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桓占伟 《沧桑》2009,(4):148-150
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佛教旅游文化开发出现了种种问题和认识误区。问题主要在于把佛教文化等同于佛教旅游文化;佛教旅游文化同质化严重;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各种形式的迷信诈骗活动大行其道等。而认识误区主要存在于开发中的简单复古主义、佛教旅游文化同质性积聚、轻视佛教文化导游、消费核心偏差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不同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嵌入东道国时产生了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冲突,出现“水土不服”的窘境,因此境外经贸合作区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以更好地融入东道国成为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基于文化尊重、融合和创新等原则,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方面探讨合作区的文化适应性。研究发现:①合作区的文化适应性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先识别文化类型,再明确各类文化的属性与特征,最后选择恰当的文化适应路径。合作区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有效适应,可以凝聚成推动其嵌入东道国“土壤”的文化合力,为合作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②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遵循求同尊异、创新融合的理念,在文化适应性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属地化管理困难、制度文化有待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夏代文化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学术界探索夏代文化的空气十分活跃。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和碳14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使对夏代文化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并不是没有发现夏代文化,而是对考古发现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在不同的认识中又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夏代文化当是河南龙山晚期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有人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不是夏代文化,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才是夏代文化;也有人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文化的共性即文化的本质特征,如主体性、实践性、自觉性、能动性等,文化的个性即文化的表现形态,文化共性存在于文化个性之中。在全球化浪潮中,资本和市场不断消灭和正在消灭国家和民族边界壁垒,使边缘地区服从中心地区,使乡村服从城市,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挤压着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主体分三部分。首先 ,从作为石家河文化玉器存在环境的瓮棺葬着手 ,结合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的信仰传统 ,探讨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祛灾、祈求人丁兴旺的区域功能 ;其次 ,根据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具体表现形态 ,把石家河文化玉器分为信仰、装饰、工具三类 ,认为三类玉器在区域功能表现上存在差异 ;同时 ,结合区域功能的探讨 ,分析产生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因素 ,区分了新近以简报形式公布的澧县孙家岗玉器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不同 ;最后 ,从地区交流、功能的区域内延续、中国古玉的功能发展等角度简论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的普遍影响。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认同是重塑和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前提。基于文化记忆和地方感构建居民和游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模型,以苏州金庭镇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时间、空间、文化和情感维度上主、客存在差异,时间维度上游客高于居民,其余维度居民表现更为强烈。感知效应主、客在时间上表现出令自己回想起过去的人和事,了解文化延续性;空间上为游客旅行带来深刻印象,与居民生活关系不紧密;文化上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氛围;情感上在归属感、自豪感、文化自信及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常颖 《旅游纵览》2022,(22):117-119
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安阳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力度不够;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未产生品牌效应,缺乏吸引力;宣传方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健全,没有提供差异性服务等问题。本文针对安阳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助力安阳打造文化旅游强市。  相似文献   

8.
戏曲地理在文化展演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积极探索,对深入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隐喻与再现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尺度探讨了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剧院的感知与认同差异,显示出秦腔展演空间对传递与隐喻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消费者在获得秦腔蕴含陕西地域文化记忆的同时,对秦腔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功能性特征给予显著认同,体现出秦腔的社会群体教育功能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对空间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者”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他者”产生亲切感、对群体则产生归属感,基于展演空间,秦腔文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张童心  王斌 《东南文化》2014,(1):65-71,127,128
马家浜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其文化面貌的形成固有其制约因素。从自然环境、人的能动行为、文化间交流与碰撞三方面可看出:马家浜文化的产生首先植根于特定自然环境之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选择上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行为;与周边文化区人地社会交流及其产生的文化碰撞也对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终形成产生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尹宏锋 《黑龙江史志》2007,(2):33-34,45
<正>京旗文化,虽然它的提出、发现和专项研究仅仅数年,但这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已存在了270余年,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黑土文化有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瑟思顿态度比较评价模型,定量测度了游客对南京夫子庙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分析,游客对夫子庙的时间感知差异随参观时间的流逝不断升华,逐渐由浅层次的一般性体验上升至深层次的高峰性体验,进而演化成整体感知中最核心的体验要素;从内容分析,游后感知呈现出与空间感知分异相对应的儒学文化→商业文化→雅士文化依次递减的特征;总体而言,游客对夫子庙游后感知差异存在光环区、亚光环区和灰度区三个区段。(2)旅游开发使夫子庙儒学文化受到其它文化干扰,商业文化存在"泛商业化现象",雅士文化存在传承载体和方式的弱化。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如何传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李宏 《攀登》2012,(6):46-49
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界定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包括文化自觉的主体、客体及自觉实践。文化自觉的主体是自由的有意识的人;客体包括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自觉是指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文化自觉的核心指向是人的解放与自由;本质属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应有之义是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价值取向是其主体的阶级性;存在功能是文化自觉本身。  相似文献   

