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的墓主问题自墓葬发掘以来就备受关注。目前学界的观点可分为“氏名国名说”和“亲属称谓说”两大体系,争论的焦点在于“长”“微”二字的混淆以及不同材料话语体系之间的地域不匹配性。通过重新审视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的相关原始材料,可以认为长子口之“长”应为氏名或国名,对应甲骨文中的?。而传世文献中“长子”之“长”有可能是“微/徵”的讹误,对应甲骨文中的?。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中的周代"千亩"有二:其一,周宣王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西周都城附近,即今陕西省境内;其二,晋穆侯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晋国,即今山西省西南部。前者"千亩"之地名是随周人从后者迁移而去的,并且两地都与周人农作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古本《纪年》所载西周穆王以下的都邑“西郑”与“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郑”实为一地,郭璞、臣瓒等以其地在今陕西华县一带,通过对存世金文资料的梳理,结合文献记载,笔者认为周王朝中后期的都邑——西郑的地望在今陕西凤翔一带,而非陕西华县。  相似文献   

4.
“涿鹿之战”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炎黄集团与东克集团间一次著名的战争,因此多为史书所涉及。然此大战所在地之“涿鹿”,究竟相当于现在何地?古往今来,众说纷坛。本文拟就“涿鹿”古地名的地里门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识者。“涿鹿”作为古地名散见于《边周书》、《世本》、《孙股兵法》、《战国策》、《竹书纪年人《史记》、《汉书》、《帝王世纪》、《后汉书》、《水经注》、《括地志》及《读史方舆纪要》等众多古籍之中,又作“浊鹿”、“独鹿”、“蜀禄”、“林陆”及“杨陆”,可确切所指者:一为西汉时首设于上谷郡之球鹿县(…  相似文献   

5.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15,(2):52-56,95
甲骨文■字,从■从■,隶定为■。■是人字形房屋构架之象形,演变到后世为宀、广偏旁。新本义是薪,薪本质是木。先秦文献中木、薪、柴本质相同,仅大小有别。宋,《说文》谓"居"也。宋、■两种建筑相互依存又有区别。洹北商城、安阳殷墟、湖北商代盘龙城大型夯土台基外有擎檐柱遗迹,复原后与主体建筑两部分形成形■(侧面图),与宋、含义相同。古代宫殿的附属建筑称为朵殿。当释读为朵。朵宗即主庙的配殿,庭朵是门堂前外塾。  相似文献   

6.
本文充分利用人类学方法对甲骨文中的閊字进行了考证,认为閊字指门槛。从文字考释方法方面而言,传统方法注重音、形、义的结合,多从文字自身规律出发讨论议定字的结构意义。利用人类学方法解释古文字,有些前辈学者曾经作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方法比较而言,该方法的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小。本文充分利用人类方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开拓。同时也应该看到,本文有两个问题还须改进,一是对文字音、形、义的分析过于简洁,对文字自身规律的重视不够;二是表示閊字本义的卜辞例证过少。从相关资料看,妇好从事的军事行动较多,具有一定的独立军事行为能力,如何更合理解释这种现象与其行为的象征性,需要更多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首先对有关汉河关县地望的传统现点进行 了分析,从一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大河家说与贵德说的不能成立; 其次通过对《水经注》河川地理的考证,建立了河关县在黄河南 岸、洮水西岸之赤岸附近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古谢邑地望在何处, 影响较大的有南阳说、唐河说和信阳说三种不同观点。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谢邑故址当在河南南阳县, 即今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笔者通过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古谢邑地理形势的分析, 以及《水经注》、《大清一统志》等文献材料中所记的谢水、棘阳故城、新都故城与谢邑的相对方位的辨别, 再联系相关考古材料认为谢邑故址当在今唐河县郭滩乡古谢庄一带。  相似文献   

10.
豳國地望考     
殷商时,周人在迁岐山之前,有十余代居於豳地,建豳國。然豳國之地望,历来分歧说法颇多。本文对豳國地望的诸种说法予以梳理,指出几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及致误原因。并结合该地区地理状况,对汉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肯定了古豳國在今甘肃宁县境之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过去统通归为龙字的几个甲骨文字,确认只有“头有冠角、张口有齿、尾后卷上翘”的■或其简体■才是龙字。■字从■声。■身、首同龙而无冠角。■应读为尤、訧,义为责怪,引申为惩罚。又据唐兰所云龙字“虯曲而尾向外,此蟠结而尾向内,其形迥异”,将■字与龙字区别开,并进而从形、音、义论述■字应改释螾,在卜辞中训为延。  相似文献   

