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戈“兹戈友十又二”为术数崇拜质疑高西省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墓五发掘出土西周早期刺戈三件。均为长胡两穿,其中M5:35援身近阑处铸铭文一行六字“兹戈友十又二”。蔡运章先生在其《刺戈铭与术数崇拜》(《中国文物报》1992.6.16)一文中指出它是术数...  相似文献   

2.
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潍坊市城东南约15公里的桑犊故城遗址,出土齐城左戈1件。此戈形体修长,首部残,援微上翘,隆脊、身两侧有刃,长胡三穿。内微上扬,两侧有刃,上部有缺凹,尾部稍残。内上一长楔形穿。残通长18.2,援长10.2、宽1.8~3,内长8.5、宽1.7~2.8厘米。戈身通体较光滑,内上略有泐斑。重0.15公斤(图一)。内尾部穿下铸有铭文2行7字,为:“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二)铭文周围留有模印痕迹和边栏。戈铭“洧”,金文首见,从水从又。甲骨文  相似文献   

3.
《殷周金文集成》12023号、12024号著录两件车辖铭文拓本,其中12024号车辖原器为罗振玉旧藏。本文指出,车辖铭文在内容上与《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十分相近,对戈铭中"■"、"散"两形体的旧有释读意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戈铭所表达的含义即此戈为齐国贵族"陈■"所有或由其督造的"杀伐之戈"。在厘清11036号戈铭文释读及含义的基础上,对车辖铭文的书写风格与内容进行了考察,指出铭文本身存在着很多疑点,并从辖铭"散"字书写方向、"月"讹作"夕"、文字笔画完整性及铭文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认为车辖铭文很可能是根据《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铭文伪作的。本文还讨论了《山东金文集成》著录的两件"陈散戈"及《殷周金文集成》11591号"陈■散造剑"铭文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4.
「卞库」戈,在江陵张家山由一农民整田而问世,一九八零年流至九沙市(见拓本).基戈援长十四·五、胡长十一·六.阑长十一·四.宽七、三穿,内长十·六、宽三·五厘米.周身均有残痕和青、黄、绿色绣斑.胡内有铭文六字,从戈的型制和铭文欵式及文字风格看,当为战国中期偏早之三晋兵器。下面,分别试析.  相似文献   

5.
《文物》1959年12期上登载了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的铜戈一件,此戈形制颇异,其内上有"楚公?秉戈"铭文。高至喜同志根据郭沫若院长对"楚公?钟"的释文,断定"此戈大约也是西周末年时的",并言"这无疑是一件研究楚国早期兵器和文字的一件重要资料。" 于省吾和姚孝遂两先生则根据此戈的形制、铭文等,举出六项理由证明此戈及其上的铭文均是伪作,并说:"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肯定,‘楚公?戈’的铭文是伪造的。从戈本身的形制、银饰来看,器物本身也当是伪制的。"(《文物》1960年第3期)其论证甚为精覈。不过此戈既非"越戈",更非殷戈,亦非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戈。细察此戈的形制,乃系四川所谓"巴蜀"时期的戈。此戈本身当系真品,其内上的铭文或系后来的伪制。  相似文献   

6.
再论“兵避太岁”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论“兵避太岁”戈李家浩兵避太岁戈是1960年湖北荆门漳河车桥战国墓出土的①。1982年,我和俞伟超先生合写的《论"兵六岁"戈》一文,对此戈的铭文、图像、国别和年代进行了讨论。其中讨论铭文、图像的部分,指出戈内上的铭文应当释读为"兵(避)大(太)岁"...  相似文献   

7.
蔡侯戟铭文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9月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春秋墓出土1件矛戈分体戟,戈援至胡有错金铭文6字,前人已作考证,但铭文第3字仍存在分歧,或释“(毛乙)”、“朱”,或释“逆”、“(?)”。现对照原器对铭文作一分析,以就教于专家。需要说明的是,戈出土时已断成四截,断痕一处位于援中部铭文第1字下半部;一处位于铭文第3字上部;一处位于内、阑交接处。另外胡下端铭文最后1字下半部缺,援上铭文第2字处因锈蚀严重而残一块,胡上铭  相似文献   

8.
文物1960年3期上刊载了于省吾、姚孝遂两先生的"楚公?戈辨伪"—文,认为文物1959年12期介绍的楚公?戈,是一件"赝品",并例举了六条"理由"证伪.于、姚两先生这种对文物负责的精神,是值得欢迎的.但是,我们认为于、姚两先生所例举的理由,都不足以确定此戈是赝品.1、铭文方面:于、姚两先生认为"戈字在纳柲之后,势必为夹柲所掩.凡戈类铭文的部位适当于内柲处者,其铭文必伪无疑".铜器铭文从西周到战国,不外"铭德纪功"和"物勒工名以考其成",所以战国时代戈戟铭文,无不刻有工师的姓氏.为了便于考成,将铭文刻在戈内的末端,确系当时的惯例.但是,西周和东周其时正处在铭德纪功这个  相似文献   

