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水流域的史前陶窑可分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和龙山时代五个时期.从形制上来看,渭水上游地区的陶窑均为横穴式,接近于渭水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期陶窑.渭水上游地区始终保持着以红陶为主的文化传统,而渭水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之后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却一改红陶作风而大兴灰陶.陶窑结构和技术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渭水上游和中下游地区自龙山时代开始陶器颜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翟霖林 《文博》2013,(4):29-35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显示,泾水中游地区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布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主体保持了一致。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该区域在房址、窑址及陶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关中地区不同的特征;到仰韶文化晚期,该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不仅与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有关,也与泾水上游、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3.
罗晓艳 《文博》2014,(1):28-32
近年来,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一批重要聚落遗址的发掘和调查,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有关聚落的资料。文中通过对晚期聚落的分布、典型聚落的考察、晚期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晚期聚落在规模、布局、内部设施、经济设施、社会形态等方面存在显著特点,与仰韶文化早期、中期聚落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张伟 《文博》2014,(4):31-34
自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以来,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史前考古学重点研究的文化之一。经过90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仰韶文化无论是从宏观上的分期、文化特征,还是微观上的器类、纹饰等研究都不断的完善和深入。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渭水流域仰韶文化中所发现的"人饰"陶器的装饰素材和手法做一浅显分析,从而了解此类器物所反映的仰韶文化的种种信息。  相似文献   

5.
张宏彦 《考古》2016,(4):75-90,2
在对秦安大地湾和陇县原子头等遗址"史家类遗存"的内涵、分期与年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渭水流域"史家类遗存"的时空分布及其源流进行探讨,认为"史家类遗存"源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的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主要源自"史家类遗存",关中地区应是仰韶文化的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6,(2)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显示,泾水中游地区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布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在主体上具有一致性。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该区域在房址、窑址及陶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关中地区不同的特征;仰韶文化晚期,该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不仅与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有关,也与泾水上游、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7.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故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析与分期,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关中地区经过发掘的典型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渭南史家、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长武下孟村、宝鸡北首岭和福临堡、扶风案板、岐山王家嘴等10余处。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作过仔细的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就仰韶文化的分期而言,就有三期、四期、五期等不同的划分方案。其中西安半坡、渭南史家、宝鸡北首岭、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典型遗址的分期,对仰韶文化的分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回顾仰…  相似文献   

8.
渭水流域早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学遗存的零星发现,或可追溯到1930年代宝鸡斗鸡台的发掘,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在宝鸡北首岭和西乡李家村分别获得了相关的材料,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夏鼐、苏秉琦先后意识到这类遗存的年代应早于仰韶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72年,出现了老官台文化的命名,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先行文化。此后,围绕此问题的讨论,以及华县老官台、秦安大地湾、商  相似文献   

9.
1.7 号障址 2.5 号障址 3.筑于山谷草地上的边堡遗迹(乌兰坝一段) 4.8号障址 5.好布高界壕遗迹 6.7号障址城垣遗迹衣)34卜5,弓51.7号障址2津址3几筑于山谷草地上的边堡遗迹(乌兰娜山让.JJ障号内‘ .月O坝一段)4 .8号障址5.好布高界壕遗迹临潢路边堡界壕遗迹~~  相似文献   

10.
<正>河津窑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汾河与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2016年3~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河津古瓷窑址进行区域性调查,并对固镇瓷窑址做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制瓷作坊、窑炉、水井等相关制瓷遗迹,出土数以万计的瓷片和窑具,时代为宋金时期。制瓷作坊多为窑洞式,作坊底面遗存保存较完整,有澄泥池、陶缸、灶址、石杵、石臼等遗迹和遗物,涵盖原料制备、  相似文献   

11.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南部边界,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储藏区和陶器生产区,为探讨泾河流域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中晚期过渡、聚落布局和形态特征、社会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对河南荥阳晏曲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灰坑、窖穴、灶址等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铁器等物,可能是一处小型驻军遗址。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认识豫西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的聚落内部情况,201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本次工作明确这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等,基本搞清了聚落范围、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文物部门为配合基建,分别于1988、1997、1998年清理了岫岩县城南的4处遗址,面积共47平方米.发现了灰坑、灶址等遗迹,以及大量的陶器、铜镞、铁农具等遗物,在陶器当中泥质灰陶器占绝大多数.通过对出土遗物的类型学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既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又与周边文化有密切联系.年代应在战国晚期~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15.
为配合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环境整治工作,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2010年对城内预计修筑的渤海上京博物馆新馆至宫城正南门基址旅游路和白庙子村通镇路进行勘探与发掘。前者涉及主要遗迹有第1号路基址、郭城正南门东、西两侧城墙址,工作中发现了郭城正南门北侧五处石块建筑基址。后者在钻探工作中,发现遗迹单位44个,第1号路基址1段、房址4座、灰坑33个、坊墙址7段;清理遗迹单位坊墙基址、门址各一处。通过上述工作对第1号街基址情况和全城遗迹分布情况有了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晋南地区的半坡期遗存与渭水流域半坡期遗存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庙底沟期遗存中的尖底瓶之重唇口等典型特征,在晋南地区半坡期遗存的早段已经出现,发展序列基本清楚.同时,该地区的半坡期遗存在晚期受到渭水流域的强烈影响.因此,该地区的庙底沟类型之源似可追溯得更早.  相似文献   

17.
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的发现与发掘是我国近年来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城址距今约5300~4800年,平面呈圆形,面积约19000平方米。城墙采用版筑法,墙外环绕壕沟,已发现西、北两处城门,其中北门两侧均有附筑的城台,门外正中横筑一道护门墙,城内发现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西山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20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灵宝市北麻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等遗物,此次发掘为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以及探讨仰韶早期豫晋陕交界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德惠朱城子七队遗址位于德惠市西南的朱城子镇万发店村七队,基于哈(哈尔滨)一大(大连)高速铁路建设,2008年8月30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惠市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为其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灰沟及灶址等19处遗迹,其中灰坑10个、灰沟7条、灶2个,出土文物38件,经研究确定该遗址为一处性质单一的金代遗存.此次发掘为进一步认识德惠地区金代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竹林坑西周原始青瓷窑址是全国100处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之一。2011年,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一处保存较好的西周原始青瓷窑炉遗迹。为全面了解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窑业技术遗存状况,2014年,又对作坊区域进行发掘,揭露一处作坊遗迹和一处窑炉遗迹。本文通过2014年考古发掘情况介绍,探讨竹林坑一号原始青瓷窑址作坊遗迹的性质与年代、产品装烧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