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尔塔协定》与中苏谈判1945年6月27日,中国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及其随员,搭乘一架租用的美国飞机,由重庆起飞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他此行的任务是,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苏联政府举行谈判。中、苏两国政府之间曾于1937年8月签订过一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而在此时,为何又要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呢?这要从《雅尔塔协定》谈起。1945年2月上旬,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三国领袖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该协定全文如下:“苏美英三大国领…  相似文献   

2.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此后几年,中苏签订了3笔共2.5亿美元的援华贷款.另外,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中国从苏联得到985架飞机,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关枪和2050辆卡车及其他物资装备.苏联还向中国派出了6个飞行中队的志愿航空队,协助国民党政府建设空军和参加对日空战.这一时期,苏方在华军事顾问和专家达3665人.  相似文献   

3.
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苏关系史研究二题李嘉谷一、七七事变后中国要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中苏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奠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随即中国政府派遣以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为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为副团长的"考察苏联...  相似文献   

4.
杨耀健 《文史精华》2005,(12):12-17
初期关系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抗战前的中苏关系微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旗帜鲜明地声援中国抗战。7月13日《真理报》发表文章,14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接见中国大使蒋廷黻,表示愿意援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苏关系。8月21日,中苏两国代表在南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苏联对中国的重大道义支持。签约后,蒋介石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1938年2月,又派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斯大林明确表态,“苏联愿始终相助”。2月7日,中苏签订《军事航空协定…  相似文献   

5.
1924年中苏双方签定了《中俄协定》和《奉俄协定》,规定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平等地经营管理。1933年5月,苏联却单方面提议转让中东路给日本。6月25日,苏联、伪“满”、日本三方代表在东京举行第一次会议,谈判转让中东路问题。会议共召开58次,历时21个月,由于苏联在售价问题上作了妥协,苏  相似文献   

6.
苏联为扩张其战后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在《雅尔塔密约》中要求外蒙古独立.于是,中苏两国在1945年进行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中,外蒙古问题成为一个焦点.这一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外蒙古独立问题,二是外蒙古疆界问题.但是,既往研究对外蒙古疆界问题的重视不够.其实,国民政府不仅在波茨坦会议期间,重提外蒙古疆界问题,而且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缔结过程中也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处心积虑,使这一问题不仅在中苏谈判中为保护中方权益发挥筹码作用,而且在条约换文的规定中还为未来的疆界谈判留了余地.这一问题给国民政府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后来的彼此疆界纠纷带来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从苏联购买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的易货援助贷款,并派遣三千多名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专家以及数百名空军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8.
1932年和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向苏联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互助条约问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争取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促使苏联出兵参战,成为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工作的重点。这一条约最终未能订立,但有关交涉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结束。本文探讨了这两个条约的相互关系及交涉的全过程。关于互不侵犯条约,重在分析国民政府从首先提议,到不愿订立,再到急于签订的种种原因。关于互助条约交涉,则着重梳理其过程,并分析其对中国战时外交的影响。本文最后指出,两个条约交涉的不同结局,是由两国战略利益的异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苏之间在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新疆、蒙古和东北问题上。中苏谈判期间 ,斯大林做出两次重要让步 :一是在毛泽东的执意要求下同意废除旧条约 ,签订新条约 ;二是周恩来巧妙地把蒙古问题与东北问题拴在一起 ,迫使苏联同意按中国的要求归还中长铁路和旅顺港。中苏之间国家利益冲突的解决 ,一方面使中苏同盟关系得以在法律的基础上确立起来 ,另一方面也迫使斯大林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以保证苏联的亚洲利益 ,并能够继续其远东战略。  相似文献   

10.
张振江 《史学月刊》2004,7(12):74-80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柬,姜苏在东哑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1.
周晓沛 《百年潮》2015,(1):29-36
<正>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这场谈判谈了断,断了谈,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形成东西战争策源地。受到威胁的中苏抓紧复交,并形成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外交战略。苏联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倡导建构集体安全体系,防止战争;次则军事援华以拖住日本,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而中国的外交战略是:首则寄希望于日苏战争,或推动苏联直接参战;次则获取苏联的军事援助,独力抵抗日本。最后,经过艰难协商,中苏均达成了自己的最低外交战略目标,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开始军事援华。其中,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培训中国空军,重塑中国空军的肌体,同时,亲自驾机参加战斗,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过渡到相持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为此,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也付出巨大牺牲,其英勇事迹成为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及中国由苏联购入武器的借款协定之后,国民党政府参谋本部次长杨杰率“实业考察团”赴苏,与苏联方面先后商谈四次,以解决中国购买苏联械弹及聘用苏联军事技术人员的各项具体事宜。苏联政府据此与国民党政府进而签定的中苏换货契约,曾以大批械弹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纪念“7.7”抗战50周年之际,特将该记录稿编选公布,供研究抗日战史和中苏关系史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立场.从蒋介石这一时期日记看:蒋对日本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主张抵抗,反对妥协退让:蒋积极推进国共第二次合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迟滞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为抗日战争从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这一行动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提前结束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苏联出兵东北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特别是在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作用,在中苏史学界过去的研究中却较少受到重视。在中苏双方历来的政治文件和研究著作中,或者出于政治需要,或者由于思想禁锢,人们都较  相似文献   

16.
八年抗战时期的中苏贸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贸易,是远东两个反法西斯大国——中国与苏联之间友谊的物质体现。当时,两国政府求同存异,力图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在维护各自的民族利益、维护国际和平的斗争中相互支援,开创了中苏关系史上十分珍贵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派人与苏方谈判,提出收回中东铁路,遭苏方拒绝。7月11日,张学良部占领并宣布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中苏双方矛盾开始激化,随后爆发了战争,史称“中东路事件”。同年10月,中国东北海军江防舰队与苏联阿穆尔河(阿穆尔河即俄语黑龙江)区舰队在邻近中苏两国分界线的黑龙江同江县水域爆发战争,史称同江战役,也称三江口战役。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王哲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欧先后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战争祸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纵容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与英法等国的态度不同,苏联则推行"集体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国政 《人文地理》2001,16(2):26-30
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的当然继承国,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目前俄罗斯承袭了苏联后期的亚太战略,并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有所发展。本文在分析苏联后期实施亚太战略与政策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俄罗斯目前实施亚太政治经济战略的新东方政策与措施,并对其远东同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的近期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述了中俄关系对实施其亚太战略的重要性;指出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两国各自的地缘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一、从苏联一贯和平外交政策,说明三国谈判失败的原因第二次大战后,由于美帝国主义背弃战时国际协定,实行侵略扩张政策,使世界形成两大阵营,美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为了破坏苏联在全世界爱好和平广大人民中的威信和影响,故意歪曲历史事实,对于一九三九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订立,纵情攻讦与疯狂中伤;硬说苏联利于爆发世界大战,而不要求世界和平的继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由于苏联不同英法订立互助条约,而与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所促成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