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良 《文史天地》2014,(12):53-55
正在古代社会,宰相是仅次于皇帝的重要角色。历朝历代,宰相的称谓、职数、职权虽然不尽相同,但在宋代以前地位颇为尊荣。相对唐代而言,宋代的相权削弱很多,但同时又出现过不少权相,这是值得深思的反常现象。唐代设有三个中央机构(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长官实为宰相,掌管国家最高权力。宋代也有三省,但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单独取旨,称政事堂;门下、尚书两省都在皇宫之外,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最高命令,已然离开权  相似文献   

2.
吴思 《炎黄春秋》2000,(11):75-80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孙丕扬62岁时出任吏部尚书。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孙丕扬位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除了皇帝,他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  相似文献   

3.
《沧桑》1994,(4)
遍览清初史典,在其大业初定,对汉人防范和疑忌毫不放松的特殊政治背景下,孙嘉淦以汉族出身独能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长达四十年之久不衰,官位从普通官吏直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实权地位最高的宰相),其间并几度任过封疆大吏,在中央六部的五部任过要职,所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和恩宠极一时之盛,可谓创造了清初汉人仕途荣显的奇迹.他异乎寻常的胆识德才,在当时已震动朝野上下,身后一直引起文学家们的极大关注,有关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政绩、逸闻至今在晋西各县广为传诵,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4.
苏州的宰相     
宰相原本是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辅佐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官职的称谓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汉时期称丞相、相国、三公,唐宋时期之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尚书三省长官,即中书令、尚书令,明清时  相似文献   

5.
汉魏时期的侍中是皇帝的近幸之臣,其设置、地位、权限几经变化,最终演化成门下省的长官,成为实际执掌国家枢机的"宰相"。曹魏时期是侍中职权转变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它以特殊的方式介入尚书、中书的权力范围,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本文根据曹魏侍中的设置特点和权力变化,考察其与尚书、中书的密切关系,着重突出曹魏侍中在当时权力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祝总斌著,已于去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约二十七万字,共分九章:第一章前言,二、三章为两汉三公,四、五章为两汉中朝官与尚书,六、七章为魏晋南北朝三公、尚书,八、九章分别为...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中区的受降和敌伪物资的接管工作,是由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负责进行的。1945年9月18日,在司令长官孙蔚如和副长官郭忏的主持下,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了受降仪式。接收华中区的最高权力机关是长官部临时组成的“第六战区敌伪物资产业接收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接管会),负责指挥兵站、国民党政府驻汉口机构和省市地方军政单位,执行有关接收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中区的受降和敌伪物资的接管工作,是由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负责进行的。1945年9月18日,在司令长官孙蔚如和副长官郭忏的主持下,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了受降仪式。接收华中区的最高权力机关是长官部临时组成的“第六战区敌伪物资产业接收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接管会),  相似文献   

10.
刘仁勖在继迁、德明时期的职务是"牙校"、"左都押衙",并无德明以后的记载。"牙校"、"左都押衙"等官职,是唐末藩镇割据的产物,其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藩镇的亲信,实际地位很重要,往往参与军事机密,承担重要外交事务。《宣德宁夏志》所载《碣铭》后碑阴题款:"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监葬舍利臣刘仁勖"。按宋制,"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正二品副宰相。这一不见史传的新资料,给西夏历史增添了一位宰相级的人物,使刘仁勖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朝地方军政官的频繁变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军府长官在获得财富方面具有先天之利,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地方财富常常会被越轨的军政长官挪作私用。当时以“节”为发兵符信,但是诏书与尚书符都很容易被伪造,朝廷无法防止地方军政官擅自募兵、兴兵。中央也曾对军府内部士兵、府僚、属州刺史与军府长官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进行干预,并且加以种种规定。但这些规定具有矛盾性,而且这种矛盾性又总是向有利于军府长官的方向转化。中央一直向军府派驻有各种监察性质的官员,但这种官员在身份和地位上又从属于府主,有听命于府主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平章官名。(1)始于唐。宋有平章军国重事之名,专为年高望重之大臣加衔,位在宰相之上。(2)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于宰相。(3)元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简称平章,为地方高级长官。明初沿袭,不久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匈奴汉国中央官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央官职以三公为核心,三公不仅职高权重,而且参与国政。二是录尚书事在三公制转变为三省制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角色,并在录尚书事的发展过程中,诸公与三省诸官并存,三省诸官的作用逐渐增加。三是被称为"非寻常人臣之职"的相国在中央官制的运转上独树一帜,它以"赠官"创置,但不久即成为职官之首。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的演进呈现出许多历久不衰的规律,它们构成了超稳定的中国政治文化的体系,表现在中央政制上的宰相集体制可说是封建政治制度史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同属宰相集体制,历代却有各不相同的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设华盖殿、谨身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应对;仁、宣以后,殿阁大学士权力加重,渐凌于六部之上,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明代所仿效的宋朝殿阁学士制度到底是怎样情形?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学界师长、朋友。  相似文献   

16.
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宰相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宰相制由两汉的三公制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本文说明了宰相制度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并着重讨论了这个时期各个阶段谁为宰相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春宿左省     
正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奋发的季节。每次想到春天的这些特性,我就会想到杜甫的《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什么是左省呢?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制,分别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各有别称,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总辖六部,所以别称都省。中书省坐落在大明宫宣政殿的右面,所以别称右  相似文献   

18.
宋代吏部尚书兼官在元丰改制后分为经筵官、修史官、诸阁学士、六部、临时性礼仪官、两制官、门下省、地方官、东宫官、中书门下附属官、九寺五监门、三省附属官等,其中以经筵官与修史官为主,各自又分别以侍读与(同)修国史、(同)实录院修撰为主;其他兼官虽然数量不多,但各个门类还是呈现出一定特点。以地域考察,吏部尚书兼官主要集中在京师。许多兼官往往不能单独作为官职出现,因此对吏部尚书本职工作影响不大。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兼官大量出现,由有能力而又能够把相应职务做好的官员来兼任该职务,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袁刚唐朝政府中枢实行三省六部体制。“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其中中书省的制令草诏.即所谓“造命”.是唐中枢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有所谓中书舍人“五花判事”或曰“六押”制度。由于旧史记载的...  相似文献   

20.
于冠礼 《湖南文史》2009,(10):37-37
传统戏中,包公经常被称为“包相爷”,其实包拯从来都没有做过宰相。 宋朝处于宰相制度的调整期,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很明显,“多相并行”的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