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世纪前半期,唐朝漠北地区的主要背离势力,先是突厥,后为薛延陀。贞观初年,唐中央政府凭借其初具优势的军事实力,利用突厥上层集团的内部矛盾,从政治和军事上彻底打败了突厥,结束了突厥称雄漠北的历史。当唐朝把注意力对准突厥之际,漠北地区的  相似文献   

2.
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是唐代前期民族关系的热点,但学术界对突厥与唐朝关系史的研究,多注重双方兵戎相见的一面,对双方的友好往来则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是为人所忽略的课题之一。为此,笔者曾撰文对唐朝派往突厥使者的活动做了较系统地论述,但仅涉及到了双方使者往来的一个方面,今依所见史料,试图再就突厥(东突厥、后夹厥)派往唐朝使者的活动做概要论述,以求全面反映双方间的使者往来情况。  相似文献   

3.
武德年间的唐突关系与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德年间的唐突关系影响深刻 ,甚至决定着高祖朝的政局走向。李世民在唐突关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既是唐朝与突厥接触、联络的关键人物 ,又是唐朝对付突厥的重要军事将领 ,同时还成功地利用自己与突厥贵族的交情以及突厥的军事入侵 ,长期保持对军队的影响和控制。玄武门之变的爆发与高祖改变对突厥的政策、弃而不用李世民有关。  相似文献   

4.
武德年间唐朝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在交往过程中既有和平共处,也有矛盾斗争,双方不断磨合,最终发展为友好的统一关系。本文试以唐朝武德年间为主线,探讨突厥可汗阿史那氏与唐朝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唐朝与漠北游牧政权的较量中,漠南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唐朝的势力逐渐向北扩展,并在天宝四载(745)后突厥覆灭后控制了整个漠南地区。为了适应新的北疆形势,唐朝开始将边防线向北扩展,大同军、清塞守捉、蔚州州治先后北移,云州、蔚州成为唐朝在河东新的边防前沿。在朔方,唐朝先后设置振武军、横塞军、天德军,确立起对阴山南北的控制,突破了此前以黄河沿岸为防守重点的军事格局。后突厥灭亡后,为了维持漠北草原的均势,唐朝大力扶持葛逻禄等部落与回纥对抗,并成功地阻止了回纥势力的西进。  相似文献   

6.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恰是武周时期,唐朝对东北治理力度弱化,大祚荣啸聚靺鞨以及灭国的高句丽等族众,在东牟山建立新政权,并致力于向南发展。但唐朝于开元五年在辽西重设营州和增立平卢军使,迫使大武艺以降的渤海由原来的南向发展转变为向北进攻拂涅、铁利诸部,后又与黑水靺鞨发生战争。但由于黑水靺鞨与唐朝联合,使得渤海国北进受阻,渤海不得不依靠突厥力量分别在西向和南向两个方向与唐朝作战,不过很快突厥衰落,渤海主动与唐朝交好,恢复和平局面。大钦茂即位后则延续大武艺时期的北进战略,这次向北征服了拂涅、越喜、铁利靺鞨部落。此外,大钦茂还将都城由显州迁至上京,都城迁移标志渤海北进战略正式确立。此后渤海国的疆域拓展则主要集中于北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初,东突厥是唐朝边疆经略的重点。由唐对东突厥册封与授官的四次转化,可以看出双方关系的变化。唐高祖时期东突厥强势,唐与东突厥从无封授发展到虚封;唐太宗灭亡东突厥汗国后,将虚封突厥转化为实职授官,这是唐与东突厥封授关系的重大转变;将突厥回迁后,为了提高其首领威望,唐太宗又将授官转化为册封;贞观末年突厥余众叛乱后,册封被迫转化为授官,突厥首领思摩被正式纳入唐朝中央官制系统。在这四次转化过程中,封与授、封授级别、封授性质、封授目的、封授后的结果都不相同。封授是衡量唐与东突厥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突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堀起,统辖了突厥在大漠南北绝大部分属地。安史之乱,回纥助唐讨伐有功,又从战乱中获得大量财物生口。朝廷鉴于自身的软弱和回纥的情况,对它的无端求索和恣横行为,只好忍让。在这种形势下,处于回纥与唐朝之间“中间地带”,特别是奚族的饶乐和契丹的松漠等地区的动向和情况如何,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禄复国期间,利用突厥民族共同的祖源记忆以及东突厥覆亡于唐的历史教训,不仅强化了突厥人民的凝聚力量,同时亦促使突厥民族产生出强烈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0.
同边疆民族进行政治联姻是唐朝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唐代和亲的次数、和亲的规模、和亲的规格不仅超过汉代,而且也是唐以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不能相比的。在与唐朝和亲的民族中,既有势力强大,对唐有一定威胁的突厥和吐蕃,也有势力较小不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与突厥、吐蕃的互动关系中可以看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了三条原则,即核心利益至上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政治优先原则。这三条原则并不是地位均等的原则,核心利益至上原则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刚性原则,不容动摇。利益最大化、政治优先原则是柔性原则,可以因时因事制宜,变通执行。  相似文献   

