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俞一文 《湖南文史》2013,(10):49-49
中国标点符号的完善与广泛使用,不过一百年的历史,而且是“土洋结合”的产物。老祖宗最早的书面语言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但阅读困难,而且不易理解意思。  相似文献   

2.
《文史博览》2009,(8):34-35
汉代的义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她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爱戴。相传汉武帝得知她的医术后,招她入宫,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等治病,深得太后信任。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09,(8):34-35
汉代的义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医生,她悬壶济世,深受群众爱戴。相传汉武帝得知她的医术后,招她入宫,拜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等治病,深得太后信任。  相似文献   

4.
1866年,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完婚,临行前他向清政府建议,带几名同文馆学生到英国开阔眼界,以培养同英国打交道的人。主持“总理各国衙门”的恭亲王奕诉也早就想派人到欧洲各国考察。  相似文献   

5.
《湖南文史》2011,(10):35-35
古人的内衣最早称为“亵(xie)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6.
古人的内衣最早称为“亵(xie)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7.
李修贵 《沧桑》2009,(6):130-131,134
历史观的演进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历史发展的体悟过程,是在对历史观的争鸣中展开的。中国古代历史观念十分丰富,有老子的复古史观、阴阳家的循环吏观、韩非朴素的进化吏观、《周易》的变易史观、墨子的圣王史观、孟子的重民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看,由于其动固有天人之分,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天命吏观、圣王吏观和民众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的方向看,中国古代的历史现有循环史观、进化吏观、复古史观等;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中国古代的历史观有“大一统”史观等。  相似文献   

8.
《文史博览》2006,(8):42-42
中国汉末魏晋时期就出现过原始的“计程车”——当时叫记里鼓车。记里鼓车分上下两段,上层设一钟,下层设一鼓。车上有个小木人,头戴峨冠,身穿锦袍,高坐车上。车走10里,小木人击鼓1次,当击鼓10次时,就击钟1次。  相似文献   

9.
这篇随笔颇富杂文气。不读书难以入仕。入仕后又不能成"读书人",这就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特色。清末,封疆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  相似文献   

10.
高春平 《沧桑》2015,(1):29-35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典籍《尚书》就赞颂了尧帝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的为政美德,并强调为官"九德"要求,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火花,提出了"贪"与"廉"两种对立的价值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纵论治国安民之道,呈现出百家争鸣、各有建树的创新局面。到秦统一,国家的廉政框架基本构建起来,选官机制、考核制度、监察机构得到强化。汉代进一步建立察举制、刺史巡部制。隋唐之际,国家的廉政体系处于健全阶段,建立了任职回避制、科举取士制。宋辽金元的国家廉政多元拓展,制定法律,严惩贪官,前明后暗,曲折发展。明朝廉政建设,注重整饬吏治,整顿纲纪,重典惩贪,完善监察机制。清朝沿袭明制,崇尚俭约,奖廉惩贪,宽严相济,并创新实施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廉政建设艰难推进。这些都反映出治理天下者的高瞻远瞩,体现历代明君贤相治国安邦的深谋远虑,凝聚着清官廉吏的实践智慧和价值追求,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麟 《文史天地》2003,(12):36-38
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但是,秦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极力主张复辟殷、周时期的分封制。他们借《诗》、《书》、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无疑,这是一个复古倒退、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丞相李斯抓住儒生“是古非今”这一点大做文章,肆意把这场政治上的论战扩大为一场思想独裁运动。他指斥儒生们是各尊私学、诽谤朝政的不法之徒。采取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送交地方官“杂烧之”。有敢聚谈《诗》、《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遗嘱继承制度质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遗嘱继承制度。遗嘱继承制度的产生 ,以单纯的个人所有权的普遍化和血亲观念的相对淡化为前提条件 ,而中国古代不具备这些条件 ;中国古代的法律仅允许被继承人在“户绝”时适用遗嘱 ,有子时则必须实行法定继承 ,与普通意义上的遗嘱继承制度相去甚远 ;虽然古代史籍中有实行遗嘱继承的个别实例 ,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国古代存在遗嘱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且地方书院一般还起着教化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对联则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一副含义隽永、文字精工的对联,往往是一座书院的画龙点睛之作。徜徉古代的书院,此类佳联可谓是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14.
“无讼”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一种法律传统,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儒家学说在政治方面所持的目标之一,“听讼,吾犹民也,而必使无讼乎”。而厌讼,则是一个人从心理角度对诉讼(俗称“见官”、“打官司”)所持的一种否定、厌恶、排斥的态度。要达到统治者期望的无讼状态,使百姓厌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试图从国家政治制度对诉讼设置的种种障碍以及司法制度本身的局限性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厌讼观念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江涌 《文史春秋》2003,(10):52-54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产生了综合音乐、舞蹈、杂技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名叫乐舞。随着艺术的发展,杂技从中分离出来。“杂技”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称为“散乐”,宋代以后又复称为“杂技”。马戏是杂技的重要内容。“马戏”一词出自《汉书》,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讲  相似文献   

16.
《成都文物》2000,(1):51-53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海界的形态进行了论述,对学术界关于古代海界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8.
王勇 《文博》2004,(3):44-47
剑自古以来就和刀、矛、戟、矢并称为“五刃(五兵)”,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武器。《释名·释兵》: “剑,捡也,所以防捡非常也。” “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持敛在臂内也”。剑便于携带,是很好的防身武器。  相似文献   

19.
南晨 《湖南文史》2009,(7):34-34
中国古代素以酷刑闻名,其中尤以满清十大酷刑最为残忍。但具体为哪十刑,说法不一。剥皮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为明代常用酷刑。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文史月刊》2006,(11):56-57
刑讯作为中国古代断狱的一种手段,因其产生甚早,流传久远,而为中国法制史研究者所关注。然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意欲从刑讯制度的产生及其沿革入手,进而探寻刑讯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期对该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刑讯者,讯问狱囚以刑求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