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我們走进天安門广埸或从中华門向北望去的时候,挺拔高聳,由两层广阔的月台托着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即呈现在我们的眼帘,它崇高,巍峨,有异常动人心魄的英雄气概。毛主席题写的、刻在大碑心石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发出灿烂的光辉。碑南面,由周总理书写的碑文,鲜明夺目。它们突出地表现了先烈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和内外敌人英勇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来到碑前的人,在悼念、致敬之后,走近碑座旁,眼前展开的,就是近百年来的伟大斗争史、人民英雄的形象。碑的东面第一块浮刻,是描写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英帝国主义运进的鸦片的事迹。把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打成碎片,倾倒在放有石灰的水坑里,让鸦片彻底销毁,让潮  相似文献   

2.
五龙庙在芮城北郊七里中龙泉村东北的土崗上,北面可以望见中条山;南面可以眺见黄河(三門峽水庫);庙前龙泉水从西北角的地隙里流出,附近土壤肥沃,渠道遍布,風景頗为秀丽。庙为土筑院墙,磚砌小門楼,院里很寬敞,正殿五间,对面是乐楼三間,正在兴建的东配房与新建的西配房各五間,非常对称調和。庙內广仁王龙泉記碑上說:"傍建祠囗,亦既增飾。意者,祠因于泉,泉主于神,能御旱災,适合典礼……,元和戊子岁月在高蘖十囗日書"。重建广仁王庙碑上說:"县城北七里許,有古魏城,城西  相似文献   

3.
紫金庵,又名金庵,当地人称为金庵寺,在太湖洞庭东山西塢,离震澤县政府所在地約十里許,四面環山。山門横書‘古紫金庵’四字;進山門,沿階东上數十步便到大門,过天井,即为正殿,古塑罗汉像便供在这个殿中。寺中現存最早的碑記为乾隆二十六年‘紫金庵净因堂碑記’,嵌在正殿前壁外面的左旁,右旁也嵌有碑座,但碑已軼去。据碑所記:‘吾山招提蘭若,不下數十家,但其幽折而寂靜者,莫如紫金庵,今相沿称金庵,創自梁陈時’。‘太  相似文献   

4.
故宫太和殿     
基台与殿前陈设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进入紫禁城的正門——午門,經过金水桥和太和門,登上二十八級太和門台阶以后,庄严的三台与太和殿就落入眼底。太和門里是一个三万多平方米的广闊庭院,体仁,弘义二閣东西峙立,中左,中右二門左右均衡,左翼、右翼門庑相依,在平坦的海墁磚地的北面,突起了二丈多高的白石基坛(台边距地平7.12米,台心高8.13米),它是三层重叠的須弥座构成的,俗称三台。每层的作法都是按习惯的法式分为:圭脚、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六部  相似文献   

5.
一、發現的經過這碑發現於一九五二年八月。由於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在安定門東側城牆(位置在雍和宮和關帝廟後)新開豁口內東北位置上發現了碑頂,卽通知中央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乃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文物組進行勘察。到八月十九日經過四周深入的挖掘,碑  相似文献   

6.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17,(1):69-71,112
惠觉禅师碑原立于河北省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是关于新罗入唐僧人惠觉的重要资料。在已有学者对之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纠正谬误,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惠觉禅师碑并非《沙河县志》中记载的唐漆泉寺碑,惠觉禅师碑的刻立时间在贞元十年之前,邢台开元寺中出土的两块与惠能有关的残碑都是惠觉在参拜神会以后刻立的。  相似文献   

7.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云南省曲靖县曲靖中学,与另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宝子碑合贮一亭。碑文内容主要记述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滇西白族地方政权与滇东北的彝族三十七个部落,在打败了几个民族头人之后,回到石城(今云南曲靖)会盟之事。碑高1.25、广0.58、厚0.16米。碑文用  相似文献   

8.
永安寺在阆中縣东黄坭鄉,現作为鄉小学校舍。寺的規模不大;山門內为一樓一底之前殿及东西禪房,次为东西兩廊,最後为大殿。現寺內有明清碑記數通,其中嘉靖  相似文献   

9.
華山 《文物》1950,(10)
穿過首都的大廣場,從氣勢磅礴的天安門走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績展覽會",縱覽着革命戰爭的珍貴歷史文物、圖片、和奪自敵人手中的十三个帝国主義國家的兵器實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個周年,當我們面前展現着一系列的陸海空軍的强大國防力量的時候,會場上再没有比"  相似文献   

10.
隋龙藏寺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隋龙藏寺碑是开皇六年王孝儒为劝造龙藏寺所立。据沈涛《常山贞石志》记载:"碑高六尺三寸五分,广二尺七寸七分,三十行,行五十字,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有碑阴及左侧,并正书‘开皇六年十二月五日立’,今在正定府城隆  相似文献   

