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家全方位展示黑龙江流域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地处中俄界江的地理优势,汇集了中、俄、犹三大古老文明,成为黑龙江流域权威的自然百科全书和历史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2.
在东北亚区域的历史上,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个部分。本文以明代的亦失哈东巡为切入,对于黑龙江流域的的历史进行描述。亦失哈十次东巡,不但开辟了黑龙江,松花江数千里的文化交流之路,而且对于黑龙江流域的诸多少数民族进行了宣慰和招抚,沟通了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同时它带来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了解这些内容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对于当时的明王朝的在东北亚区域的统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曾经的黑龙江流域。同时希望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砖,阐述作者本人对于流域地区历史研究——流域史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3.
苏修叛徒集团为了反华侵华和称霸世界的需要,不断指使其御用"学者"肆意歪曲历史,对我国进行恶毒攻击。他们的谎言编造得越来越离奇。以我国东北边疆历史为例,有的胡说什么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从来不属于中国,而是俄国人"早在那些遥远的时代"就着手"开发"的"无人居住和不受任何人管辖"的"自由土地"。有的诡称,在十七世纪中,黑龙江和清朝的联系并不存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清朝重新着手经营黑龙江,那里已经是俄国领有的地域了。他们还颠倒黑白,把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和蹂躏,说成是"俄罗斯国家保卫了阿穆尔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这条美丽雄伟的江水,自古以来,日夜不息地奔泻在我国北部的疆土上。我国古代的史籍上,对这条著名的大水一直有着详细的记载:隋、唐称它为黑水,辽朝始称为黑龙江,明、清兼称为乌龙江。黑龙江流域的历史,历来是包括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祖先缔造的。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同我国的其他地区早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交通联系。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记载,证明了这一铁的事实。苏修编造所谓黑龙江两岸"历来就是属  相似文献   

5.
金朝是十二世纪初我国女真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与南宋并存了一百多年.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我国历史上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都是女真人的先世,他们很早就劳动、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金政权建立以后,随着其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女真人、汉人、契丹人迁移频繁,在黑龙江地区形成各族人普遍杂居的局面,文化交流既久且...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早年居住在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不足3000人,主要集中在佳木斯一带。  相似文献   

7.
<正>一、黑龙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自古以来常被视为蛮荒之地,虽然黑龙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中原地区,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诞生嬗变了源远流长的高度文明,使黑龙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并称中国三大文明发源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土地上的天之骄子们铁马金戈、纵横山野,开创了龙江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金代的黑龙江流域食盐生产形式多样,肇州、乌古里石垒部和速频路分别为土盐、池盐和海盐产地.该区域盐法除了保留原有的盐税制度外,还吸纳了北宋中原地区的盐专卖法.其中,灶户制度、盐引制度、官定盐价以及划区销售在黑龙江流域都得到推行.在盐务管理上,盐场和盐使司分级负责,以及盐利岁额固定和盐官分办的管理模式在该区域亦被建立.金代将黑龙江流域与中原在行政管理上连成一体,女真族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经营,以及黑龙江流域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强,都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盐业的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使金代成为黑龙江流域盐业发展的高潮时期.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是千百年来居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黑龙江各族人民拼搏、创造、传承、总结、发展、升华而成的.四季变换,自然环境、人类活动、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多民族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黑龙江具有丰厚的多民族文化底蕴,逐渐积累形成了黑龙江广博、深厚、凝重、丰富的冰雪文化风格.这其中,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赫哲族人民做出了彪炳显赫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在黑龙江流域这片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着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璀璨的精神文明,书写并传承着黑龙江流域悠久、深邃、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展开历史画卷,映入眼帘的是黑  相似文献   

11.
西南外贝加尔是西伯利亚考古学史方面的重要地区之一.它位于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和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之间,与蒙古及其草原文化毗邻.  相似文献   