12.
李并成 《敦煌学辑刊》2006,3(3):141-144
经综合考察,本文勾勒出“昆仑”的大体位置:在古居延海之南,流沙近旁,怒江、澜沧江之后(北),为弱水(黑水)发源之地,其外侧(西边)还有火焰山。显然其地望应为今祁连山西段及其周围一带。  相似文献   

13.
辽五国部各方国地望乃千古之谜。以往,诸家多从满语求译五国国名,探寻其地望,数十年收效甚微。今尝试用赫哲语破解越里吉国名,得其译名为"上江"国,再结合其他史料佐证,认为越里吉国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沿岸。其国都邑所在,即后世金代之五国头城。  相似文献   

14.
张维慎 《文博》2020,(2):53-60+78
某些权威工具书和文博考古类的图书、展览中,常常把席地而坐时的正常坐姿"端坐"(正坐)误为"跽坐"。古人席地而坐,正常情况下的坐姿是两膝著地,臀部压在双脚后跟上,这就是坐,又称跪坐、正坐、端坐、安坐。在坐姿的基础上,把臀部抬起,腰部挺直,使大腿同上身成一条直线,两膝仍然贴在席上,称为"跽",又叫"长跽"。本文认为,"跽坐"就是"危坐",是与"安坐"对应的概念。秦汉时期,"跽坐"使用的场合大致有三:一是某人对另一人表敬时;二是某人应付突发状况时;三是驭手策马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从《甲骨文合集》11503反版卜辞谈起,释读出由三个“○”组成的类似今“品”的字形,为“众星”、“列星”之意,并进一步考证卜辞内容为:七日己巳夜禋[庚午]有新大星竝火。论证当时曾有一颗超新星出现,其亮度可与天蝎座α不差上下,当时的人们担心此为不祥之兆,故举行称为“设”的仪式,以禳灾祈福。  相似文献   

16.
微子封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子启助周武王伐纣,被封于孟渚之滨(今山东曹县),筑庙曰薄(亳)邑,奉祀其父帝乙,不久老死其地,曹县因有微子墓以及亳邑之设。周公成王东征后,迁微子之侄、微仲之子稽于宋(今河南商丘),立为宋公亦即商公,奉殷先祀,另建宗庙于其国都,即南亳,以备日常之祀。后世附会汤之“景亳”或“景亳之会”在曹县,即北亳,以及成王封微子国于宋等,都非事实,而且造成商汤之亳与微子封邑的长期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17.
<正> 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吴师克郢前后增在所谓的麇发生了两次鏖战,从吴楚两军争夺的激烈程度来看,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但这个麇在何处?至今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澄清了一椿长期未决的历史疑案,并将有助于史学界关于春秋时期楚郢都地望的探讨。故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的发现,结合文献和史实,初作粗略考证,以就正于史学界诸同好。  相似文献   

18.
西汉武陵郡治的地望 ,《汉书·地理志》标于索县。但清人阎若璩据《元和志》主张在义陵 ,清儒和近代学者多从之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亦沿袭标于义陵。本文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等考辨 ,西汉一代武陵郡治应在索县 ,只是新莽时期曾迁治义陵  相似文献   

19.
按文献记载,黔陬县是秦时所置,为西汉所沿袭,属琅邪郡,东汉时改为黔陬侯国,属东莱郡(2)。关于黔陬县的地望,早期文献中记载较为明确,然由于种种原因,后世文献尤其是近代以来,对秦汉黔陬县的地望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近年来,我们在胶河及洋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几处秦汉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为我们讨论该区域内秦汉时期琅邪郡辖县的地望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秦汉“长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秦汉四百多年时间中 ,“长吏”的含义有过变化 :秦及西汉时期大致指县令长、丞尉等县级官吏 ,但西汉有时也仅指县令长 ;到东汉时期则转为郡国守相和县令长等地方行政首长 ,而不及其佐官。秦及西汉时期 ,“长吏”还没有完全专有名词化 ,故还有用作“大吏”和“上级官吏”之意 ,到东汉则基本为地方治民长官专用了。而都官长丞和侯家丞自始至终没有被包含在长吏的含义内。这从尹湾汉简所载东海郡县长吏和都官长丞、侯家丞的迁转差异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