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史·地理志》卷24记载:“肇州……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可知金肇州治,原是辽时之出河店。然出河店之地望,多有学者以今松花江东流段,或嫩江下游段为鸭子河,进而引申谓其北岸为“鸭子河北”,而推定肇东八里城或肇源茂兴站南吐什吐古城为肇州。笔者据史料记载,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两《唐书》之《卢坦传》均载元和八年西受降城为振武河所毁,因宰相李吉甫请,移兵天德城事。两《唐书》之《宪宗本纪》又记元和七年振武河毁东受降城事,又据宪宗《实录》相关记载,此本为二事,但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唐纪五五元和八年条却将两事混为一谈,其《考异》曰:“三者不同,莫知孰是。”以致混乱。经本文考证,确认两《唐书》记载不误,并理清了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对《考异》的模糊认识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3.
关于南北朝时期陕州的历史沿革,《隋书·地理志》没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陕州条下记载为:“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以显祖献文皇帝讳‘弘’,改为恒农郡。十八年,罢陕州。孝武帝永熙中重置,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又罢州。周明帝复置,屯兵于此以备齐。”又据《魏书》卷106中《地形志中》陕州条记载:陕州,最初设置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治所设于“陕城”(今河南陕县境内),“领郡五,县十一”。孝文帝又于“(太和)十八年(494年),罢陕州”。可以认定,《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南道二》陕州条记载的北魏…  相似文献   

4.
贺次君先生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一四“河东道三”岚州岚谷县条下云:“隋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压草城、川贼路。”显然点校者是将岢岚镇、压草城、川贼路作为三处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岚谷县建为岢岚军。又阅《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七“边防”岢岚军条云:“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捍草城川贼路。”且列出岢岚军属下“川谷城堡五”,第一便是“草城川”,并云:“川口阔一里余,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据…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汉中府志》及清代、民国《南郑县志》,记载古南郑城(即今汉中市)自秦筑城以来数度迁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隋大业八年(612)移南郑县城(亦为汉中郡城)至旧南郑城(简称秦城)西南二里,即宋代以来的南郑城;二是宋嘉定十二年(1219)“徙筑今城”(简称宋城),出自《舆地纪胜校勘记》卷四十八,为旧府、县志所引用。关于这次迁徙,实为误记:《宋史》“宁宗纪”;“嘉定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筑兴元城”。  相似文献   

6.
敦煌郡的设置时间,《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记载是汉武帝后元年间(前89-88),《汉书·武帝纪》记载是元鼎六年(前111),二者自相矛盾;根据敦煌文献记载,元鼎六年在赵破奴的主持下修筑敦煌城,同时还修筑了敦煌郡的防御体系——塞城和土河,并修筑了敦煌郡水利灌溉体系,特别是马圈口堤堰,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了解敦煌郡初置时期的管辖范围.  相似文献   

7.
据《永乐大典》所引《经世大典》和《南台备要》、清文廷式所辑《经世大典》记载 ,元至元十四年所设江南八道之一为“山南湖北道” ,而非如《元史·百官志二》“肃政廉访司”条所记为“山南江北道”。据相关资料推断 ,到至元二十九年 ,为适应江南湖北道的重新设置和江北诸城划归河南江北行省的需要 ,“山南湖北道”始改称“山南江北道”。  相似文献   

