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推进抗战外宣,李石曾等人在巴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海外通信社——世界电讯社。杨光泩出任世界电讯社社长后,极力推动电讯社的业务发展,为争取国联各国的舆论支持而努力。日本退出国联后,国民政府中止了对世界电讯社巴黎办事处的资金支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杨光泩又被委以外交宣传的重任,世界电讯社巴黎办事处得以重新设立。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国接受苏俄文学的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接受苏俄学资料的疏理,分析了当时中国接受苏俄学的特点。认为由于战争的共时性特征.中国学在这一时期通过对苏俄学的接受,参与到了世界学中。中国接受苏俄学的指向性十分明确:直接为抗战服务。由于遵从实用性的审美标准,中苏两国战争学都将英雄人物神化,忽略了战争本身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左翼文学的苏俄体验涵盖了起源、产生与发展,既作用于文艺理论,又包含文学范式,并且一开始便裹挟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随着苏俄体验的持续发酵(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苏俄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其对中国左翼文学的进化与发展继续发挥作用,并走向正面。  相似文献   

4.
胡旭华 《安徽史学》2010,(4):96-101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对苏俄的看法经历了从热望到失望的变化过程.五四时期,胡适对苏俄保持了一种实验主义的审慎观察态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胡适表现出对苏俄的赞赏,但是仍未脱离其自由主义的根本立场.40年代,胡适激烈批评苏俄的专制,甚至在晚年对他一直追寻的社会主义梦想也一并放弃了.  相似文献   

5.
一发表三次对华宣言1919年夏,苏俄人民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如何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摆脱外交上的孤立局面,成为苏俄外交的第一要务。而此时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反帝“五四”爱国运动之火正越烧越旺,这使苏俄认识到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中国改善关系...  相似文献   

6.
1925年8月前,在国民党中地位并不突出的蒋介石,数月后,却一跃成为国民党举足轻重的头号人物,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许多文章或著作认为,这是蒋介石玩弄政治手腕,大搞阴谋所致。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蒋介石的发迹还与苏联顾问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20年代初期,苏俄、共产国际把视线投向了中国。经过探索,苏俄和共产国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力量,确定了联合孙中山的策略,决定选派代表到广州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革命。 众所周知,孙中山因革命屡遭挫折,决定以俄为师,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并希…  相似文献   

7.
1919年7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苏俄政府第一次向世界公开宣布的对华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中苏关系中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因其有内容不同的两种版本和这两种版本的交替出现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这两种版本是:1919年8月26日苏俄《消息报》公布的版本,和1920年3月3日苏俄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外交事务全权代表蒋纯交给中国驻伊尔库次克领事馆的苏俄政府1919年7月26日第1872号照会。两者不同之处是,前者删除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20年代初,苏俄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推进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要与中国建交并维护苏俄在华利益。为此,苏俄在中国选择能协助其实现上述双重目标的合作者。苏俄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联合组成亲俄政府,最终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从而既在中国找到了革命伙伴,又在自己最关心的国家利益问题上找到了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及其夭折——国民党谋求苏俄军事援助的最初尝试杨奎松孙中山及其国民党早期与苏俄合作的大致经过,早已尽人皆知。其北伐革命之发动与最初的成功,曾得到苏俄相当助力,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北伐的实现,首先就在于有了广东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了苏联兼并唐努乌梁海的经过: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不尊重中国对唐努乌梁海的领土主权,支持唐努乌梁海人与中国分离。1921年2月,旧俄殖民主义分子恩琴的匪军侵入唐努乌梁海,中国驻扎此地的官员和军人大部惨遭杀害。1921年夏,苏俄红军进入唐努乌梁海,盘踞海境的旧俄白党被消灭,从此唐努乌梁海的历史开始按照苏俄设计的轨道发展。1921年8月13日,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1926年通过新“宪法”,1930年到1931年开展“反封建革命”。1941年,唐努乌梁海派兵参加苏联卫国战争。1944年,唐努乌梁海并入苏联,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省。中国政府对此未予承认。  相似文献   