12.
旧石器时代晚期,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古人类活动是怎样的,他们与中原的文化关系如何?这段历史没有任何文字可考。但是,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文化遗物却弥补了这一缺陷。据考古材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晚期(大约15000年前),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黑龙江富察哈拉满文家谱的补充调查,黑河市四嘉子乡大乌斯力村富察哈拉祖孙三代讲述了家族萨满祭祀、家族历史及家谱保藏等情况。富察哈拉的家族史是当时黑龙江流域满洲普通旗民生活的缩影,是清代黑龙江流域普通旗民社会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4.
明代(1368~1644年)是继元朝之后我国又一个新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继承了前代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统治,永乐七年(1409年),在黑龙江口附近奴儿干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以下简称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建立后,到明末万历年问共设置了384个卫、24个所、7个地面、7个站、1个寨.  相似文献   

15.
徐博 《黑龙江史志》2011,(23):35-36
本文通过对鹤岗地区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典型遗址的介绍,从历史角度阐述本地区的古代发展历程,以及边陲鹤岗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充分说明鹤岗地区是黑龙江流域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本地区社会各界和民众对此有一个清晰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6.
<正>黑龙江在早期历史上曾有几十个曲种。这些曲种和曲艺艺术为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以及大小兴安岭和白山黑水间的当地居民与外来齐鲁燕赵的移民与被流放这里的流民,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精神,在广阔的黑土地上,我们既可以听到走屯串乡的曲调高亢粗犷、豪爽刚健、充满乡土气息,用黑龙江地方语言演唱东北大鼓,走进北大荒的对口莲花落,唱遍村屯和黑龙江老乡炕头上的二人转,走进市井茶肆酒楼和小剧场的评  相似文献   

17.
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所长徐景学研究员带领的一支由中外学者、专家组成的考察队,于1988年8月4日至9月2日对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嫩江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联合考察。成员还有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徐基述副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侯育成副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任方衍副研究员以及芬兰学者尤哈·杨虎嫩研究员。这次考察的范围、对象,主要是黑龙江流域地区及嫩江流域地区的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呼尔族,重点考察了刺宾河流域的鄂伦春族。进一步考察了有关这些民族发展的历史与今天的经济和文化(包括语言、文物、宗教、婚姻和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吕一燃著黑龙江教育出 版社1991 .3.286页中国边疆史地论集吕一燃主编黑龙江教育出 版社1991 .3.578页中国的东北社会(十四十七世纪)杨肠主编辽 宁人民出版社1991 .9.437页中国东北十四年沦陷史纲要王承礼主编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600页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 吕光夭古清尧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5.445页中共吉林历史概要中共吉林历史概要编写组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0.456页伊通县志伊通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文史出 版社1991 12.1047页延寿县志黑龙江省延寿县志编纂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是世居于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世代已捕鱼为生,拥有发达的鱼文化。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赫哲语经历过它的辉煌时代,自上世纪初开始,开始出现转用汉语的情况,逐步衰落直至今天走向濒危消亡的边缘。本文以赫哲族聚居地之一的八岔乡为田野调查点,探析八岔乡目前赫哲语的存在现状。  相似文献   

20.
自然环境、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首先源于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严冬与冰雪,而由自然冰雪升华成冰雪文化,则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拼搏、创造、传承、发展的功绩.历史上黑龙江流域多民族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黑龙江具有博大、深厚、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底蕴.在黑龙江世居的10个常年与冰雪为伴的少数民族中,鄂伦春族是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化.风霜雨雪铸就了他们坚毅、热情、果敢、豪放的性格,广阔天地培养了他们大气、粗犷、泼辣、率真的品质.尤其是他们创造的游猎文化、桦皮雕刻、皮板刺绣、舞蹈艺术是黑龙江冰雪文化中的瑰宝.正是由于鄂伦春人这些彪炳显赫的历史贡献,使黑龙江冰雪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富有神韵,更加魅力无穷,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