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始购买新式机器铸造银币。银币币面除文字外,“龙”的图案占据了极大位置,一时“龙洋”成了中国货币的代名词。在中国机制银币中出现龙的图案,当首推同治六年(1867)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两种。铸额极少,仅为样币,没有正式流通。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厂平为当时吉林使用的重量单位,也称吉平,每两重35.86克),有壹两、柒钱、半两、三钱、壹钱与(?)钱六种,主要流通在吉  相似文献   

2.
“吉林厂平壹两”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吉林机器官局铸造的。当时吉林省现钱紧缺,物价飞涨,商贩们无现钱使用,只能以钱票流通。而这些钱票,名义上能兑现,但实际上因缺乏现钱而不能实现。从而致使银价暴涨,百货腾贵,为了稳定市场,当时吉林将军希之从军饷中提取白银五千两,委托吉林机器官局制造银币,铸行币值分别为壹两、柒钱、半两、叁钱、壹钱5种银币。满洲语中“吉林”意为“船厂”,当地银两称“厂平”,该套银币亦自铭“厂平”,它虽由机器官局铸  相似文献   

3.
清中期开始,外国银元大量倾销中国。中国的足色纹银与成色8.9的外国银元兑换时,损失惨重,朝野有识之士多次建议清廷自制银元,但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由张之洞主持发行了第一套机制银币——广东七三反版。在此之前,各地曾用土模打制过少量银饼,如道光时的台湾老公银,咸丰六年(1856年)的上海银饼,光绪十年(1884年)的吉林厂平银饼等等。  相似文献   

4.
2008年第2期《新疆钱币》刊登了宋康年先生的《我国银元的末茬儿——新疆省造壹圆银币》一文,介绍了新疆解放前夕铸行“新疆省造壹圆银币”。并作出结论说:“新疆省造壹圆银元铸行不到半年时间,应算是我国银元铸造发行史上铸行时间最晚,流通时间最短的一种货币,堪称是我国银元家族中的末茬儿。”笔者认为这种结论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宝川局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清代西南地区的铸币大局.光绪年间,宝川局较早地开始铸造制钱,因为使用黔省土铅的缘故,长期铸造枚重一钱二分的制钱,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遵铸八分制钱.未几,川省又引进近代造币机器,设立银元局,生产近代银币和制钱.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光绪时期的铸币,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文献,这...  相似文献   

6.
宣统年间除迪化银元局机铸的饷银系列币外,喀什亦广铸银元,名称有宣统银币、宣统元宝、饷银、银元等,其特点是:(1)主要铸造五钱银元,因其使用最多,需要量大。也新铸少量的二钱、三钱小银元,但均不是系列币。(2)仍用土法机器打压,不是正式机铸。  相似文献   

7.
“奉天一两”银币散叙尚正谈到中国银币的珍品,人们很容易罗列出一系列久享盛名的大珍品,诸如广东七二反版、福建官局一元、广东寿字一两及陕西光绪银币等等大名誉品。然而,有一枚荣登珍品榜首的中国银币,却不常被人道起,不为人们熟知,它便是创造中国银币最高拍卖价的“奉天一两”银币(插一)。“奉天一两”银币,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著名的“两元之争”期间的产物。清光绪年间,清王朝中央及地方的封建保守势力和维新变法势力在银元单位问题上展开了一次较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保守派,以慈禧太后的后党为后台,竭力主张恢复旧式银两制度,以库平一两为银元单位。而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为核心的帝党派,则以拥护光绪帝变法维新思想为支撑,坚持推行新兴的以元(即库平七钱二分)为银元单位的主张,两派争斗,旷日持久,其间,主张以“两”为银元单位的保守势力曾一度暂居上风。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津户部造币总厂率先铸造以库平一两为单位的银币。继之,奉天省(即今辽宁省)也于同年开铸重库平一两银币。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颁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以库平一两为法定的银元单位。之后,湖北、广东、北洋、吉林等省也先后铸造一  相似文献   

8.
汪有民 《安徽钱币》2000,(4):33-33,32
1928年5月下旬,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的军需供给,毛泽东、朱德在井岗山上井村创办了红军造币厂,由王佐负责,聘请谢大龙、谢阿秋、谢阿五等人当师傅,在谢荣珍、谢荣光兄弟等人的原“对花厂”的基础上,用土法铸造仿墨西哥版银元。银元造好后,由甲妹子等四名无文化的妇女在银币上打上“工”字,作为记号。以区别赝品,昭示信用。  相似文献   

9.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设立铸造银钱总厂,选址天津金钟河畔。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定名为造币总厂,也称天津造币总厂。由于清代中央设厂较其它各省要晚,银元铸造时间短暂,加之中国旧有的银两制度,银元究竟是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成了清末政府币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以致总厂从设立之初至宣统二年(1910年)所铸造的银元多未发行成功。如: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铸造的户部光绪元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铸造的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光绪三十三(1907年)年铸造的丁未大清银币、宣统二年(1910年)铸造的宣统年造大清银币等。这些银币大都为样币或试铸性质,实际并未投人流通使用,今已成为藏家们心目中的珍稀品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货币史上,最早铸造并广泛流通的银铸币要算西藏地区的“乾隆宝藏。”当时内地尚普遍行使元宝、银锭、银铤之属的称量货币。道光时期台湾开始仿铸西班牙“银饼”,直到光绪十四年广东省始铸龙洋以后,各省纷纷效法,然后银币方普及于全国。在货币发展的阶段上,从称量货币到银元,显然是一种进步,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标志。然而在西藏地区,从称量货币到银元,并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是抵制外币侵扰等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因此,它的铸造、形制。流通及其对西藏社会经济的影响,颇值得治民族经济史及文物工作者研究。自从元代在西藏设官治理以来,历明、清二朝,中央政府在政治上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馆内陈列了一枚吉林厂平银币,它由吉林省铸于清光诸十年(1884年),是我国最早的机械制币。  相似文献   

