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她出身名门,光绪帝的瑾妃、珍妃为其姑母;她才情出众,能诗会画,曾以画技知名于平沪;她心存大义,曾上书坚决反对伪满洲国的建立,失败后与溥仪断绝关系,前往香港以画画为生。她叫唐石霞,满族姓他他拉氏,一个被历史湮没的奇女子。在其口述回忆录《我眼中的末代皇帝》中,她为我们讲述了与溥仪之弟溥杰那段纠缠着民族家国利益的婚姻往事——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7,(10)
正1921年,退位后的溥仪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内。担任他英文老师的英国人庄士敦发现,溥仪的眼睛已经近视得很厉害了,以至于看不清面前书桌上的小闹钟。庄士敦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内廷相关人员和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没想到他们对此全都漠不关心。庄士敦自告奋勇找了一个眼科医生,可是端康太妃(瑾妃)严令手下人不让医生接近溥仪,理由是:"皇上"的龙目非常珍贵,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看的。她说:"假如让这个外国大夫检查,结果是近视眼,那皇上就要戴眼镜。这太不像话了,你看一下,我  相似文献   

3.
2004年8月9日上午10点,在北京市八宝山人民公墓菊花厅,100多位吊唁者向83岁老人爱新觉罗·韫欢的遗体告别。老人生前就瘦小,经过数月胃癌病痛的折磨,更加嶙峋。她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从事了一辈子小学教师的工作,她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有非常漫长的历史,翻开庞大而且绵延长达200多年的清室世系表,我们看到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而最后出生的皇族成员则是溥仪的七妹爱新觉罗·韫欢(金志坚)。随着金志坚的去世,中国数千年皇室的最后一位皇姑也走向了天国。在人们想象中,皇姑总该有点排场和气派,有着不可能从身上完全消失的皇…  相似文献   

4.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4,(7):154-159
1924年11月5日,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末代皇帝溥仪正在紫禁城内打网球。忽然,一群不速之客闯进球场——他们是民国士兵,长官一声令下,他们把枪口对准了溥仪。军官勒令清逊帝溥仪在3个小时之内离开紫禁城。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出演了这让人难忘的一幕。  相似文献   

5.
1983年6月,安徽省博物馆自省邮电仓库征集收购到一批“满洲国”、“冀东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蒙疆联合委员会”等傀儡政权的镍币,其中百分之九十是伪满洲国镍币。伪满洲国货币,是溥仪在我国东北复辟帝制时,铸造发行的。1932年3月9日,在日本人批准下,成立‘‘满洲国政府”,溥仪任执政。1934年8月1日又改行帝制,称“满洲帝国”,溥仪为帝国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人战败投降才告结束,共  相似文献   

6.
文达 《旅游》1996,(12)
196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故宫博物院里出现了一次有趣的“导游”活动。导游者是当年清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接受导游的有出版社的编辑和博物院的专家等。 这是溥仪被特赦后第二次来故宫。前一次是1959年,溥仪为同游者杜聿明等人,当了一次义务解说员。 这回来故宫,与前次不同了,溥仪直接就当了导游员。这次他到故宫来,是专为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寻找回忆线索和写作灵感的。游览路线由他提出,游程包括了一部分未开放的像毓庆宫、乾隆花园等地方。当时,故宫博物院正在布置光绪皇帝当年的寝宫原状,以向游客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溥仪在清宫最后的住处,就是当年光绪的住处养心殿,博物院方面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溥仪就便给提供些情况。就这样,溥仪这次成了导游者。  相似文献   

7.
贾盼 《清史研究》2024,(1):126-136
1919年经旧官僚李经迈推荐,英国人庄士敦成为逊帝溥仪的英文师傅。该教育计划牵涉一项过去罕为学界注意的溥仪“出洋之议”,庄士敦本质上是替李经迈等帝制派争取英国援助,转行君主宪政的中间人。然而,英国当局虽积极占据英文师傅职位,借谋维持在华威望,却并不接受溥仪戴皇帝头衔出洋游历,以免引起外交争端。庄士敦与英方立场一致,并试图促成清室整顿宫廷,主动放弃优待,缓和帝制存于共和的矛盾。这些主张不仅为竭力维持优待、阻挠溥仪离宫的清室王公大臣所不容,也令遥控他的实际雇主李经迈束手无策,“出洋之议”的走向最终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8.
“溥仪的出路在中国”溥仪的出路在中国,爱新觉罗家族的出路也在中国。1965年8月8日,毛泽东会见几内亚教育部长贡代·塞杜、总检察长法迪亚拉等人时发表的谈话,即能够说明为何在新中国才能找到溥仪的出路。毛泽东说:“不是谦虚,这是实际问题。世界上没有哪一块地方、哪一个国家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没有哪一个人不犯错误。也许上帝不犯错误,因为我们都没有见过他。我们的工作,无论哪一项工作,都正在改造过程中。我们把国民党留下的人统统收下来,逐步加以改造。有一部分人改造好了,另一部分人还是照他们的老样子,你叫改造,他们不听你的。法院、…  相似文献   

9.
陈自新 《文史精华》2012,(2):29-39,1
100年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里举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宣读以6岁的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的退位诏书。  相似文献   