11.
李良明 《史学月刊》2003,(10):122-125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研究 ,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形成第一次热潮。当时囿于资料的限制 ,对越飞关于孙中山、吴佩孚联合统一中国的政策未能涉及。随着近年俄罗斯保存的有关共产国际、俄共 (布 )与中国革命档案的陆续解密 ,一度消沉的这一研究课题又开始热起来。王新生先生的《从主张“孙吴联合”到主张国共合作》、杨建英先生的《共产国际、苏俄由联吴到联孙方针的转变》等论文(见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编 :《俄共秘档与中国革命史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开始触及到越飞提出的这一政策问题 ,探讨了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2.
正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兴趣。1920年10月16日,青年瞿秋白与俞颂华、李宗武应《晨报》报馆和上海《时事新报》报馆的聘请,由北京启程赴苏俄考察。瞿秋白在后来发给《晨报》的文章里自称"东方稚儿","带着热烈的希望,脆薄的魄力,受一切种种新影新响",考察、记述了苏俄革命的"史诗",并表示这是他"心弦上乐谱的  相似文献   

13.
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6日宣告成立。1922年11月15日宣布归并苏俄。它是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远东地区创立的一个与苏俄政权并存的独立共和国。作为日苏之间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东方赢得了缓和与喘息,使苏俄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的敌军,较快地结束了国内战争。作为独立的国家,远东共和国曾与日本、与毗邻的中国展开过积极、实际的外交活动,构成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可以说,研究这一时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史、中苏关系史,都离不开对远东共和国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25年3月,徐志摩取道苏俄(苏联已于1922年成立,但徐志摩等人当时仍习惯称之为"苏俄"——编注)赴欧洲,在苏俄游历多日,两个月后写下游记《欧游漫录》,记载了在苏俄的见闻。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爆发后,东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其中日本企图借机独占苏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1918年5月16日与19日,日本诱逼中国政府先后与其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依据协定,日本军队可以进驻中国境内,可以使用中东铁路。这样,在入侵中国东北的同时,随时可染指苏俄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初,直系先后战胜皖、奉两系军阀,占居中国政治中心位置。作为对抗手段,粤孙与皖段、奉张联手,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国内政治呈波诡云谲之势。与此同时,苏俄开始在中国物色合作对象。在苏俄最初联络的政治角色中,吴佩孚位居前列。与此呼应,吴亦高调"联俄",不仅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接受苏俄建议推进"孙吴合作",还与苏俄指导下的中共密切接触,推动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吴佩孚此举有其深藏不露的用意。就基本立场而言,吴认同的是自己理解的西方政制,所在派别营垒属北洋直系,"北洋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其"联俄"带有对付"三角同盟"的目的,是政治与外交谋略,不宜从政治认同角度加以解读。吴佩孚游移于南北不同势力及俄美之间,给人以缺乏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及外交立场的印象,最终走向"反赤",却未察现实"黑化"与"赤化"的因果关系与民心向背的变化,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版中心,史量才、黄伯惠、汪伯奇三大报人统领沪上报业。他们主持的《申报》《时报》《新闻报》呈鼎足之势。然而,拥有上海托拉斯“四社”(《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申时电讯社)的张竹平横空出世后,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格局。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俄国的移民活动是苏俄社会史的重要一页。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这个选题却很少有人研究,甚至成为禁区。到90年代初,俄罗斯公布了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国家档案馆的有关史料;1994年出版了《满洲里的俄国侨民:军事--政治活动(1920--1945年)(文件集)》以及别切林查的专著《俄国侨民的东方部分》。在远东还召开了一次以《亚洲东部的俄国侨民》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于该选题涉及中国东北地区与上海的俄国侨民问题以及早期的中苏关系,它当然也会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兴趣与关注。一、中国戍内联侨群体的形成20世纪俄国难民进入中国境内的…  相似文献   

19.
李翔 《民国档案》2016,(3):67-77
苏俄开创的以党领军的军事体制,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驭军模式。共同的革命利益,使苏俄和国民党逐渐走到了一起。苏俄顾问诊断出国民党军事运动和党务建设的多重弊病,努力劝说孙中山改组政党,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以党领军。苏俄及其在华顾问为党军体制的东输做出了贡献,助推了中国军事、政治的现代化。党军体制的东输,对国共两党的政党与军事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赵志峰 《炎黄春秋》2003,(12):33-37
黄埔建军,是孙中山先生在晚年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没有一支可靠的革命军,革命不会取得成功。建军过程中,当时的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向中国派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军政顾问。革命军的崛起与发展,在中国的苏联顾问们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以俄为师苏联顾问纷纷来华经过了长期的、“艰难顿挫”的斗争历程,孙中山汲取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和中国革命的失败教训,决心“以俄为师”,建立革命军,去挽救中国的危亡。1921年8月,他亲自写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热切表示要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19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