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世纪40年代,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两方刻有十字架和华盖的墓碑石,学者或认为其为泉州古摩尼教石刻,称之为"摩尼教墓碑石"。吴文良先生《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介绍了这两方墓碑石。第一方墓碑石(图一)见该书图109,其介绍文字如下: 碑高40,广30厘米,青石雕成。碑中央浮雕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交叉处有一朵五瓣的梅花。十字架上面刻有一个"华盖",在华盖的四角下垂着四条结  相似文献   

2.
陈志谦 《文博》2002,(2):70-74
阿史那忠是陪葬昭陵的少数民族将领之一,墓在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约三百米的地方,西北距昭陵——九峻山主峰约七华里,墓地至今尚存封土。墓前原有碑石两通:一为原立神道碑,碑文见《金石萃编》、《昭陵碑考》、《昭陵碑录》等;一为清毕沅所立记墓碑。两通碑石今存“昭陵碑林”。  相似文献   

3.
常诚  冯宝新  胡国锋 《神州》2008,(11):44-45
80年前,牟平雷神庙经历了一场战火的洗礼,至今,它的屋宇上覆盖着的铁皮雨搭子上面还有累累弹孔——胶东腹地栖霞市境内牙山前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山峰——英灵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就建于此。在英灵山中有一条命名为"理琪路"的石砌甬道。沿着"理琪路"缓步登阶,便可来到松柏环绕的陵园主墓——理琪墓,"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同志之墓"几个醒目的大字雕刻在汉白玉碑石上。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前来凭吊,鲜花绿树让理琪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相似文献   

4.
《昭陵碑石》案语摘瑕释疑赵望秦张沛先生编著的《昭陵碑石》一书,为治李唐史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其中又以加“注”、“案”的形式对碑石文字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非浅,但也略有似可再加商讨的地方。今将个人的一管之见公诸同好,以求教焉。牛进达墓铭条原案:“...  相似文献   

5.
利物浦是英国著名的海港城市,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在利物浦郊区的安菲尔德中国人旧墓场中矗立着一座烈士墓碑。墓碑上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先生用遒劲的字体书写的12个大字: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守仁墓。下面一块碑石上用英文书写道:中国人烈士杨守仁,是因政  相似文献   

6.
张登善 《炎黄春秋》2004,(10):15-15
我第一次看见陈独秀在安庆的墓,是在1998年。那时我到安庆市开会,会后,集体到北郊十里埠参观。那个墓实在是简朴、荒凉。在一片小树林里,有一个小小的土丘,立着一块小小的墓碑,碑的正面只有“陈独秀之墓”五个字,背面刻着陈的生卒年月及与原配高夫人合葬等字。这个简单的小碑,有一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惊讶。  相似文献   

7.
涞源县发现武后时期墓志碑石王宏印1987年6月5日,涞源县北关农民在挖房基地时,发现一座砖券单室墓。经清理,发现此墓已残破不全,墓室内没有尸骨及随葬品,只有墓志一合,现保存于县文物保管所内。墓志质地为汉白玉,呈方形,边长36厘米,高20厘米。志盖顶...  相似文献   

8.
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年3月,在邹县火车站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一座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的墓葬(图一)。过去,这一带有封土堆数个,石碑两块。因长年雨水冲刷及耕作取土,封土渐消,碑刻也已破坏。这两块碑一是李裕庵墓碑,据《邹县新志》载:"元裕庵李先生墓碑铭,西门外车站东。"一是李之英墓碑,据《邹县志》载:"李之英墓在城西北三里有碑,元锦州同知。"清朝光绪年间文献记载,李姓是土居世族:"李氏自元、明至今有显传者二十一代。"由此推测,李姓家族的祖茔文,也就在这个地段附近。我所清理这座墓葬时,在封土中发现了几块破碎的碑石,其中一块刻有:"……山县儒学……府君之墓"(图二)。在附近苗圃内  相似文献   

9.
孙迟 《文物》1979,(12)
1974年秋,昭陵文物管理所筹建昭陵碑林时,把散处在昭陵陵园内各陪葬墓前的碑石集中起来,妥善保护并陈列,以供参观和研究。在搬迁孔颖达碑时,发现了碑座铆口两侧刻有字迹,右侧二十二字,左侧十八字,其中楷书共二十八字,余为行草书(图一、二)。自陈列以来,引起了研究书法者们的很大兴趣。孔颖达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高祖、太宗两朝,官国子祭酒,是李世民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唐书》有传。孔颖达墓在昭陵南偏东方向约七公里的袁家村西南约800米处,系昭陵陪葬墓之一。碑在墓东南47米处。碑高340厘米,螭首方趺。于志宁撰文,书碑人姓名不可考。书法遒媚近虞世南,过去有  相似文献   

10.
张林华 《古今谈》2005,(4):42-44
如果有个中学生幽幽地告诉你,说把他有限的生活感受归结为一句话“人生悲凉”,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也许会怀疑,这是真的吗?当然这不是虚构。因为这位学生还敢于著文在报上公开发表他的观点以示郑重其事。“人生悲凉”,悲从何来,凉在何处呢?“想想人生充满了痛苦,从出生的那时起,就有一把锉刀在等着你。锉呀锉呀锉,你终于成了一个脑袋削尖、肚皮浑圆的不倒翁,“一个挂着庸俗笑容、过着庸常生活、吐着不咸不淡话语的人,何曾有半点光芒”?  相似文献   

