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耒耜浅谈     
一九七九年在楚纪南故城的古井中出土了三件战国时期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耒耜。一件保存较好(图一、图二:1),一件已残,但仍可辨其形状(图二:2),另一件仅存柄部(按上叙述顺序将其编为1、2、3号)。1、2号耒耜与武梁祠石刻画  相似文献   

2.
1983年12月,合川县城关基建工地出土铜印一方,柄纽,印面6.7×6.4厘米,通高4.7厘米,印面阳篆“普泽庙印”四字(图一)。出土时铜印置于盝斗形印盘中,盒口径7.6×8厘米,高2厘米。伴随出土的还有铜器三类五件:其一为爵杯三件,形制全同,每件高15.8厘米,有两件完好,另一件1足残;其二为铜勺一件,柄残,现长7.5厘米,其三为铜箸一双,长25.4厘米,径0.6—0.3厘米(图二)。承合川县文管所杨旭德同志见告后,笔者至现场考察。在距地面深约1.4米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已揭  相似文献   

3.
王炜 《文物》2014,(4):58-64
<正>人身形铜牌饰在三星堆遗址2号器物坑中共出土2件。一件编号K2③∶218,仅存残腿,未公布相关图像;另一件编号K2③∶103-27,出土时断成三截,经修复后基本完整,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图一∶3)[1]。这件铜牌饰大体呈亚腰形,上边宽17.6、下边宽17、高34厘米,上边突出两支柄形物,通高46.4厘米。器身一面饰有上、下两组纹饰,原报告称为"变形鹳鸟纹"[2]。一组3只并列,体形略大;另一组2  相似文献   

4.
句鑃 2件,形制基本相同。素面,器体较长扁,长铣,弧于,扁柱形短柄,壁较薄。一件铣部残,器内存有范土。通高32、柄长6.2、舞径2.4~13.6、口径3~16.6厘米(图一)。另一件通高31.2、柄长6.3、舞径2.5~13.7、口径3~17厘米(图二)。此两器为收购品。因腔体甚扁,器壁较薄,应是战国时期的遗物。铎 1件。素面,呈扁椭圆形,方短甬,中空与内腔相通。铣侈,弧于。通高  相似文献   

5.
1992年浙江湖州莫蓉乡儒林村发现南宋窖藏,出土的青铜器至少有16个个体,包括分裆鼎2件、圆壶2件、提梁卣1件、长方形盘2件、樽式炉1件、炭炉1件、残洗3件、残碗1件、残流1件、残器盖1件、残圈足1件,多为南宋铸造的仿古式样。  相似文献   

6.
《文物》1960,(10)
陕西省乾县凤翔发现古铜器陕西省渭河一带农民在取土中常发现古代文物.如1959年2月在乾县周城府东倪家窑一带,便发现有鼎、壶、盉、镜、带钩、钱币等十余件.其中鼎一件,高23、口径16、厚0.2厘米、素面.(图3).壶一件,高39、口径3、最大腹径20.5、厚0.2厘米,圈足(图2).盉一件,高12,最大腹径14、厚0.15厘米,盖饰有四叶纹.柄把、嘴及三足均作兽面状(图1).这些铜器是在距地面1-3米深发现的,从器形及纹  相似文献   

7.
朱学文 《文博》2013,(2):27-30,34
秦东陵出土漆豆的制作工艺、彩绘纹样均运用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和彩绘艺术,与楚式漆豆有相似之处,漆豆的铭文风格充分彰显了秦漆器的艺术特色,对研究漆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随葬器物组合来看,秦墓中随葬漆豆却非常少见,这种现象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1998年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西县(今瓜州县)发掘魏晋墓葬(M9)发现1件墨书纪年镇墓器[1],置于墓主人左肩胛骨处。自名斗瓶,干泥制成,呈高柄灯状,灯碗呈斜腹钵状,有刮削的棱痕,柄呈八棱柱状,柄座一  相似文献   

