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还记得在我升入三年级时,我们的英语老师换了。新老师姓陈,是个胖乎乎的女老师。她中等身材,皮肤白皙,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庞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在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就有一种预感,她应该是个非常温和、容易让人亲近的人。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在我们班上的第一节课就应验了我的预感。陈老师上课时说起话来和风细雨,每一个从她嘴里说出来的英语单词都仿佛  相似文献   

2.
写李星的时候,我坐在她的课桌旁,她则坐在讲台上,我忘了我是老师,她也忘了她是学生。这真的没有什么,只要她高兴,喜欢。初识李星,我大吃一惊,不明白90后的孩子竟然如此不守规矩。老师讲课时,她会旁若无人地站起来,在教室后面悠闲地溜达一圈,趴到窗台上向外观望;即使是听课,她戴着耳机,桌上连本书都没  相似文献   

3.
孟依依 《人物》2018,(1):168-169
P:你是如何开始童书写作的? H:在我开始写作时,我的两个孩子刚上小学,我所写作的很大一部分故事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事件上的。作者需尊重自己的读者,所以我决定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个5岁的孩子,并且尝试通过他的眼睛去看世界。写作童书是从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开始的。当你坐在一群孩子面前给他们讲故事时,  相似文献   

4.
我时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孩子,带孩子到院子里,并让孩子坐在我的大腿上,然后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来说是最美的时刻。我给我的孩子保存了一本她4~9岁的日记。我想让她知道,我是多么地爱她。没有这些记录,我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些日记,孩子成长中的趣事,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5.
陪孩子去三十九中考级,坐计程车时,那个女司机告诉我,她的三个孩子都在上一流大学,而且品学兼优。我问他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她说:“我整天出车在外也没多少时间管教孩子,我只是自小就培养他们自觉学习、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罢了。”她说,“只要有空闲,我每天一定会陪孩子读书,陪孩子做功课,我则阅读常识类的书籍、杂志或新闻。除了特别挑选的节目,我一般不陪他们看电视,因为看电视浪费太多时间。”她说:“孩子慢慢长大了,学习的知识更新太快,我知道的反而比他们少。按说,我干这行用不了多少知识,可你想,拉上一个客后,与其让他(她)在后面无言地坐…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偏激的想法,以为家长陪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纯粹是浪费时间。那时我还在部队,女儿和我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遇上我和她妈妈吵嘴了,她甚至气得挥舞着小拳头,使劲地捶打我,弄得我和她妈妈“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到邻居家串门,无意中遇上几位年轻的父母在聊各自的孩子,一位母亲说:“我女儿性格太孤僻,进幼儿园都一年了仍然不合群,常常一个人搂着一堆玩具在一边玩。”另外一位母亲说:“你孩子还小,我姑娘都上小学了,也没见她交几个朋友。”站在一旁扯着孩子手的爸爸插话说:“她们都是小姑娘,怕羞,我儿子与他姑家孩子,每到一起玩不上几分钟就吵起来。你争我夺的,互不相让。”……他们的言语中都包含  相似文献   

8.
长期的家庭教育使我体会到, 孩子们的成长不是花环与成绩的累加,而是伴随着犯一个错误,认识一个错误,改正一个错误成长起来的。所以,我觉得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宽容地对待他们的“超越性”,给他们的思想、心灵的腾飞,留有一块天地,使他们在成长中更多地拥有一份自由。允许孩子犯错误,鼓励孩子个性发展。有人说我儿子的作文写得好, 我从小就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把他喜欢的画片剪下来, 贴在纸上,让他写上一句或几句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日记     
从记事起,我就看得出来,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像别的父母那般亲热,因为很难见到他们在家里相互说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走在一起的时候。母亲还常常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哪一个?那时,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跟爸。是的,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更好。每当见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我提出,父亲二话不说就会给我买。而母亲则不,她除了给我买各式各样的连环画、看图识字之类的东西外,很少会满足我别的要求。而我又是个好吃贪玩的孩子。所以,我就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不愿意和母亲呆在一起。然而,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父亲…  相似文献   

10.
正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悄悄议论:"插班的孩子真是不好管",我特怕我班来插班的孩子"……在孩子们活动时,我确实发现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幼儿群体:他们有的藏在活动室的角落里小声抽泣;有的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眼睛茫然地望着周围的一切;有的趴在桌子上蜷缩成一团,只露出一双眼睛不断地向四周窥探着;还有  相似文献   

11.
留住欢乐     
我以为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欢乐 ,关键在于自己 ,尤其是自己的感觉很重要 ,而物质条件、生活状况却显得次要了。我的邻居的孩子由于先天性疾病造成智力低下 ,看着活生生的孩子不能上学 ,我曾想 ,家里有了这样一个孩子 ,这日子咋过呀 ?可我想错了。那个家庭实际上过得很好 ,夫妻俩都很能干 ,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整天充满着快乐的气氛。一次 ,他们带孩子到北京看病 ,还多逗留几天 ,在北京痛痛快快地饱览大好风光。他们说 :这孩子比起卧床不起的瘫痪孩子强上百倍。他们这么想了 ,他们当然就有了快乐 ,假如相反呢 ?也许情况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们在贵阳的一所幼儿园采访时所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情。当时,正好有一大群孩子在院子里嬉戏,相互欢快地追逐着,看着他们天真无邪、快乐自在的样子,真是令人向往。这时候,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男孩抢走了一个小女孩手里的气球,被夺走气球的小女孩在后面嚷着:“还我的气球,还我的气球。”当小男孩跑过我的面前时,突然摔倒在地,可能是真摔疼了,他哇哇大哭起来。跑过来抢气球的小女孩也吓哭了。我急忙伸手准备去把他扶起来。这时,走过来一个人,是孩子的老师,让我大感意外的是,这位老师居然也跌倒了——她假装往前一跌正好蹲在小男孩的身边!孩…  相似文献   