9.
在巴蜀符号研究中,有学者根据虎纹戈等戈铭的特殊性认为巴蜀符号可分为两个系统,据之提出两系说。通过对6件虎纹直行铭文戈的对比分析,参照上海博物馆藏戈,可知万县新田乡戈、云阳李家坝戈、渠县城坝戈、湖南省博物馆藏戈援部的铭文很可能是相同的汉字。这些戈铭不属于巴蜀符号,应从巴蜀符号中剔除。如此,学者提出的"巴蜀符号两系说"中的一系并不存在。因此,巴蜀符号两系说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9年第12期博物馆藏品栏内载有高至喜同志的"楚公籇戈"一文,对"楚公籇戈"作了详细的介绍.据说这件戈是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来的,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据文中关于"楚公籇戈"的描叙以及所附的图片看来,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件赝品.其理由如下:一、这件所谓"楚公籇戈",其铭文"楚公籇秉戈"五字,自左而右,绕列于"内"上.其中"秉戈"二字,尤其是"戈"字,在纳柲之后,势必为夹柲所掩.凡戈类铭文的部位适当于纳柲处者,其铭文必伪无疑.例如,"周金文存"卷六第四十页之一的所谓"作?右戈",同卷第四十四页之二的所谓"陵右戈";又"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九第二十七页之二的所谓  相似文献   

11.
珍秦斋收藏的四件伯丧戈、矛,是最近发现的重要秦国文物。本文在考察器物形制和解释铭文的基础上,认为这四件戈、矛属于春秋早期,并结合文献指出,四件戈、矛的器主“伯丧”应是文献所见的大庶长弗忌。铭文还记载了春秋时秦国最初向东方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13.
二则金文考     
俞绍宏 《江汉考古》2006,(4):85-85,54
从字形分析入手,重新隶释出战国王命虎符铭文中的“虎”字以及九年戈铭文中的“■”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见于著录的四件东周青铜兵器进行了考释:间右库戈应为春秋晚期晋国"涧"地所铸兵器;廿二年左矛铭文中的"■"字应隶作"■",释为"县",该矛当为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左县"所铸兵器;右库工师戈铭文中阙释的地名为"少曲",该戈为韩地少曲所造兵器;河南郸城出土的廿二年戈原为魏国兵器,后为韩国所获,铭文中的"廿二年"应为韩昭侯纪年。  相似文献   

15.
皋落戈与上皋落戈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赤狄族的居地和迁徙具有重要价值。两戈的发现说明皋落与上皋落在春秋时期应为两地,东山皋落在晋南垣曲,上皋落在晋中昔阳。而皋落戈铭文中的第六字当释为沈,沈作为地名当是晋南汾涑一带的古称。  相似文献   

16.
“陇西郡戈”考刘占成1978年,宝鸡建河一座洞式秦墓里发现了一件铜戈①,戈援长16.8、内长9.5.阑长16.2厘米。内的两面均有刻铭,字体草率,纹道极浅,纤细如发。经李学勤先生辩识,对此戈铭文释读如下:"廿六年,栖守告(造),西工宰阉,工"。(背)...  相似文献   

17.
崔松林 《中原文物》2023,(4):102-105+111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一件战国时期带铭铜戈,铭文包含了戈的铸造地、铸用年代,以及兵器的铸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对其铭文考释和信息解读,确定了戈的绝对年代,厘清了韩高都与魏高都及东周王畿之间的关系,为战国时期韩国兵器断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7,(5)
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对1987年陕西陇县边家庄M12号墓出土春秋早期秦式铜戈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新的释读表明铭文与铜戈铸造有关,对比其他多条记载铸器金属原料的铭文,将该戈铭文前四字新释作"卜(镤)(氵夫)(釒膚)□喬(鐈)",指用于铸造铜戈的金属原料:铜和锡铅。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出土于山东潍坊的齐城左戈,铭文中的"左"意为左武库;"当为"冶"字,为"冶尹"的省称";洧"字为人名。齐城左戈的年代当定在战国中晚期为宜。  相似文献   

20.
1996年4月,涿鹿县大堡镇倒拉嘴村砖厂在取土时发现春秋晚期墓葬一座,出土青铜豆、舟、戈、削刀、马形饰及金项饰等10多件文物。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闻讯后赶赴现场作了调查,因该墓葬已被破坏,其墓向、形制、葬式已无法弄清。现将出土的铜器与金项饰介绍如下:1.豆1件(已残)。高足,直口,附两环钮,盖及盘腹部均饰条带蟠虺纹(图二:1-3)。残高16.7、口径16.2厘米(图一:3)。2.舟1件(残)。平面椭圆形,直口,上腹部附两环钮。平底、素面。通高8.4、口长径11.2、短径10、底长径8.2、短径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