均了如指掌。他从长期对潮州民间美术的研究和潮汕民俗知识的积累中寻绎自己的新思路,全方位地对潮州民间美术作全景式的扫描,从种类繁多、浩若烟海的民间工艺作品中筛选了艺术价值高、最具潮汕特色的剪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古代化中一种带有普遍的深刻的社会现象:人类化艺术之花胎息于女性化,潮汕化也毫不例外。远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劳动。1961年潮安境内发现陈桥村、石屋山、海角山、梅林湖四处贝丘遗址,出土物除很多石器、骨器外,还有大量陶片。潮阳、普宁、揭阳、饶平等处,也相继发现同一时期类似遗址。当时母系氏族公社制陶业较为发达,制陶业作为一种专门技艺,陶工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妇女担任。  相似文献   

16.
潮汕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李益杰潮汕地区是广东华侨最多的地区之一①,广大潮籍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浪潮掀起后,广大潮籍华侨热烈响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协助孙中山筹建革命团体新加坡同盟会分会是...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地名是地域性的.因而具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与其他地方一样.潮汕地名也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其出处多种多样。按林伦伦先生的研究,潮汕地名的出处.主要是潮汕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潮汕经济类型及物产情况、潮汕历史事件、潮汕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8.
一、三苗非潮汕地区原始土著畲族之先民拙文《论古揭阳与闽西南及赣南的关系——兼论(揭氏族谱)的史料价值》①曾就上古的潮汕前史以及原始土著等相关问题作相关的讨论。近期,由于地方上有的文章对潮汕族源有不少误解,认为“畲族是东夷三古帝南迁苗裔之一,非原始土著”;“三苗即今瑶、畲、苗等族先民”;“畲族籍出东夷,是南迁而来,故应作迁久成籍的土著较宜”等,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9.
钟浩 《广东史志》2004,(1):22-24
4年前正式出版发行的《汕头市志》,全志四册约650万字,历15载编纂,三易其稿,凝聚了6000多位甘于奉献的专兼职编志人士的心血,汇集了潮汕地区的天文地理、政治历史、社会经济、地方风俗、人文科研等丰富资料,堪称是潮汕有史以来首部较完整的地情书和工具书。  相似文献   

20.
潮汕人把以蔬菜、水产品等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统称为杂咸。潮汕杂咸是潮汕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潮汕美食更具地方特色。潮汕有哪些主要杂咸?潮汕杂咸体现了哪些潮人精神?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粗浅的探析.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