11.
东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以下简称《乙瑛碑》),是我国古代碑刻中素负盛名的优秀书法作品之一。宋代以来迭经著录,唯欧阳修《集古录》称《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洪适《隶释》称《孔庙置百石卒史孔龢碑》,郑樵《金石略》称《司徒吴雄等奏孔子庙置卒史碑》,均是异名同碑。碑高约2.6、广1.28、厚0.24米。碑文为隶书,阴刻,十八行,满行四十字,第八行首"制日可"三字提高一格。文终刻"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后汉锺太尉书"楷书跋文。碑两侧刻有缠枝花纹间以灵芝形纹。碑载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孔庙礼器。鲁相乙瑛书言于朝,  相似文献   

12.
<正> (三)德政碑 为彰显善政所立之碑。若立于官员任所神祠旁侧,可视为祠庙碑。但若仅立碑记念,是为德政碑。在难以确定神祠或祠庙是否存在的情况下,则暂时将之归类于德政碑。德政碑在内容方面,与后述的摩崖有共同之处。被认为是德政碑的,有以下诸石: (48)延光残碑(103)杨叔恭残碑  相似文献   

13.
伊阙佛龛之碑和潜溪寺、宾阳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龙门石窟的研究工作中,几乎都肯定地把位于西山北端第一所大窟——潜溪寺(亦名斋祓堂)开窟造像的年代定为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其中,日本关野贞博士是持此说最早的一位,而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与塚本善隆在他们的《龙门石窟的研究》一书中,再次引证并对这种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肯定:"关野贞博士依据伊阙佛龛碑,由于把它(指潜溪寺)当作魏王泰的造像,就断定是贞观十五年营造的,我认为这是最稳妥的解释。在伊阙佛龛碑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这种观点,对我国龙门石窟的研究工作颇有影响。在一些著作中,就以伊阙佛龛之碑作依据,把潜溪寺开窟造像的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一般人把黑地白字的拓本称为碑帖,把练习写字用的范本叫做字帖,把临字叫写帖。这些讲法是不确切的。其实碑与帖是石刻中完全不同的两大类。碑的起源一般人认为碑是由汉代开始的,其实在秦以前就有碑,不过那时候的碑与后来的碑用途不同,如《仪礼·聘礼》中就有“宫必有碑,可以识日影,引阴阳”,“或以丽牲”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老革命根据地——东兰修建革命烈士公园的同时,在其中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公园的門楼上有张云逸同志(前紅七軍軍长)所題"革命烈士公园"六个金色大字,园里有僮族杰出的革命者、紅七軍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烈士墓,有高达19米、面积16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还有解放軍烈士紀念碑等。革命烈士紀念館就建在这里。陈列共分四部分。  相似文献   

16.
泰山没字碑是一件有名的文物。这件文物的来历,相传是秦始皇立的,直到现在还是以这个说法流传得最广。至于考古学家们,大概因为它没有刻字,所以很少人注意到它,只有清初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对它进行了考证,谓:"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四、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熹平石经》的尺寸及刻字行数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熹平石经》自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立后,经南北朝因战乱迁移,至隋末"用为柱础",到唐贞观初,原碑已"十不存一"。唐以后虽陆续有此碑残石出土,但均极为零碎,大块的很少。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关于《熹平石经》原石的尺寸和每碑的刻字行数难以稽考,成为疑案。碑石这些主要数据的缺乏,使今天的石经复原工作发生了困难。从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来看,最早记录《熹平石经》碑石尺寸的是东晋时的杨佺期。他的《洛阳记》载《朱超石与兄书》云:"碑高一丈许,广四尺。"但所记是否可靠,颇有人怀疑。最近日本学者塚田康信  相似文献   

19.
佛教造像碑     
古人借助类同碑揭形式的石质材料雕刻佛像,创造出适用于地面寺院的佛教造型艺术造像碑。在印度次大陆,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以及朝鲜半岛均有造像碑遗存,印度次大陆造像碑产生与建筑造像构件有密切关系,中国造像碑自有渊源,朝鲜半岛则继承了中国模式。中国造像碑拥有众多个体、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征,是世界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造像碑的产生与供养中国中原北方与南方广大地区,东汉、三国时期已出现了地面寺院,至迟东晋、十六国时期石窟寺院也发展起来。泥塑、壁画是最初地面寺院的主要艺术形式,石窟艺术在中原北方地区兴起…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2月,笔者同梓潼县副县长孙滔、梓潼政协文史委赵荣先、仇昌仲等在天字山近山顶处发现“魏公寺碑”。该地,密林掩盖之下有40平方米的石砌围墙,石墙上半截早已倒塌,尚存8公寸左右高的石墙基础。“魏公寺碑”在石墙中央,碑高2.2米(不算碑基),宽0.75米,厚0.1米,碑盖与刻字的碑身是整体,碑顶呈弧形,碑盖部分正面是精雕的二龙戏珠,碑盖背面是林中奔鹿。碑的周围的石围墙内,乱石堆集,扫开泥土和枝桠,发现有石雕人像、(有佛象)石香炉、黄色筒瓦、石碉圆柱等,但多断折倒伏。此碑是大清乾隆四十九年岁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