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清时期,学宫之内一般都设有乡贤祠,所祀人物为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的地方先贤,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行礼。所谓父祖享祀乡贤祠,乃光宗耀祖,门楣有幸。但由于地方政府和民间家族的力量运作其中,清代一些地方乡贤祠出现"祀非其人",遭致乡绅抗议的情况。如清嘉庆年间,广州行商卢观恒入祀乡贤祠后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乡贤祠祀的演化主要从乡贤祠祀规制、管理体制与地方人物祠祀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动三个方面展开,在明清王朝政府主导下通过两种模式达致的。一是直接的制度供给,从附学令渐次实行到雍乾管理体制形成,呈现纵向的、递进式的特点。一是通过调整地方人物祠祀系统的内部结构,经由改变或添加其他祠祀而发生功能转移,从而改变了乡贤祠祀对象与激励目标冗杂多样的情况,呈现横向的、交互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代乡贤祠祀系统是由乡贤祠与乡贤专祠组成的双轨制体系。乡贤祠是合祀,属于一种常规典礼;乡贤专祠则是特祀,用以祭祀杰出乡贤,是常典之外的特殊典礼。不同于乡贤祠的地区分布均衡、规制统一,乡贤专祠在全国分布极不均衡,建祠模式、运转方式等复杂多样。作为王朝政教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乡贤专祠必然承载着政治教化的使命,但地方士绅、乡贤后裔往往在乡贤专祠的政治教化意义之外赋予其另外的意义,表达他们的诉求,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故明代乡贤专祠的发展、乡贤文化的繁荣,其背后交织着多种社会力量,这些社会力量深刻影响了明代乡贤专祠的建立、维持等实践状况。  相似文献   

4.
文庙是儒家文化的物质载体,乡贤祠是庙学组成的一部分,探析天津文庙乡贤祠的由来以及天津文庙乡贤入祀的条件和程序,以乡贤侯肇安捐资助学倡建辅仁书院,研究乡贤对当地社会文教事业的重要贡献及对士人百姓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贤考据就是对乡贤的履历、功绩、乡里、封爵、官职等进行钩沉、考证,作为一种学术手段,为明清时期编撰乡贤传记、厘定乡贤祠祀提供准确历史信息。从事乡贤考据者主要有地方官员、地方士人和乡贤后裔,虽同是考据,但各自有着不同的旨趣和情怀。从学术特点看,乡贤考据以史、志为根本,重口碑乡评,主张考证必有所据,与"乾嘉考据"既有不同,亦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7.
汉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诏令创建的汾阴后土祠,即成了炽盛于历史脉动的皇族圣境,西汉、东汉、十六国、唐、宋5朝8位皇帝19次对后土圣母顶礼膜拜。对此,有人以民国《荣河县志》关于"祈嗣于后土"的民俗记述为由,否认皇帝是祀后土地祇。果真如此吗?汉武帝"上亲望拜,如上帝礼",宋真宗"祀后土地祇……悉如封禅礼"及唐玄宗"为民祈谷","屡获丰年"的皇帝祭祀规制、效应,足以说明所谓的"祈求造人之神的后土女娲保佑繁衍后代"之说,纯属臆测矣。  相似文献   

8.
陆峰波 《沧桑》2015,(1):85-87
汉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诏令创建的汾阴后土祠,即成了炽盛于历史脉动的皇族圣境,西汉、东汉、十六国、唐、宋5朝8位皇帝19次对后土圣母顶礼膜拜。对此,有人以民国《荣河县志》关于"祈嗣于后土"的民俗记述为由,否认皇帝是祀后土地祇。果真如此吗?汉武帝"上亲望拜,如上帝礼",宋真宗"祀后土地祇……悉如封禅礼"及唐玄宗"为民祈谷","屡获丰年"的皇帝祭祀规制、效应,足以说明所谓的"祈求造人之神的后土女娲保佑繁衍后代"之说,纯属臆测矣。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国家忠烈祭祀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927年至1932年间,提出了初步的忠烈祭祀制度规划,祠祀烈士以辛亥、北伐烈士为主。1933年至1937年间,制度建设继续推进,规划扩大,提出"各县设立忠烈祠",祠祀烈士新增抗日、"剿共"等"烈士"类型,然制度的实践有限,未形成所设想的全国性建设热潮。1938年至1945年间,建立起一整套从营造、入祀、公祭、日常管理到调查统计的规制,"普设忠烈祠"的目标也在国统区内较大程度上实现,形成一种涵盖了国民政府所认可的辛亥以来所有烈士,但以抗日烈士为主的祠祀情形,国民政府国家忠烈祭祀制度得以真正建立并强化。由此,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前期忠烈祭祀的混乱局面,并借鉴了清代忠烈祭祀的统一形式。由于祠祀烈士"层层累积"的特征,涵盖所有烈士的忠烈祠具有集成性质,虽最终以抗日烈士为主,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抗日烈士祠。  相似文献   

10.
正游学时代一门三秀才初涉新式教育高一涵(1885—1968年),名永灏、一涵,字效梁,笔名涵庐。民国后,即以号为名。高一涵兄弟4人。长兄永著,字熔经,郡庠生,庠名梦溪;二兄永昭,字德章,郡庠生,庠名梦龄;三兄永澈,字澄清,例封登仕郎,从九品,册名梦松。高氏兄弟出生在世代书香门第。高祖乡贤公,精通儒家学说,曾著有《四书解读》、《周礼义疏》等书,今安徽省图书馆还存有他的《易经初学快观》一书5卷,仙逝后被朝廷"恩准崇祀乡贤祠"。祖父高纯青,青年时代入官办学堂,即享受朝廷"膏伙"(即学习生活费)。  相似文献   