12.
《大众考古》2020,(1):91-93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作者讲述了与丝绸之路历史一体的粟特人的东方发展史、唐朝的建国史与建国前后突厥的动向、安史之乱为唐帝国带来的变化与回鹘的活动,并以此定位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唐王朝本书特别关注唐帝国与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突厥、回鹘的关系,以及唐帝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探讨丝绸之路这条人、事、信息、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永强 《文物天地》2021,(7):112-117
<正>一纳职城记忆寻找纳职城,当从唐与突厥之战谈起。唐朝初年,薛延陀、回纥等部族不堪忍受东突厥的欺压,起兵反抗,攻破欲谷设,势成燎原之火,再加上突厥之地五月霜降,天灾不断,势力大损,于是,唐太宗在贞观三年,派遣兵部尚书李靖等统兵攻打东突厥,战而胜之。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兵势大盛,生活在哈密的粟特人首领石万年率七城降附,唐在哈密设西伊州,后改为伊州,下辖伊吾、纳职和柔远三县。唐朝收复哈密的举措,开启了大唐雄踞天山南北、经略西域的大一统格局。而今,历经千余年的时光,见证大唐荣光的伊吾和柔远两城已踪迹全无,仅纳职城依稀可寻。  相似文献   

14.
唐朝河陇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由于唐高之战的爆发,不少朝鲜人被迁移于此。河陇朝鲜人的分布以秦、成、岷、渭、河、兰六州为中心,同时又散居于凉州以西地区。其活动主要在于防范吐蕃、突厥的进攻,同时又西征西域。其对唐朝政治军事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学书 《新疆钱币》2001,(2):19-19,21
突骑施钱是突骑施汗国的铸币。突骑施原系突厥十姓部落之一,散居于新疆伊犁河流域。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汗国后,突骑施部落酋长乌质勒势力逐渐强盛,初建突骑施政权,在碎叶川和伊丽水设立牙帐,以碎叶城为“大牙”,以弓月城(今新疆伊宁市境内)为“小牙”。  相似文献   

16.
武德九年 (公元 62 6年 )八月 ,唐太宗刚刚取得帝位 ,突厥大军就直逼渭水便桥。突厥兵临京师城外 ,无疑对唐是严重的威胁。据两《唐书》的《突厥传》与《资治通鉴》的有关部分记载 ,唐太宗面对险情 ,充分显示了智勇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风范 ,轻而易举地迫使突厥退兵。其实 ,这只是表面表象。据《执失善光墓志铭》和《安元寿墓志铭》的有关内容 ,突厥的执失思力居间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既使唐太宗知道了突厥的实际情况 ,也满足了突厥索取物质财富的要求 ,促使双方议和罢兵。两种《墓志铭》的有关内容 ,补充了有关文献记载的不足 ,加深了史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三受降城"是唐朝前期为防御突厥南下侵扰在今内蒙古境内修筑的三座军城,三城遥相应接,东西相距近千里,边防意义非常积极。而唐史研究最基本史料《资治通鉴》卷239正文的记载却把关于"受降城"不同的两件事混为一谈,本文将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突骑施原为西突厥十姓部族之一,继西突厥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崛起于中亚,曾占据碎叶城、碎叶川和伊犁河盆地。突骑施汗国得到了唐的承认,其历代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突骑施政权的创立,是西域诸异姓突厥部落在乌质勒(690—706年在位)领导下,同吐蕃、东突厥浴血奋战取得的。后来其黄黑二姓相争,突骑施渐衰。  相似文献   

19.
<正> 唐代是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交通发展的繁荣时期。当时这一广大区域道路纵横交错,基本上构成一个较为完整和便捷的地区性交通网。这一交通网南接唐朝的根本重地关中平原,北通突厥、回纥两大强邻,东出黄河上的关津可入河东、河北,西经灵州可达陇右、河西,在唐代全国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唐代该  相似文献   

20.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名篇,历来诠释此诗者甚多,但仍有含糊和不够圆融之处。如“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中的“瀚海”,或作贝加尔湖解,或作沙漠解;“狼山”,或作“狼居胥山”解,或作河北狼山解。高适边塞诗深受南朝以来有关边塞的诗的影响,而从这些诗歌的用例看,当以贝加尔湖、狼居胥山解为宜。《燕歌行》是关于东北边塞的一首诗,但取道辽西碣石与东北奚、契丹的战争,何以会牵扯到数千里外的瀚海、狼山?联系唐开元年问北方和东北边防的形势,唐朝北方边境突厥部与东北奚、契丹部联合进攻唐朝的战略威胁一直存在,这为高适所深忧,因此高适主张把东北的战争与北方的事态通盘考虑。所以“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可理解为东北的契丹、奚等向西边的突厥求助,突厥首领发兵。也正因为高适如此深谋远虑,使他能成为“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