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肖映胜 《攀登》2004,23(5):45-47
经济理性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运用的理性,其突出特征是个人性、自利性。道德理性是人从道德角度选择行为所凭依的理性,它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人的整体或人类的每一平等的个体为目的的实践。精神活动,其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公利性。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率通常是以一个满意位取代了最优。那么,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能否共生息呢?实际上,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是统一的:(1)道德理性贯穿于经济理性;(2)道德理性与经济理性是相容的;(3)道德理性为经济理性设定边界。  相似文献   

2.
曹伟伟 《沧桑》2009,(1):174-174,178
近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现代组织所面临的是对知识人而不是经济人的管理问题,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种研究致力于组织与个体的双向心理期望,是一种追求自由思想的深层次精神生活与需要分析,符合和体现了马克思崇尚人类整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宗旨。  相似文献   

3.
敖莹霖 《黑龙江史志》2013,(17):274+276
作为儒家德育文化的发源地,与国外相较,我国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并没有将儒家优秀德育思想渗入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专门的教材来传承这一文化。特别是《经济生活》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版块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无道德的"经济人"。本文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论述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并同儒家德育思想"义"相结合进行道德教育,致力于培养有道德的"经济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逐渐凸现出种种职业道德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本文从“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读解经济与道德关系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上的本质与表征,进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实道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朱玲 《中国西藏》2002,(4):62-62
在迄今为止的主流经济学研究中,经济活动参与被抽象为追求其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活跃在经济学模型中的经济人,不分男女,皆为中性,无论老幼,都是理性决策。到了人口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那里,性别进入了研究的视野,从这些领域的作品中,读多半可以看到越来越具体而丰富的个人和人群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道德的态度往往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流派文化观的重要考察层面。五四前后的文化调和论者提倡道德进化,主张斟酌新旧,调和中西,因革损益,熔铸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其道德调和论以是否适用于现实需要为取舍原则,不固守体用之别,观念较为开放,不能与传统守旧者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市场经济是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个性化,人们的行为是为个人利益运转的,所以,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不相容的。只要我们观察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就会看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道德准则的客观要求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市场经济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因而要求的协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就使个人的经济行为越来越离不开其他人的协作。协作,就是互相服务,整个社会都围绕着生产和…  相似文献   

8.
一个社会的精神旨趣,完全取决于它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汉代社会崇尚个人名节,关注群体存在的世界,着重道德之完善,这种观念和行为,是特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左传·襄公廿四年》叔孙豹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谓不朽。”意即:人之最七者是道德的完善,然后是建功立业,最后是著书立说。在德、功、言诸项给社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和贡献,才得以生命不朽。“三不朽”所建立的人格理想境界,决定着封建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将人导向对现实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9.
纵观古今中外伦理学、伦理、道德与道德观的研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基本可以将伦理、道德体系和相关的学说、学术体系划分为四种,即:以维系统治权力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归依宗教信仰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学说体系和以倡导价值正向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学术体系。对伦理道德体系进行科学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伦理道德现象,明确理想的现实主义需要构建怎样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实体。  相似文献   

10.
庄可荣 《沧桑》2009,(3):71-72,88
近代买办参与慈善活动基于利己和利他的二元性动机,同时扮演着“经济人”和“道德人”的角色,因而他们的慈善行为也分为亲缘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和纯粹利他行为三种类型。而制度的缺失是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软肋,严重制约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葛荃 《史学集刊》2003,(1):24-29
晚明东林党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 ,他们在道德修习上追求“慎独”境界 ,形成了“戒慎恐惧”的政治心态。这种政治心态具有“原惧”特点 ,对于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实际政治选择具有深层的影响。这就是促成东林悲剧的心态之源。  相似文献   

12.
旅游风险就是旅游者在其旅游行为中所感知到的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旅游风险感知、旅游行为偏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因子分析法萃取出旅游风险感知因子为3项(恐怖事件与战争危险因子、公共卫生危险因子、自然灾害与金融风险因子),旅游行为偏好因子为4项(追求异国文化圈型、追求类似文化圈型、旅游服务追求型、大众性追求型);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出旅游风险感知因子与旅游行为偏好之间存在反(一)相关关系.最后,在分析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介质。从美学的角度说,人长期对某种颜色的偏好会转化成一种审美情趣;从哲学的角度说,这种偏好会抽象到形而上来。这种形而上的审美情趣经反复强调,便成了一种君临  相似文献   

14.
还记得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曾经为诸神打造过无数精美的器具,而在人间,我们同样也看到许多“赫淮斯托斯”的身影,他们在世上有一个雅号,叫做“匠人”. 匠人,是指拥有手艺专长的人,把一件物品赋予极致的美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因为偶然的机会,他们邂逅一件艺术品,遇见一位能够影响终身的师傅,从此走上了匠人之路,他们不紧不慢,远离喧嚣,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创作当中.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将其称为“匠心”,也可把将其称作“匠人精神”.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认为传统的儒家哲学是一种伦理学,那么,道德问题即是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儒家哲学里,道德是内在的,因而是超越历史的。而在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里,因为消解了传统儒学"天理"、人性之道德价值性的内涵,因而道德是外在于人的,是社会之理的基本内容;人所有的道德理性,也由此从传统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内在自觉"而向新理学之"外在自觉"转换了,因而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徐媛媛 《收藏家》2015,(4):33-36
"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人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君子如玉,如玉君子,当美玉之德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修身规范,玉制的文房珍玩也自然而然的进驻了追求玉之美德,并以其作为培育自身的修养为目标的文人的书房。  相似文献   

17.
"嵎夷"与"朝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嵎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于山东半岛,应是东夷少昊族团的一支,但由于中原华夏民族的东渐及在这一过程中的频繁战争,迫使相当一部分嵎夷人越海迁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山海经>将"少昊之国"、"羲和之国"称为"海外"之国,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而自新罗开始,古代韩国人自称是"轩辕之裔、少昊之胤"、"嵎夷细民",不是没有道理,它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8.
李梅兰 《神州》2011,(3):159-160
“道德”.是我们熟知的词汇,它遍及我们的生活空间。对于“人”来说,道德就像空气一样重要。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的来源,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可是现代人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加强,对物质的欲望使人们忘记了一切。因此,就让物质经济完全决定道德而丧失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吧。如果能帮助人类更好的发展,道德从今以后丧失其相对独立性,完全依附于物质经济,经济进则道德进!经济发展则道德高尚!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我们对人的认识囿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判断,手持非黑即白的道德画笔,要么把人神化,要么把人鬼化,好人好到极致,恶人恶到极点,这种脸谱化、妖魔化的认识论,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有正面和负面人物之分,表扬稿和批评稿  相似文献   

20.
正许多国家在近代化改革过程中都曾发生过国有资产流失的事件,欧洲有之,中国有之,日本也有之。国有资产的流失,究其本质,就是官方权贵集团利用手中权力对旧有资产进行再分配、并在此过程中捞取本集团或者个人利益的过程。通过对此类事件的分析,可以挖掘出许多与当事人有关的政坛背景,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政局经常能起到管中窥豹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北海道国有资产流失事件",在日本的官方记录中被称为"北海道开拓使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