13.
史学大师谭其骧教授说过:“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又说:“中国文化有地区性,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中国文化。”这些论断,可以讨论,但对肯定地域文化的存在和开展研究的意义却是无可置疑。以珠江命名的珠江文化即为我国区域文化之一,它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研究珠江文化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林云桂  余鹏 《神州》2014,(6):249-249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使乡镇文化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些地方的文化建设已达标。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工作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不少地方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想有力解决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要做好以下文化工作:一、文化站存在的问题1、乡镇文化站经费紧缺。文化站的工作肩负着群众文化娱乐、广播电视、旅游、农民健身、文化市场清理等工作。文化站每年要具体实施以上各项工作,但乡镇文化站每年只有5  相似文献   

15.
刘黎 《文史博览》2015,(4):15-18
本文先从筛茶、红枣桂圆鸡蛋茶、合合茶、交杯茶、抬茶、回门茶等六个方面,对茶在湖湘农村婚庆中的存在与文化寓意作了简单梳理。之后从“茶的物质特性暗合了文化主体对美满婚姻的渴求与祝愿”;“认知伦理,以茶为媒,重塑湖湘农村和谐人际关系”;“充分利用与合理重组湖湘农村婚庆茶俗,纯化湖湘民俗、民风”三个方面重点写茶在湖湘农村婚礼中存在的文化价值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沙俄时期的接纳与自治、苏联时期的接受与整合、独立国家时期的多元与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东干人在中亚百余年的不同历史时期内所经历的不同主流文化态度,以及这些主流文化导向对其文化适应产生的影响。认为东干人在中亚一直处于对主流文化的不断适应过程中;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始终相伴而生、共同存在,不过在层次上以及法理上会显示出一定的差别;跨国移民的文化传承一定要以国家主流文化适应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文化,现在已经没有疑问了。但是,对夏文化的认识,目前还存在着分歧。例如,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有的认为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有的则认为一、二、三、四期均为夏文化,郑州二里岗文化才是早商文化(汤至仲丁)。我认为,在没有发现地下文字记录之前,孤立地讨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要为这个问题找到出路,必须先确  相似文献   

18.
罗清芸 《旅游纵览》2022,(22):167-169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夯实精神基础的重要责任,而开发与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对增强文化软实力与促进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云南省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仍然存在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欠缺核心竞争力、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匮乏且专业素质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积极推动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推动点线面综合开发,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沉浸式体验感;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保持红色文化活力;增加宣传渠道,融合多方客体等推动云南省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想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主要讨论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石峡文化的属性,文中也会涉及到其与珠江三角洲古文化及其它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第二想就沙丘遗址有关现象谈些粗浅看法。一、关于石峡文化的属性在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这时期存在两种返然不同的文化遗存:一种是以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另一种是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笔者认为,广东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着的是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二种考古学文化,他们分别代表了广东以稻作经济为…  相似文献   

20.
驴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畜力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形成的驴文化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驴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北方、西北地区已经开始引进并且饲养驴了;秦汉时期,驴大量被引进到中原地区并开始与文人诗赋结缘,入饲皇家园林;魏晋时期,驴扬名于文人雅士之中,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对驴的贬低,初显驴文化分流端倪;唐宋时期,失意文人、政客寄情于驴,形成了以"诗人骑驴"文化和"黔驴"文化为代表的两支重要的支系文化;元明清时期,在唐宋以来驴文化的深远影响下,驴文化在新的文学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