8.
额敏河(古称也迷里河)是额敏的象征,额敏县因此河而得名。据有关史料表明,自唐王朝在额敏境内设立匐延都督府至今的一千多年间,历代的统治者曾在额敏河两岸修建过四座城,而能说明其建造时间及规模的仅有也迷里城和额敏镇。窝阔台汗国首府──也迷里城距今700多年的窝阔台汗国首府──也迷里城,如今仅作为古城遗址──杰尔都鲁布津,存留于额敏县也木勒牧场格生村北距额敏河南岸约一公里处。据《元史》记载:“太祖东归,定四子分地。”成吉思汗西征后,太祖二十一年(1218)把所征服的地方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其中“以也迷里河滨之…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反复对照分析金代文献和有关资料时,发现《金史·纥石烈桓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7月版,简称《桓传》,下同)记载东真国(后改称东夏国)蒲鲜万奴于贞佑三年(1215年)“四月复掠上京城”与史实有误。《桓传·校勘记》仅以《金史·温迪罕老儿传》(简称《老传》)“蒲鲜万奴攻上京”、《金史·纥石烈德传》(简称《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为据,而将“上古城”改为“上京城”,与实际不合。澄清这个问题,对研究蒲鲜万奴何时进入金上京地区及金代历史地理有一定意义。余不惮浅鄙,将一得之见,付诸笔端;有悖史家之本意处,望不吝教正。一、关于“上古城”改“上京城”的误出。《桓传》是东真国初蒲鲜万奴活动的重要史料。《新元史》、《蒙兀儿史记》中的《蒲鲜万奴传》(简称《蒲传》)乃据此而撰,只比《桓传》少一“复”字,“京”仍作“古”,均为“四月掠上古城”,其文字终未脱此窠臼。而《桓传·校勘记》则认为:“复掠上京,‘京’原作‘古”。按本书卷一二二<温迪罕老儿传>,‘蒲鲜万奴攻上京”。又卷一二八<纥石烈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今据改。”迄后,诸东夏史论著述引此文者,多采取“四月复掠上京城”说,但近几年,有的学者对此说已提出疑义(详见下文)。  相似文献   

10.
任波  褚建平 《黑龙江史志》2003,(6):F003-F003
挠力河是乌苏里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有关挠力河的记载始见于明代典籍 ,旧称诺雷河、诺罗河。《吉林通志》释“诺罗”为“水鸟众多”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和《饶河县志》释为“流荡不定”。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黄锡惠教授最新研究结果 ,“诺罗”满语为“鸟兽栖止地”之意。关于挠力河源头的记载 ,说法不一。《依兰县志》( 1990年版 )所附《吉林依兰道全境图》以挠力河支流大泥鳅河为源 ,其《清代三姓副都统辖区图》的记载则是位于今北兴农场境内的七里嗄山附近。同一部志书中两幅图对挠力河源头的记载并不相同。伪康德二年成书的旧《宝清…  相似文献   

11.
《宋史·郭药师传》记载,“宣和四年(1122)九月,药师拥所部八千人奉涿(今河北涿县)、易(今河北易县)二州来归。”《金史·郭药师传》亦记载。“药师以涿、易二州归于宋。”按:认为郭药师以涿、易二州降宋,有误。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宣和四年九月,“辽易州将高凤以城来附,常胜军管押郭药师亦以涿州地及所部诣宣抚师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亦记载,宣和四年九月十五日。“辽人知易州高凤遣僧明赞诣宣抚司,约束降。”“二十日刘光  相似文献   

12.
太原永祚寺,原名永明寺,因寺内有双塔,俗称双塔寺。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距古太原城4公里许的东南隅,坐南向北。寺内双塔巍峨俊秀,苍劲挺拔,前人誉为“晋阳奇观”。 据万历《山西通志》记载:“晋阳城重山遮障,开此平衍真一大形胜也。独龙稍不足,文明不开;虎稍强,故其民挚悍,而世家亦少。近有筑浮屠者,亦大有见。”本志《傅应期先生传》中记载:“郡地形左痹不胜右,缙绅学士建永明寺、宣文塔于东山,以辅不足,推公(傅霖)首事。”万历《太原府志》也载:“起自堪舆家言,谓塔在巽峰则文运胜。”由此可知,万历年间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兴文运”,补辅郡地形之不足,而创建永明寺和宣文塔。其确切的创建时日据旧塔铁质塔刹铭文记载为“万历岁次己亥仲夏”(万历二十七年)。 据乾隆《太原府志》、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护国禅师福登法师以永祚寺旧塔微侧,更建新塔于旧塔与寺院之间。到清代又在两塔之间建过殿,在旧塔之前建后殿。据梁思成教授三十年  相似文献   