11.
1978年3月25日,我正在当阳赵家湖发掘楚墓,突然接到单位──—湖北省博物馆打来的电报,说在随县发现了巨大的木淳墓,比天星观一号墓要大三倍,命我速回为发掘这座大墓作准备工作。我心中有些犯疑:天星观一号墓是湖北省刚发掘完的当时属最大的楚墓,木椁长8.2米、宽7.5米,已相当惊人;随县发现的这座墓竟比它大三倍,这会是什么样的墓呢?会不会是数字搞错了?或者是几个墓连在一起,错看成一个墓了呢?我怀着诸多疑问和希望回到武汉。情况得到证实:电报内容无误。这座新发现的墓不仅规模特大,经初步勘探保存情况亦好。我当时惊喜的…  相似文献   

12.
青冢为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传说四外之草在秋天里尽皆枯黄泛白时,惟有昭君墓上的草仍呈绿色,故称青冢。为什么此墓不改其青呢?大约是因为埋葬着一个经历最为周折、坎坷的美丽女性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考古》1983年第9期刊登的《扬州邗江县扬庙唐墓》一文,作者忠实、详尽地提供了该墓的有关资料及图片,使读者如历其境,得窥全豹,这座墓葬形制比较完整,出土器物既精美又丰富,在南方唐墓中是较为难得的,它为研究唐代南方地区的墓葬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典型墓例。 作者在关于墓葬时代的结语部分,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据之后说:“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扬庙唐墓是中晚唐时期的一位中级官员的墓葬。”对于作者这一论断,我们感到有商榷的必要,因为正确判断该墓的年代,关系到今后正确使用该墓资料的问题。现谨就作者的三个主要论据,逐一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85年初夏,四川安县花荄镇村民,在修筑公路时,挖出两座宋代骨灰盒丛葬墓。两座墓并排,相距1.98米,均系长方形券拱砖室墓。墓壁用一横一竖或二横一竖砖迭砌,墓底平铺,墓顶券拱(已残)。砖长27、宽15、厚3.5厘米。墓室大部已残,宽1.35、残高1.05米。墓内整齐地迭放着成百的陶骨灰盒,内盛经火化过的骨灰。其中一座墓从纵断面看有五行,每行上下六层,一个断面是30个。(图一)据村民反映,横排为八行,一座墓的骨灰盒就有二、三百个之多。骨灰盒为泥质灰陶,有两种。一种为椭圆形,口略大于底。口长35.5、宽26.9、高15、壁厚1厘米。四角近口处有4个支钉,上面盖有一盖。(图  相似文献   

15.
最近 ,因考察夜郎古文化遗址 ,与花溪区政协文史办的戴壮强先生一起在当年夜郎王后裔金筑土司金竹氏发祥地燕楼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采访 ,其间发现了许多古夜郎文化遗迹外 ,意外地发现了一处早已被盗墓贼掘开的当地人称皇帝坟的古墓 ,其中一座古墓 ,朝向金凤山 ,墓壁系用上好的巨石砌成 ,墓室高约2米 ,宽约3米 ,进深约6米 ,中部用巨石将整个墓穴隔为两个墓室 ,很显然是夫妻各葬其一。两边墓室墙有雕刻的菱形花饰 ,两个墓室前有一相通的甬道。甬道由可开启的石门相隔 ,两个墓室又是由两扇可开启合并的石门所封。墓室石均由数十人才能抬得动的…  相似文献   

16.
冯夏 《成都文物》2006,(4):38-40
“后陵永庆院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此为南宋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期间,所作的《剑南诗稿》卷八《后陵》诗序。诗序中所谓“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即指1942年发掘于成都西北处的永陵(俗称王建墓)。而诗序中提到的“太后墓”究竟是谁的墓,它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7.
楼学 《中华遗产》2021,(4):72-85
乾陵--两位皇帝、一对夫妻,同墓而葬,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独一无二。这座帝陵夺目的光彩,还来自于它的种种创制与传奇。夕阳洒在梁山脚下,两座阙楼静静矗立在神道(司马道)尽头,翁仲碑石各安其位,千古乾陵仿佛在时光中凝固。  相似文献   

18.
两个谜题     
考古真是一项磨砺人性情的工作:一个谜,从发现到最终解决,也许需要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比如上图这张照片,它拍摄的是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第1017号墓。墓中成组地、有规律地摆放着贝。“朋”本是象形字,为古代货币单位,但是一朋到底指多少枚贝?  相似文献   

19.
王翰章 《文博》2002,(5):77-80
陕西是我国保存历代碑石最多的一个省,清代人王昶所著《金石萃编》中所收陕西碑石,约占全国半数以上。据陕西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截至1989年10月初步统计全省现存各时代碑石约13840多座。碑石是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有人说是会说话的文物,这是它不同其它文物之处,所以自宋元以来,便把金石学作为考古工作的一门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明代镇远侯顾成去世后,其墓冢多次多地发现,孰真孰伪,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扬州顾墓的发掘,早已有了定论,但顾成疑冢现象是如何造成的、为何到了八九十年代贵州学界和贵州顾氏后裔还在寻找顾墓?本文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