11.
<正>祠堂,又称宗祠、总祠、家庙,其中因其受众大小不同,又有分祠或支祠、房祠之分。还有一种常见的"居祀合一"建筑,因它也有祭祀祖先的功能,所以也常被人称为祠堂,内行的赣南人称之为"厅厦",这类建筑严格地说不能算是祠堂,而是民居。因此,这里  相似文献   

12.
德阳文庙(即孔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当时在城东。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迁建于城南。据清代嘉庆20年初版的《德阳县志》记载:明代的孔庙名为“学宫”,有大成殿三楹,东庑三楹,西庑三楹,崇圣祠三楹,还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节孝祠、孝子祠、宫墙、明伦堂等建筑。明成化12年(1476年),提学唐振增修过一次,宏治元年(1488年),知县吴淑重修,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傅孙顺补修戟门、名宦、乡贤祠。清顺治18年(1661年)知县李如析重建孔庙。康熙44年(1705年)大规模修整,修“启圣祠”。乾隆五年(1740年)、10  相似文献   

13.
赵克生 《清史研究》2022,(4):92-105
乡贤冒滥是明清社会共有的社会问题。明朝的治理是“运动式的”,往往是一时之举,收效甚微。而清朝采取了不同于明朝的治理模式,主要从抑制或打击滥准乡贤、滥请乡贤与滥保乡贤等行为入手,注意“因案立制”,致力于治理的制度化建设。清朝多措并举,协同用力,形成体系化的治理格局,完成了清代乡贤管理体制由“前明旧制”到“国朝新规”的转换,从而比较成功地根除了乡贤冒滥之弊,基本重建了乡贤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使乡贤祠祀一定程度上回归了重视学行、师范的“乡先生”祭祀传统。  相似文献   

14.
明清广西方志以《祀典》《祠祀》等篇目专门记录国家祀典和地方祠祀的相关信息,具体呈现了这一时期儒家礼仪传统主导的祠祀体系在广西地区的基本格局。基于明清时期广西各府志中有关境内儒家祠祀的记载,可以窥见当地官方祠祀及社会礼俗的丰富图景,诠释地方祠祀体系所蕴含的礼乐教化与宗法制度框架,有利于理解儒家礼仪统摄下的地方知识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之间互动、共融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地方祠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由国家礼典明文规定并全国通祀者 ,其次是由地方政府所赋予合法地位的祠祀 ,最后则是由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者。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第二类祠祀最为重要 ,对它们的态度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妥协和引导。生祠和城隍神是这类祠祀的典型代表。对于为数众多、来源各异的地方祠祀 ,国家并不将其简单作为“淫祠”加以禁毁 ,更多是通过将其纳入国家礼制系统而赋予官方地位 ,其正当性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正>金鸡拦河闸横亘于波光粼粼的金溪之上,南连金鸡山,北濒九日山,这里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宋元时期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即古称的梁安古港。一、古代的金鸡桥自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始,有乡贤江松、江谨造船相连,在船身铺上木板,通商金溪两岸。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泉州郡守叶适恭请延福寺僧侣和石亭寺  相似文献   

17.
杨蕤  车昌洋 《民俗研究》2024,(2):111-120
古州厅是清代开辟黔东南地区时所设“新疆六厅”之一,自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后逐渐被纳入直接统治。在西南多民族地区,清廷为巩固统治所需,秉持剿抚相成的治理思想,对其设流官进行治理,并利用地方士绅力量辅助,试图架构起从“多元”到“一体”,从“新疆”到“旧疆”的统治体系。在大一统进程中,古州厅努力塑造出代表国家性与地方性的乡贤身份,彰显其忠义精神。古州厅乡贤殁后多入祀名宦贤良祠与乡贤祠,通过国家祭祀与地方祭祀两种方式推崇忠君爱国思想,体现出儒家文化在地方上的传播和认同,是统一多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文庙初为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逐步发展成为宣扬文教的重要场所。作为文庙重要附属建筑的名宦祠与乡贤祠,也同时成为地方祭祀的重要场合,对于扬善惩恶、劝风引俗、稳定社会,乃至教化百姓、扶风辅政、崇德报功等方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其中乡贤祠在扶翼圣门彰显人伦、激励后人追崇和化民导俗等方面,教化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正在甘肃的甘谷,有一条叫"桥梓巷"的百年古巷。桥梓,亦作乔梓,语出《尚书大传》。乔木高,"高高然而上",喻父位尊;梓木低,"晋晋然而俯",喻子位下,因而古人以"乔梓"代称父子。"桥梓巷",是民国时为纪念甘谷"父子乡贤"宋廷桢、宋子材而命名的一条古巷。桥梓巷距今已百年有余。百年风雨,世纪沧桑,巷内的风物早已不复当年,容颜已改,  相似文献   

20.
通州两座祠     
赵洛 《北京文史》2001,(2):34-35
通州运河旁边原有一座通惠祠,祠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祠祀巡仓御史吴仲。通州是金代开始建运河转输粮食而得名。京都需要大量食粮百货,输送运转的通州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建运河不容易。金代起先开金闸口河引浑河(今永定河)失败了。以后开金闸河从通州到今什刹海再经沟沿(今赵登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