13.
座落于南明河下游、贵阳市东郊乌当(今东风镇驻地)与新添寨(今乌当区机关驻地)交界处的明代古建筑乌当桥,原名洪济桥,历史悠久。据《贵阳通志》记载:“乌当桥在治城十五里,明成化年间,宣慰司舍人宋辂建,长二十余丈。”乌当桥长72.9米,宽5.9米,高8米,有9个桥孔,是贵阳市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相似文献   

14.
新蔡故城战国封泥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新蔡故城遗址与封泥出土情况新蔡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城东部,今县城东的一部分叠压在故城遗址的西部(图一)。据《河南省志·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省分册》[1]等记载,故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绕城流向东南。故城垣长3215米,现东、南城墙  相似文献   

15.
我省新郑县城关附近双洎河(古称洧水)与黄水河交汇地带,有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郑韩故城,是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的地方。据《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有关历史文献记载,郑国原在今  相似文献   

16.
舜都蒲坂     
古蒲州城是传说中尧舜建都的地方,它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南隅,普救寺西的黄河岸边。 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尧、舜、禹等古帝王都曾先后生活在这里。据《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中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老城。”阐骃《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的传说地,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过都,后来迁都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尧在蒲州一带建都一事,历史传说中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17.
沁河最早见载于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山海经·北山经》:“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记载虽简略,但却说出它的流向和入汇于黄河。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沁水,东南至荥阳入河”。《汉志》的记载,略胜于《山海经》,它不仅述及流向和流入黄河,且说明入河地点。汉荥阳县在今荥阳县北(旧荥泽县西南),在黄河南岸,因此,《汉志》所载沁水入河处系指荥阳县对岸,此点可以桑钦的《水经》所载得到证明。《水经》:“沁水  相似文献   

18.
白居寺壁画     
正印度、尼泊尔、中原的多种绘画技巧和画风在此融汇。白居寺寺名,据吉祥多门塔第四层西北如意宝殿壁画题记和《后藏志》、《江孜法王传》及《汉藏史集》等藏文文献记载,全称为“吉祥轮胜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胜乐大寺”,汉文名称“白居寺”即是藏文简称的音译。  相似文献   

19.
蒋刚 《大众考古》2020,(1):58-65
龙崖城,又名龙岩城、马脑城,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马嘴山,海拔约1784米。龙崖城所在马嘴山,山势雄奇,山前侧一巨石耸立,状若马耳,极为壮观。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马嘴山原名“马颈关”,扼川黔咽喉,山高路险,四周悬崖绝壁,惟马颈关处有一独径通向城门,有“一将守关,万人莫敌”之势,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被誉为“南方第一屏障”。现存城址东西宽1.5千米,南北长2.5千米,总面积约3.75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20.
汪勃  王小迎 《南方文物》2022,(4):183-190
敦煌文书《诸山圣迹志》和《南唐书》中与杨吴时期扬州城形制布局、杨吴宫署积庆宫相关的记载弥足珍贵。本文结合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唐罗城考古发掘结果和文献资料,梳理了扬州城遗址中杨吴时期相关城建遗迹、“白沙窑”“迎銮”“官”等戳印文字砖瓦建筑构件等的特征,认为杨行密时期开始将扬州城作为都城营建而大规模修缮,相关营建工程一直延续到杨吴后主时期;杨吴时期的扬州城是杨吴和南唐等割据政权的都城或东都,沿袭了唐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联蜀岗上下以为城”的双城格局,罗城内有“十字江水穿过”,承继了唐扬州城因河而市、因市而城、城河一体、城门较多、河道纵横、桥梁甚多等特征;推测位于蜀岗古城南城门(杨吴天兴门)至子城东南角之间以南地带(即桑树脚)的晚唐五代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群,或与杨吴时期宫署积庆宫(南唐崇道宫)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