13.
羊羊学说话     
朋友的女儿羊羊两岁了还不说话,于是朋友把羊羊送我这里接受语言开发。我发现问题在她妈妈这里,朋友是个沉默的女人,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塞个玩具给羊羊,然后自己做家务,两个人一起出奇地安静。语言需要反复的模仿和锻炼,不教怎么会呢?羊羊到我幼儿园2个月后,开始喜欢上了讲话,甚至做诗。朋友讲,你怎么跟一个无知儿童每天最少讲4个小时话呢?你们有什么可聊的?我讲,很好玩啊,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她也不会提出异议。她好像就是你的留声机,你问她:“你要喝水吗?”她一定是回你同样一句,绝对不会改编成“我要喝牛奶”。孩子比较好玩的地方是…  相似文献   

14.
童年的秋千     
儿时的秋千是爷爷做的。粗粗的麻绳,将一张木板悬挂起来的,很简单却也很舒适,紧紧地“嵌”在一个很大的葡萄架里。我记不得葡萄是不是开花,开出的花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只记得每年暑假奔去爷爷家的时候,那架秋千就在一串紫红的葡萄中间悠游着,静待着,似乎特意在等待我的归来。我是打秋千的高手,坐在那木板上,两只小手紧紧地握着秋千两侧粗粗长长的麻绳,踮起脚尖,  相似文献   

15.
要让孩子知道“美”这个概念不仅局限于一幅画、一支交响曲、一座典雅的建筑,而最具美的魅力的是人的内心世界。记得我女儿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在饭桌上闲聊,她告诉我她非常喜欢她的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问其原因却只有一个:这两位老师年轻漂亮,说话的声音好听。我很失望,但并没有马上批评她,而是问她:“喜欢不喜欢你的姥姥?”“喜欢呀。”“可你的姥姥都老了,你怎么还喜欢她呀?”“她亲呀!”孩子发自内心地回答道。我庄重地告诉她:“一个人美不美,不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天,好朋友李娇的女儿小心经常说自己耳鸣、听不清楚,到五官科检查,却没发现耳道有什么损伤。李娇十分着急,想让我帮忙查找一下原因。当我星期天见到小心时,只见她坐在沙发上,双目微闭,两耳挂着耳机,双脚正有节奏地点地打着节拍,连我的到来也没有发觉。李娇叫了她两声,想让她和我打声招呼,她也没有反应,李娇只得走上前大声叫:“小心!”小心这才猛地一抬头,顺手摘下一个耳机,看着我笑着问候道:“阿姨,你来了。”我问:“你听什么呢?”小心说:“听音乐呢。”我说:“能让阿姨也听听吗?”小心把耳机递给我。耳机还没挨着耳朵,里面的声音就扑…  相似文献   

17.
他是军人。1960年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个小战士,而我也只是一个还在念书的小姑娘。那时他才参军不久,在贵州军区卫生营当了个小毛毛兵。上级派他们来我就读的八一学校帮助我们学生作体检,所以他就认识了同在八一学校当教师的我母亲。第一次见到他就是在我母亲的宿舍里,那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面容清秀的兵哥哥坐在我家对着门的写字台旁边,看见我进去他面带羞涩地笑了一下,我妈让我叫他“叔叔”,这让我很不服气。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家庭中的阅读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每周阅读汇报课上,有不少同学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是直接就是一头雾水。问之,则曰课外阅读根本没有完成。究其原因,发现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无知型——课外阅读有用吗?小毅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是班级里最爱看书的孩子中的一员。课间,我经常看见她追着某个有新书的同学借书。这样的孩子不能完成课外阅读,我感到不解。我问她为什么没完成课外阅读,她很委屈地说:"我只要带课外书回家,就会被妈  相似文献   

19.
正1946年,我出生在昌都地区洛宗(今洛隆县城关),属狗,今年71岁了。现在想起来我家可能是城针上的平民家庭,家里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大家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上学的概念。那时候(1960年)西藏自治区还没有成立,我们那个地方之前叫洛宗解放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是他们安排我到内地去学习的。找我妈妈动员我去上学的人是"筹委会"的一个女翻译,叫杨桂珍,她是四川阿坝那边的藏族,会说我们这边的藏话,她丈夫是个汉族人,叫贺显龙。他们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后来在西藏师范学院上学时我就经常邀请他到  相似文献   

20.
家长会结束后,不少家长围着我详细寻问孩子的在校表现,他们一个个焦虑不堪,有的捶胸顿足,有的坐立不安,还有的长吁短叹。初三上半学期期中考试后,面对孩子的成绩,很多家长都急了,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泪,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老师,怎么办?怎么办?”其中有一位家长却与众不同,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笑眯眯地站在人群后面,耐心地听别人一一讲述,直到别人都走了,才来到我面前询问孩子的情况,并且说了一大堆孩子在家表现如何如何好的话。我有点感觉是否是自己听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