10.
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生活很是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他曾醉心痴迷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切听其自然,所以溥仪的诗文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相似文献   

11.
裴钰 《湖南文史》2012,(10):67-67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奇特的女人,一个是文绣,她主动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还有一个女人,她也是毅然离婚,休掉了自己的丈夫——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戚继光,这个女人是“王氏”,她为何要休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丈夫呢?  相似文献   

12.
今夜,中央大街正风姿绰约地展示着美丽,在松花江两岸已经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在寒冽的秋风已经让枝头秃亮的时候,她就像是哈尔滨不眠的眼睛,关切地凝视着晚归的人、失眠的人和那些不个白冷的情侣,当然,她也凝视着哈尔滨的历史和历史留下的所有深沉。赫图阿拉城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不过五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短暂而且最简陋的都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叫起来拗口,听起来不知所云的地方,却让悠久的中国历史打了个结,宣告了清王朝的崛起,明王朝的覆灭。在东北这块清王朝的发祥地上,溥仪如笼中鸟,更不幸的是他还有一个强盗主人,因此溥仪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了。从“缉熙楼”传出的叹息,由于高墙围困,所以没有人听得见,人们听得见的只是努尔哈赤驰骋沙场的马蹄声。  相似文献   

13.
溥仪是中国近代史的一种重要人物.在溥仪的一生之中,"北京政变"后,溥仪寓居天津的七年中,思想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在这一时期,溥仪从一个逊帝变为寓公,进而复辟成为伪满洲国的执政、皇帝.其间经历了政变、军阀拉拢、列强利用和日本诱惑的变化,促使了溥仪复辟思想的形成.对溥仪复辟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溥仪这个近代史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以后溥仪退位。根据民国的“清室优待条件”,准许溥仪继续在宫里居住。从此溥仪就开始了他童年和少年的闲居生活。少年溥仪很爱赶时髦,像剪辫子、学英文、装电话,只要是新鲜的事物,他都要尝试一番。1917年,溥仪11岁。有人向宫里进贡了一辆自行车,溥仪如获至宝,他和婉容很快就学会了,经常在紫禁城里骑着转悠。紫禁城的宫门都有门槛儿,车骑到跟前就得下来。虽然溥仪已经退位,但在内廷仍是“皇上”,而皇上骑车必须畅行无阻。  相似文献   

15.
胡晓 《安徽史学》2012,(2):36-43
溥仪出宫事件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的影响大,牵涉的问题多,学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的关系问题,则未见专文研究。实际上国民党在整个溥仪出宫事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参与驱逐溥仪出宫,到应对溥仪出宫后的社会反响,从主持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到创建故宫博物院,皆全力投入。可以说,溥仪出宫事件是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大间谍川岛芳子的亲妹妹,她留过洋、享过福,也坐过牢、吃过苦。她给邓小平写过信,要求工作。准了,她又去办学校……与众不同的89个春秋,她是怎么过来的?今天又活得如何?她对本刊从头叙来……  相似文献   

17.
潘荣 《文史春秋》2004,(10):9-13
在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北京警察博物馆里,收藏着两件珍贵文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户口登记簿和他当年给自己报户口时的历史照片。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两件文物,特别是那张历史照片,为到警察博物馆参观的绝大多数人所津津乐道。照片上给爱新觉罗·溥仪上户口的那名警察吴静深和“文革”中数次“救驾”的北京警察史育才自2001年7月警察博物馆开馆后,一度成了“名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众多报刊杂志的记者争相采访他们,于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公民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渐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记得"文革"劳改中,溥仪、杜聿明、沈醉、杜建时和我,去一家纸厂拉写大字报用的纸和笔墨。 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的大字报,满墙也是大字报。溥仪手里还夹着香烟,沈醉看见不敢说他,对溥仪做手势,用手指做熄灭烟头的动作,溥仪不理解,举着香烟来回晃悠。我挨着溥仪小声说:"把烟头熄灭了!快……"溥仪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一谈起伪满时期的溥仪,我们往往定义他为"傀儡皇帝",并常常形容他"软弱"、"妥协"等等。在既往的史实中可以找到许多确凿的证据,直到今天,我们这么理解溥仪的形象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溥仪在任伪满"皇帝"时,有一项不凡的举动,恰恰与其根深蒂固懦弱的形象有所不同,那就是他曾尝试着建立一支私人武装,并以此为基础,逐步获得军事上  相似文献   

20.
“是毛主席派我来的”在为调整社会主义各种矛盾而苦苦思索的日子里,毛泽东不但在进行理论总结时提到“宣统皇帝”,而且在生活当中以及具体的活动安排上,也没有忘记溥仪。在“政治挂帅”株连成风的背景之下,正是毛泽东本人亲自为溥仪的叔父和胞妹解除思想顾虑,解决经济困难,让他们前往抚顺探望亲人。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载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会议。在一次宴会上,周恩来热情地与载涛打招呼,并把他引荐给毛泽东,说这是溥仪的叔父。毛泽东握住载涛的手,亲切地说:“溥仪在抚顺学习得不错,读了不少马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