12.
戊申吉字一两银币,正面中央铸阳文“吉”字,外环铸“大清银币”及珠圈,上缘铸满文“光绪年造”,下缘铸“库平一两”,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戊申”;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坐龙”,上缘铸英文纪年“光绪”,下缘铸英文纪值“库平一两”,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见插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我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场关于银元单位问题的争论,一派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主张以库平一两为银元单位;另一派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为代表,主张以元(即库平七钱二分)为银元单位。结果,主张以两为银元单位者暂居上风。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制定了“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以库平一两为法定的银元单位。章程颁布后,天津、湖北、广东、吉林等省造币厂先后开铸一两重银元。由于一两重的银元不符合民间的习惯,故在发行后不久,就在市面上遭到抵制。因此,一些造币厂不得不将已经铸发的一两币逐渐回收熔毁。戊申吉字一两银币,系吉林造币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铸造,当时,正值以两为银元单位的币制受到人们强烈反对而即将崩溃,因而,此币仅铸出少量试样。其中,能免于熔毁而幸存于世者,据所发现的实物而言,仅有一枚。数十年来,它一直享有“孤品”的称誉,被钱币收藏家视作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3.
所谓民国普通银币是指民国时期(1911-1949)大量铸造并流通全国的时称“银元”的壹圆主币。尽管国民政府在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币的铸造与流通,但实际上银币流通、使用一直持续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甚至更久。  相似文献   

14.
新疆铸造银元始于1889年,由于设备落后,除了迪化银元局后期(1907年)铸造了部分机铸银元外,其余各局均采用土法机器打压铸造银元,而土法机器打造模版易损、模版更换频繁,造成新疆银元版式繁多。私铸银元的出现更是成为新疆钱币收藏和研究竞相搜寻的目标,笔近年来陆续收集了几枚新疆私铸银元,现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使用金银货币历史悠久。到了晚清,白银铸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是,清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各省自行设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0多年内,西藏、新疆、山东、贵州、福建、台湾等省均用手工打制或用半机械压制银元流通于市。后来上海、广东、吉林、湖北、北洋、南京、浙江、湖南、安徽、奉天、四川等省先后采用机器铸造银元,推动了我国货币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抵制了外国银元对我国的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16.
新疆铸造银元始自1889年,由于设备落后,除了迪化银元局后期(1907年)铸造了部分机铸银元外,其余各局均采用土法机器打压铸造银元。而土法机器打造模版易损、模版更换频繁,造成新疆银元版式繁多,吸引了众多钱币收藏的青睐,私铸银元的出现更成为新握钱币收藏和研究竞相搜寻的目标,笔近年陆续收集了几枚新疆私铸银元,现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7.
李勇 《中国钱币》2004,(3):45-45,61
据地货币史》记载 :“鄂豫皖根据地银行无论是分散时期 ,还是在集中统一时期 ,都委托民间匠人铸过银元、铜辅币。黄安县紫元乡黄陂冲银匠曾为根据地银行‘铸造银元36枚’……商城私人铜匠也造过‘伍拾文’、‘壹佰文’两种铜辅币”。① “赤城县苏维埃铸造发行的银币 ,是聘请县城关银匠唐元昌及南门口等 1 2家银炉铸造的。铜辅币是聘请县城关芮铜匠铸造的”。② 书中虽然没有涉及皖西北苏维埃铸造铜元的方式 ,其他资料也无明确记载 ,但笔者认为皖西北苏维埃铸造的二十文铜元 ,应是由手工铸造。有实物为证 :六安发现一枚皖西北苏维埃造二十文…  相似文献   

18.
<正>民国前期,湖南造币厂滥铸铜元,为社会诟病。该厂也曾多次铸造银币,其所铸银币除个别情况外,均无湖南标记,因而难于识别。迄今,湖南造币厂铸造银币的来龙去脉,已鲜为人知。本文对该厂所铸银币试作一全面考察,请方家指正。湖南制造机制银币,始于清末。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设湖南银元局,该局所铸机制银币皆为二角、一角、五分的小银币,湖南称为银角,也称银毫、毫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银行周报》1924年第8卷第33期、第34期连载《造币厂铸造银币之概要》一文。作者为南京造币厂技术人员孙尔安。《造币厂铸造银币之概要》以财政部南京造币厂(原称南京造币分厂,简称宁厂)的造币工序为蓝本,详介铸造银币的技术环节,是对民初国内比较成熟的机制币铸造工艺的科学总结。此文对当时正在筹备的上海造币厂也有所帮助。中国机制币铸造工艺形成规范,得益于清末以来广东官银钱局、北洋银元局、天津造币总厂等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方金属铸币的下限──论白银五两章嘎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方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是在钱币上大多铸有年份或年号,这样就使藏币的铸造时间线索十分明朗。根据这一特点,中外学者在考察了西藏地方历史货币后,都会得出藏币铸造发行上、下限的结论。关于藏币铸行的下限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今天我们知道,西藏银币于1951年停铸。相反,直到1953年还发行铜钱”①。就是说西藏金属铸币的下限为1953年所铸铜钱。对此未见学术界有人提出异议。如果西藏金属铸币都铸有年份,这个结论完全正确。但藏币却有为数不多的几种既没有铸年号,也不记年的,如:1909年造“格桑章嘎”银币;在西藏地方行使的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