9.
1975年7月,四川省江油市河西乡普照村农民在汉王台挖沼气池时,于距地表1.2米深处发现3件有铭铜弩机和1枚铜棺钉。弩机后移交市文管所收藏。经清洗除锈,铭文多可辨认。为叙述方便,现将3件弩机分别编为1、2、3号予以介绍。 1号弩机郭、望山均完好,望山无刻度,悬刀下端残。长15、宽4、望山高6、悬刀残长8.5厘米。铭文錾刻于郭面、左侧及前端:郭面望山右侧有一“右”字,字迹较工整,錾刻较浅(图一);左侧有“上卫十六”,字形潦草不工,刻划较浅(图二、三:4);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夏,洛川县秦关乡廉湖洞村发现一竖穴式土坑墓,该墓室南北长2米,东西宽1.3米,残高1.2米,无铺地砖。墓内共出土较完整文物6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1年,在江陵纪南城遗址内西北部之徐岗乌龙遗址,出土一有字陶豆。此豆残,缺盘及座,仅存豆柄。柄为泥质红陶,外施黑衣,细柄中空,残高11厘米,标本为 T_1:10。时代为战国中期。豆柄上有刻文三字,比较清晰。(见附图)。此三字,黄锡全同志释为“(走阝)公”。第一字左旁应是“走”,上部“”形多一横,与“赤”字或作(此鼎、毁)、吴字或作(吴季子之子剑)类同;下部从“之”即止。(走阝)字见于战国古玺(《古玺汇编》0261)。(走阝)从邑,应是地名。据《包山楚简》,楚除县令称公  相似文献   

12.
邱忠鸣  李轩鹏  王新 《文物》2014,(3):68-71,22
<正>一概况2006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常屯乡横河村村民在拆除旧房时,发现5件佛造像,后上交威县文物保管所,现藏河北省邢台市文物中心。其中,泥质灰陶像1件,汉白玉造像4件。汉白玉造像上均有题刻,并包含纪年信息,其中东魏武定三年(545年)1件,北齐皇建元年(560年)2件、河清二年(563年)1件。其体量最大者高48厘米,最小者残高20厘米,皆属东魏、北齐时期流行于河北地区的小型白石佛造像。现将这批佛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咸丰县文管所收藏的部分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以来,咸丰县文管所陆续收藏了许多青铜器,现将几件较有特色的青铜器介绍如下。甬钟 3件,分2式。 1式 2件(61、197号)。形制基本相同。钲部由凸弦纹分成四区,每区三排九枚。197号1979年8月阳洞区水井朝乡收集,经调查为当地窖藏出土。甬部残,鼓部近铣处两面各有乳钉两枚。高20、舞修12.2、舞广6、铣间16.3、鼓间6厘米(图一、三:1)。61号1957年3月活龙坪区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东岸中窑村住宅楼的基建中,清理一座西周墓,编号为C3M575。该墓位于中窑村北,西距(?)河约500米(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为竖穴土坑墓,长约3、宽约1.8米,墓底距现地表深4.2米,方向355°,墓内填土为花土,经夯打。人骨头朝北,严重朽乱,葬式不明。从葬具朽痕看,为单棺,长约2.4、宽约1.3米。随葬器物置于棺内,多在墓主头后两侧(图二)。二随葬器物随葬器物共11件,其中铜器7件,陶器1件,玉器2件,海贝1件。铜爵1件(C3M575:3)。器体稍长,圜底。流较宽,下有一对对称的乳钉纹,流与器口之间有两个伞状柱,柱顶刻有云纹。尖尾。兽首鋬,鋬两侧有两对对称的乳钉纹,与鋬相对的另一侧也有一兽首(图七:3、4)。器壁靠近鋬下部有一周凸棱,器底有三个刀形足。鋬内的器壁上有铭文“□父丙”(图七:1)。流至尾长18.6、腹深11、高24.3厘米(图三、八:1)。铜觯1件(C3M575:2)。椭圆形,敞口,束颈,垂腹,腹壁稍斜直,高圈足,圈足上有两个对称的乳钉纹。内底有铭文“父戊□”(图七:2),并有一修补的疤痕(图五)。口长径8.3、短径6.7、底长径7.3、短径5.8、高13.2厘米(图四、八:2)。铜戈1件(C3M575:4)。援残。胡无穿,有銎,銎呈椭圆管状,其上有4个方孔,上下有阑,内末上角呈钝角,下有一缺角。残长11.6厘  相似文献   

15.
<正>一、辽墓出土青白釉香炉的工艺特征和窑口分析赤峰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北宋青白釉香炉,系1969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毛不拉沟辽墓出土,国家二级文物。瓷香炉高12.4厘米,口径12厘米,腹深4厘米,底径9.5厘米。香炉整体呈高足杯形,圆口,平折沿,深直腹,下腹弧状内收,双层伞状柄,喇叭形足,柄、足中空。伞面及喇叭形足外壁均刻饰辐射状细密条棱纹。足底外撇微向上翻翘,足沿随细密条棱纹尖脊切刻成锯齿状(图一、二)。香炉口沿微残。从残口观察,胎质坚致,洁白细  相似文献   

16.
山东栖霞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春,栖霞县唐家泊镇石门口农民在村南小河南岸山脚下发现一座古代墓葬。为土坑竖穴,墓向东南。约宽1、长2米。墓内为松软的灰色土,有未尽腐朽的棺木。墓南端出土铜戈、铜剑各1件,铜镞约8件;北部发现铜鐏1件。还有陶豆3~4件,陶罐2件,发现时均被打碎。出土铜器已由栖霞县文物管理处收藏。经调查,附近曾出土过铜剑、陶罐等文物。现将出土铜器介绍如下。剑 1件,已残。中起脊,厚格,圆茎,上有二箍,刃多崩口。残长36.3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17.
<正> 1980年,怀安县渡口堡乡西坪山村农民马甫在村北土崖取土时发现一个大瓷瓮,瓮口上盖着一块石板。瓮内装有30余种白瓷器和一方砚台。在瓮附近还有残缺铧犁1件,“崇宁重宝”、“大观重宝”各1枚和入骨残骸、残砖、瓦等。1984年,怀安县文化馆征集了马甫家里保存的19件瓷器,现介绍如下: 瓷盘11件。均敞口、矮圈足、满釉。可分Ⅲ式。 Ⅰ式2件,完整。浅盘、胎薄、器轻,质地细腻,胎呈白色。釉呈浅灰白色。器表光泽柔润。盘内中央为划花纹“荷花出水”,所划线条清晰、流畅。口径17、底径5.7、圈足高0.3、壁厚0.2、通高3厘米。(照1)。 Ⅱ式2件,1件完整,1件口残。形制、胎质、釉色同Ⅰ式。素面。口径21、底径7.3、圈足高0.4、壁厚0.2、通高3.5厘米。 Ⅲ式7件,完整。胎呈白色,细腻坚硬。  相似文献   

18.
中山国灵寿故城附近最近零星发现有所谓“直刀”币①,对于探索有关问题很有帮助。现简要报道如下:1.2005年10月初,在灵寿县古城村(灵寿故城东约6华里)发现罐装钱币,内装刀币21枚,多残断。我们见到完整的9枚,通长在142—147mm之间,多为15—16g,有3枚重13—13.5g。绿锈。正面柄部均有1条线,背部平素。脊背郭线与柄部郭线上下贯通。背弧。刃部有郭(图一、图二,插二下)。详细数据见下列表格。2.2002年,在灵寿县冈北村南(灵寿故城北约2华里)发现刀币2枚(可能出自墓葬)。绿锈。一枚刃部稍残,未见郭线,柄部正面1条线,背面平素,脊背郭线与柄部郭线上…  相似文献   

19.
1984年3月,岐山县博物馆征集到益店镇鲍家庄村西出土的1件西汉元寿二年铜镫。铜镫浅盘,直壁,方唇,平底。盘心立仰锥(蜡钎),盘下接高柄。柄上部呈球形,中段有竹节形结节。柄下接喇叭形圈足。盘径19.2、盘壁高2.6、圈足径16、通高34.4厘米(图一、二)。盘外壁阴刻隶书铭文32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4,(1)
<正>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发现石造像残件和白陶、灰陶造像共计200余件,其中以石造像为主。造像多为残件,但仍有部分保存较好[1]。下面对白龙寺发现的佛教造像作进一步探析。一石造像共发现230余件,多为残件。有单体佛造像、单体菩萨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台座等,多为石灰岩质,另有2件为砂岩、2件为绿泥石片岩、1件为滑石质。1.单体佛造像18件,其中身体部分9件,皆仅存身体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